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晨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論語》晨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晨讀內容】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導讀學者】

倪素香: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吟誦】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倪素香:

各位早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這一章。

關於這段話,有人解釋為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貌似誠懇而無信用,我真沒有想到還會有這樣的人。」但看其文中的排比句,開頭的狂、侗、都是貶義詞,這樣看來,「悾悾」也應是負面意思。悾悾一是可以解釋為誠懇的樣子,一是空虛的樣子,這裡可指空虛、無能。這樣的話,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狂妄又不爽直,幼稚而不謹慎,無能又不誠實,我不了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溫海明:

@倪素香?孔子雖然見多識廣,但也有實在看不懂,看不明白,想不到居然還有這樣的人[表情]

倪素香

@溫海明?孔子是看懂了,但估計他對這樣的人沒有辦法[呲牙]

溫海明:

是啊,他拿這樣的人無可奈何[流淚]

倪素香: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是不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狂放的人往往坦蕩,為人正直,但狂放而又不正直就是問題了;無知的人往往厚道,但無知而不厚道也是問題了;無能的人往往老實守信,但無能而又不守信問題就大了。如果一個人三者兼而有之,那真是一無是處了,就是聖人也沒有辦法教育他了。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溫海明:

@倪素香 ?一無是處的人,連聖人也無可奈何

倪素香:

是的。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狂放但是正直,無知但是謹慎厚道,無能但是老實,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教育的。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樣的人可能屬於困而學之者。而「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之人則是「下矣」,即「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所以,「吾不知之矣」只是一句感嘆,孔子並非真的不了解這樣的人。孔子對各種人的認識與判斷,大多是深刻而準確的。

溫海明:

孔子雖然畢生從事教育,但對於人天生的材質之區別應該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有些人材質實在太差,本來就是連老天都放棄的,那麼人力怎麼拯救都無濟於事[流淚]

倪素香:

所以人類社會的分工與階級劃分,既有經濟的因素,也有遺傳智力的影響。

溫海明:

這樣一無是處,不可能成器的人,連聖人都覺得沒法理解,怎麼這個世界上居然會有這樣的人,他實在沒法想像,也無法預測這樣的人究竟會怎麼樣

倪素香:

孔子特彆強調直,如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強調慎行,如"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強調言而有信,認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見《論語·為政》),其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可肯定的了」。所以,在孔子看來,沒有了直、願、信,這樣的人,是不可教也。

溫海明:

直率,直爽,不欺騙,不背叛,可以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用

倪素香:

那麼對待「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之人,應該怎麼對待?在孔子那裡只是認識到他們的人格缺陷和道德缺陷,似乎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教化他們。在今天我們也會看到社會上有一些這樣的人,對這樣的人還是需要教育和感化。如果教育和感化也不起作用,那就用法律來處罰和約束。比如對狂放之人,只要侵犯他人的尊嚴和權益,比如因無知犯下的錯誤,比如因失信而對他人造成的損失,只能用法律來懲戒。

以上是我的看法!請各位批評指正!我今天上午開會,先告退了,抱歉!

溫海明:

@倪素香?是啊,狂妄自大加背親叛友,年幼(不一定真的年紀小)無知卻不老實求知,呆傻無能卻要玩欺詐遊戲,都沒有反思自省的能力,人倫教育和道德說教對這樣的人基本不起作用[流淚]

崔聖:

謝謝@倪素香 ?@溫海明?老師精彩導讀!辛苦了[強][強][抱拳][抱拳]

溫海明:

@崔聖?朱熹說「其天性之美已喪,而徒成其惡」,可以理解為這樣的人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只能在人間製造惡果,大家都拿他們無可奈何,只有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和治療了

崔聖:

對於這樣的人,就像@倪素香?老師所言,其觸犯了法,只有用刑。

袁愛祥:

把該章放在個人修身上,更具有積極意義。省察自己有沒有「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的缺陷,加以改正,才有利於生命的提升。

溫海明:

@崔聖?當時大家覺得基督教可能可以[表情]

崔聖:

@袁愛祥一山東昌樂?老師,說的是[強][強]

袁愛祥:

崔老師,天天辛苦領學,感謝[抱拳]

崔聖:

是的,您還提出上、中、下人的觀點

溫海明:

@崔聖?孔子的看法@國學教育一朱玉昆?[抱拳]

崔聖:

謝謝您的指導!@袁愛祥一山東昌樂?

