弟弟總是抱怨父母的不是,該怎麼辦?
和渡渡鳥媽媽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GIF
渡渡姐您好:
遇見你是一段奇妙的緣分。因孩子而修行自己,也相遇於渡渡鳥的共同體。這些年,我對自身認同感非常低,一直都是優秀的學生,突然變得平凡。沒有出類拔萃,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孩子讓我重新認識自己,擁抱自己內心那個倔強、不想輸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機會,卻也一直未付出行動力。在5年的婚姻里,磕磕碰碰,婆媳關係、夫妻關係,都經歷了太多痛楚。所幸,都沒有放棄,在磨練里彷彿遇見了新沃土,那將是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想讓您引導是關於我與弟弟的矛盾關係。與弟弟從小長大,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姐姐,可以守護這個家,守護這個弟弟。父母一生務農,辛苦讓我與弟弟進入大學,弟弟研究生畢業,從上海買房至結婚,一路我們幫襯著。然後自弟弟結婚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彼此的了解是多麼的少。這幾年,我們的討論基本上以爭吵結束。他不理解我,我也無法接納他的暴躁、固執己見。我在他與父母的關係里,不斷的憤怒,不斷的受傷;他在努力的改造父母,想往他期待的方向。而兩代人在一起生活習性、習慣太多不同,媽媽與弟媳的摩擦;他對父母的排斥與埋怨,怨氣也積累越來越多。我從一開始的無法傾聽,到現在他講述這些矛盾時的接納,我在努力的壓抑自己。我很愛父母、也很心疼這個弟弟。在我這段家庭關係里,始終都無法置身事外。我想要的「和諧」也始終無法出現。我知道,他們的關係終究要靠自己的修行,去領悟、去試錯;可是,我已經被聆聽的疲憊不堪。
想問,弟弟經常訴說與父母相處的不快,每次聽完我都好疲憊不堪。心裡壓抑的情緒要好多天都無法釋放。我該如何讓自己從這段關係跳出來?弟弟講話時,有些語言很傷人。有時候若不是他是弟弟,真不想再聯繫。我能否有更好的方式讓自己免受關係里的傷害?
每次聽完他對父母的埋怨,我總會給他寫份信,為他的心裡做些撫慰。可是他越來越反感我的語言,哪怕是好意的勸解。他就如「叛逆期」的小孩。正如他所說:「你的情商不高,別總是說我!」。
在現在我的我看來,他失去了對父母的欣賞、感恩、與包容。總是計較太多,看不到父母的好了!
請問下次遇見他再次埋怨,我該怎麼辦?我可以拒絕嗎?陷入兩難境地的我,該怎麼做讓他們都能好好的!也許分開居住是最好的辦法,可是侄女尚小,又需父母的幫襯,到底該如何引導他們。這段家庭關係里,真的讓自己好累好累。
親愛的,好長好細緻的問題。由很多個問題推進,自生自滅了一些問題,然後才是主問題:與弟弟的關係問題。
看來,你的問題森林的生態系統是比較複雜的,既有陳年的落葉沉積,又有當下叢生的灌木障礙……
我想說,在你特別重視的和弟弟的關係中,以及弟弟處理不好的關係中,其實,你是所有關係障礙的一個集大成。
我推測,你在童年中,弟弟出生後,成為四口之家規模時,你應該是個比較深度壓抑的姐姐。你和父母的直接連接被「弟弟的出生」給阻斷。從小的時候開始,你就是一個需要通過「關心弟弟」「幫助弟弟」「看護弟弟」「教育弟弟」「糾正弟弟」在父母面前表現自己的存在感,也讓自己感受到和父母比較深的連接。
這種阻斷甚至也會讓你在任何直接的關係中,感受到不自如。比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你可能都不會直接的交流,而是習慣用中介人物、中介事件,用曲徑通幽、旁敲側擊的方式,去表達自己。這樣的話,你的主張、喜好,可能對於你要交流的對方來說,是模糊不清的,是含糊的,所以回應度一定比較低,你的受挫感會很強,你的自我認同感也會相應降低。
我說的上面這些,也許不一定準確。但是你可以觀察自己,在自己和弟弟溝通的方式中,比如傾聽,你是真的不喜歡聽他在說的事情嗎?還是說,因為他在吐槽父母,而你又能夠進行「道德正確」的規勸,所以隱隱的在心中產生了一種補償感、一種快慰。你的煩躁有沒有可能是你一直要在弟弟面前保持正確姿勢,而非常疲累呢?也許你,也有很多想吐槽的,也許你對於父母的做法,也有很多不滿,但是你覺得自己是姐姐,你覺得應該壓抑自己,應該幫助他。
我並不是鼓勵你一起和弟弟吐糟父母,我講一點,我的感受,我是每天都有機會去聽各個朋友吐槽的人。我的私信里,裝著很多能夠想像,以及不能想像的苦惱。我會共情到煩悶不堪、不勝其擾的地步嗎?
我不會。我會同情,也會看到裡面的真相,就像現在看你一樣。你如果過分的被弟弟的吐槽困擾,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弟弟的吐槽,你既無能為力,同時也激起了你深遠的內在憤怒。
這樣子呢,你寫給弟弟的信,當然也是在以情緒正面、政治正確出發的。其實你自己能夠做到自己所寫的嗎?因此弟弟的反抗,和自己深處的反抗結合起來,裡應外合,更加加重了你承受的強度。
我只是妄加分析。我要釐清一下,你在來信中說:你很愛爸爸媽媽和弟弟。其實我觀察到很多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不是愛,愛更加光明和接納。愛有愛對方所有的陰面,接納起來不費勁的神奇。愛一個人,即使對方癱瘓在床、日夜照料,卻不以為苦。愛是讓對方心智自由,也是自己擁有自由。愛是比較廣大的情感。
我們很多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不能叫做愛,而是深深的牽涉,是漫長的因果,是共生有機體。因為大家都不太成熟,所以要緊緊地抱在一起,無法建立任何界限,每個人都無法獨立。
所以在這種不太成熟的長期共生關係中,牢騷和抱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比較健康的出口。就怕深深的在意,深深的壓抑啊。每次背後牢騷抱怨一次,如果被傾聽者接納了,那麼當面衝突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因為負能量代謝出去了。
在這種狀態中,正常的傾聽是:我是姐姐,我傾聽你,我聽你吐槽,甚至我也陪你吐槽,「對啊,爸媽就是這樣,他們估計怎麼也改不了了」,多聽少說。弟弟已經在生活方式和觀念上忍耐著父母的不同,說不定也處在弟媳和父母的夾板氣中,他能夠找你說話,真的很依賴你。你要幫助他,最好是完整不帶分辨的傾聽和接納。
實際上,你如果接納弟弟,就代表接納了自己,接納了自己潛在的遺憾。
接納弟弟不意味著,就是不接納父母。在最廣闊的胸懷裡,是可以接納相反的力量的,可以接納很多。當你能夠接納很多,你對自己的接納,也會更深刻。
圖片:麻衣布衣
媽媽哲學的每一個提法,都可以找到完全相反的做法,而且很可能也是對的。媽媽哲學,是一種彈性的哲學。
歡迎關注~


TAG:渡渡鳥媽媽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