@袁愛祥一山東昌樂?老師,老師們還要上課、還有學校的工作,每天堅持公益奉獻,我們理所當然要好好學習、組織了。[抱拳][抱拳]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本章在義理和文字上都有一些難點,我們需要逐句分析。首先是"狂而不直"。狂是指志向遠大而不能腳踏實地,也不能尊重他人的人。不能腳踏實地,是指進取心強,但可能忽視了現實的困難或者客觀的規律;不能尊重他人是因為進取心強,一定是過於在乎自己要實現的目標,因而可能會忽視了他人的利益,甚至可能盛氣凌人。因而,對於狂者,如果要有所成就,需要做好三點:一是要認真調研實際情況,不能忽視現實,二是要認真學習,掌握客觀規律,避免被規律懲罰,三是要謹守禮節,尊重他人權利。孔子自己一心要恢復周禮這種已經理想的,但已過時的政治規範,這本身就很不現實,因而孔子自己就是個狂人,因此也對狂人惺惺相惜。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對於狂人可能會侵害他人這一點,孔子自己是有清醒認識的。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狂者,好學不好禮,因而可能侵害他人,成為"肆";而今之狂者,甚至都不好學,因而其決定草率而多變,只能說是"盪"。孔子專門和子路討論過他那個時代狂士人格的形成原因: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對於當時之狂士,孔子曾專門討論過對他們該如何教育: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裁之"的辦法,其實是以禮裁之,所謂"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是也。進取之人,意志堅定,不達目的不罷休。為了達到目的,就需要充分了解現實,尋找方法,與他人共同確定目標,團結他人共同實現目標。如果狂者不直,不能坦誠對人,他從他人口中所了解的情況,必定不是真實的情況而是被扭曲的,被隱藏的情況,他所了解的他人的意願,必定是被偽裝的意願,與他人的團結根本沒有基礎,因為別人沒有辦法信任一個偽裝自己的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實現自己進取的目標呢?

第二句"侗而不願"。侗的意思是幼稚、無知。願的意思是謹慎老實本分。侗而不願,是說人雖然幼稚無知,卻很不老實本分,即有非分之想,或做事不能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幼稚之人,要想成為成熟能幹的人,需要的是通過歷練而成長。而要能夠在歷練中成長,首先需要有踏踏實實的心態,才能會去歷練。其次有按部就班的習慣,才能完整地學會做事,否則丟三拉兩,完整的體驗都不可能,怎麼能成功呢?如果事情都不能成功,又如何會獲得經驗,從而通過總結獲得認知,再通過反覆的操練獲得經驗,才能有真實侗的意思是幼稚、無知。願的意思是謹慎老實本分。侗而不願,是說人雖然幼稚無知,卻很不老實本分,即有非分之想。才能有真實的成長。

難以理解的是第三句"悾倥而不信"。悾悾的含義,《論語集解》解釋為"慤慤也",認為是誠懇老實的樣子,《論語集注》沒有採用《論語集解》的解釋,認為是:"無能貌"。但我個人認為,倥倥是對一個人的某種形態的形容,與"空空"應該是同一個詞。論語中孔子使用過"空空"這個詞。"我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吾叩其兩段而竭焉。"這裡的"空空",指的是充滿困惑,拿不定主意的樣子。其次,是"不信"。這裡的"不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相信他人,另外一種是不可信。論語中這兩種用法都有。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裡的"不信",是指自己不講信用。  子曰:「不逆詐,不臆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這裡的"不信",是指不相信他人。從上下文來說,不論"空空"是指誠懇,還是無能,還是困惑,都沒有作出承諾的含義,因而,都談不上是否守信。因而這裡的不信,只能理解為不相信他人。因而"空空而不信"的含義,應該翻譯為"自己充滿困惑,卻不相信其他人的回答"。

孔子本章,是在分析人格的養成規律。《論語集注》引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必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蹏囓者必善走,其不善走者必馴。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所謂的"中材以下",就是指自然生長的人格,而不是"上知"所能達到的反思型、自覺型、自我塑造的人格。孔子這裡談得三種人格,實際上是已經被扭曲的人格。"人之生也直",不直實際上就是反常的人格,不願,"不臆不信",先不相信他人,也是一種反常的人格。這三種反常人格,自身先形成了對自己進步的反對機制,因而本身是無法教導的。朱熹《論語集注》說":吾不知之者,甚絕之之辭,亦不屑之教誨也。"

那麼,對於狂而不直,侗而不願,倥倥而不信的人怎麼辦呢?孫奇逢《四書近指》:中人之資,最懼不自安其本分,而多一作為,卻是自喪其本心。不直、不願、不信。正坐此病。即對有這種"作偽","自喪本心"的"病"的人,怎麼治療呢?狂而不直者,必定會侵害他人。因而與這樣的人合作,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狂者進取,一旦有成績,我們就給予誇獎和報答。久而久之,他就形成尊重別人的習慣,能夠不欺負別人而有成就,這人就長成了。如果不能保護自己的權利,只能遠離這樣的人。對於侗而不願的人,可以依據成果來要求他,並嚴格驗收標準,讓他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他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這就是不可合作的。如果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但拿不出相應的成果,我們等待他拿出成果就可以。如果他拿出了自己的成果,我們就給予相應的報答。這樣,他的性格就慢慢調整過來了。對於倥倥而不信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以誠相待,他不相信我們只會帶來他自己的損失,有個兩三次,他自然就會相信我們了,也就可以合作了。皇侃《論語義疏》引王弼云:"夫推誠訓俗,則民俗自化。求其情偽,則儉心茲應。"即一是以誠相待,二能夠分辨真假,也就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和這種扭曲人格相處,我們一時要做到以誠相待,二是要合作由淺入深,在能夠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老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這個道理。總結一下,對孔子說的"三種人",要結合心理學上的"脫敏療法",合作中的自我保護,機警耐心,法律系統的細密有效,"綜合治理",才能化偽起醇,治病救人。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馬震宇: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是否為小人的特徵呢?

崔茂新:

仁愛道義之心啊,忠信之志。

————

預習資料:

【論語譯註】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譯文]孔子説:「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無能而不講信用,這種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讀音與詞義補充】侗,讀tóng,童子,年幼,無知。願,也作願,謹慎。悾悾,讀kōngkōng,空虛,無知。

【論語集註】

侗,音通。悾,音空。侗,無知貌。願,謹厚也。悾悾,無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絕之之辭,亦不屑之教誨也。蘇氏曰:「天之生物,氣質不齊。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則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馴。有是病而無是德,則天下之棄才也。」

【論語正義】

子曰:「狂而不直,孔曰:「狂者,進取宜直。」侗而不願,孔曰:「侗,未成器之人,宜謹願。」悾悾而不信,包曰:「悾悾,愨也,宜可信。」吾不知之矣。」孔曰:「言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表情]正義曰:鄭注云:「願,善也。」《廣雅釋詁》同。凡人愨謹,則爲善也。此章示人當守忠信。雖生質未美,亦當存誠以進於善,不得作僞以自欺也。o註:「侗,未成器之人,宜謹願。」o正義曰:《書顧命》「在後之侗」,某氏傅:「在文王後之侗稚。」焦氏循《補疏》以爲「僮」字之叚借。《莊子山木篇》「侗乎其無識」,《釋文》:「侗,無知貌。」《庚桑楚篇》「能侗然乎」,《釋文》:「三蒼云:『殼直貌。』」「殼」即「愨」省。《廣雅釋言》:「願,愨也。」愨、謹,義近。「未成器」者,言其人蒙稚,未能成器用也。[表情]註:「悾悾,愨也,宜可信。」[表情]正義曰:鄭注云:「悾悾,誠愨也。」與包義同。《後漢書劉瑜傳》:「臣悾悾推情。」李賢註:「悾悾,誠愨之貌。」《廣雅釋訓》:「悾悾,誠也。」《呂代春秋下賢篇》:「空空乎其不爲巧故也。」高誘註:「空空,愨也。巧故僞詐。」「空空」與「悾悾」同。o註:「言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表情]正義曰:狂者當直,侗者當願,悾悾者當信,此常度也。今皆與常度反,故不能知之。《荀子不苟篇》:「君子,愚則端愨而法;小人,愚則毒賊而亂。」又云:「端愨生通,詐僞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夫子於失常度之人,不能知之也。《詩》云:「爲鬼爲蜮,則不可得。」

【論語全譯】

8·16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願(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注釋](1)狂:急躁、急進。(2)侗:音tóng,幼稚無知。(3)願:謹慎、小心、樸實。(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評析]「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當值義工】——

輪值理事:任大援

晨讀主持:樓一家、江宏澤

文本吟誦:柳慧、鄭忠青、馮芳、張輝玲

內容分享:丁躍偉、耿雅鵬、柳慧、歐陽慧一、杜英、朱麗君、崔聖、竇廣娟、張楠 、郭利琴、樓一家、 江宏澤、楊蓓、鄧曉颺、王莉、湯兆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語彙 的精彩文章:

TAG:論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