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居易與湘靈,民間版愛情《長恨歌》

白居易與湘靈,民間版愛情《長恨歌》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這句詩,反映了《長恨歌》與《琵琶行》是白居易最為流行的兩首作品,尤其是《長恨歌》,流傳很廣,還在日本大受歡迎,使得日本人很膜拜楊貴妃。寫作《長恨歌》時,白居易34歲,未婚。

古代男子很少年過25歲還未婚。白居易37歲才結婚,他的理由,在古代很雷人在當代很感人:為了反對母親干涉自己與鄰家女子湘靈的愛情,他故意不結婚。

白居易少小時期,遭遇藩鎮割據戰亂,他被父親送往宿州符離(安徽宿縣)躲避烽火。在此地,認識了鄰家女湘靈,那一年,他十五歲,湘靈十一歲。湘靈是村姑,白居易是縣令之子。少年時,白居易的要務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清寒寂寞的勤學苦讀中,湘靈的出現,給予他莫大安慰,人生中第一縷情愫,悄然暗生。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這是白居易為湘靈寫的詩,可見少女時期湘靈很美麗,白居易對她的愛慕之意也是不言而喻。26歲時,白居易離開符離進京追求功名。此時他和湘靈已經相愛且廝守多年,只是礙於他母親的反對,不能成婚,湘靈沒有得到任何名分。兩年後,白居易中了進士,認識了元稹劉禹錫等中唐才子,展開了政治抱負,生活從此進入新天地。

白居易曾經很熱情熱血,詠諷時政,勸喻皇帝。初入政壇前幾年,白居易還比較單純,符離的湘靈,依然是他的感情依託,他寫過數首對她的思念之詩,比如《寄湘靈》,《潛別離》,《長相思》。

《潛別離》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

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潛別離》反映了分別後白居易對湘靈刻骨的思念。年輕情侶,人家是小別勝新婚,他和她卻是離別也不能讓人知道,相思也要掩飾,而且知道很可能沒有再會之期。「彼此甘心無後期」,白居易其實已經認命了,遵從了母親,那幾年的不婚,只是消極抵抗而已。

《長相思》也很感人,其中「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據說是湘靈對白居易的許願,成為了《長恨歌》詩句「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前身。

《長相思》

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

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

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

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願至天必成」是湘靈對前景的美好企望,她很單純,不求名分,但求相隨相伴。可是,這樣樸素的願望,已經成年且成名的白居易竟是無法為她達成。門第不配,母親反對,他只能消極地不婚,不能勇敢地將湘靈接到他身邊。

與湘靈的數年苦相思,促成了獨身的白居易在創作《長恨歌》時,對於感情的敘述,對於生離死別的想像,手到擒來般地流暢且旖旎,「君王掩面救不得」何嘗不是他難以反抗母親保護不了湘靈的矛盾心路,「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何嘗不是他的相思苦情,「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何嘗不是湘靈與他分別時的期待祈盼。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摘錄

白居易曾經對湘靈如何許諾,致使他未婚到37歲,這誰也不知道。但是,從《長恨歌》這段無中生有的長生殿密誓來看,他似乎有過海誓山盟的經歷。

「此恨綿綿無絕期」何嘗不是他對於辜負湘靈的愧恨。可是,愧恨終歸只是愧恨。湘靈很不幸,古代男尊女卑抑制女性,註定了除了美貌和賢惠之外,她難以進一步懂得白居易理解白居易。愛人離開了,如同展翅的大鵬,追求九天雲霄的榮華與功名。除了曾經的愛情盟約,她對他沒有任何束縛之力;而《長恨歌》里的愛情盟誓,沒有被現實應許,只是幻化的神話,而且,楊貴妃血淋淋地成為了政治替死鬼。

現實中,白居易在離開湘靈十一年之後,迎娶了同僚的妹妹楊氏。他違背了曾經純真的愛情,她卻依然把自己當做他的女人,終身未婚。後來,白居易被貶到江西擔任江州(九江)司馬,湘靈與父親曾經漂泊至江州,白居易與她相逢,大哭一場,卻沒有如何安置她,兩人再次各分東西。

這是兩人愛情沒能像《長恨歌》那樣成為傳奇的一個原因:在江州,他和她最後一次重逢,當時,白居易44歲,湘靈40歲。自從離開符離,他已經見識無數人物,與諸多歌姬舞女卿卿我我,在白居易詩文里,有名字的歌姬侍女就達到十多位。她是曾經的愛人,但已經不是最愛的人了。40歲漂泊的她,能夠有何魅力讓他舊情重燃呢?真正的善良,真正的擔當,才能喚醒他對她的愛憐。可結局是,白居易沒有挽留她,任憑她繼續漂泊了。

那時候,白居易的母親已經去世數年了。所以,即使白居易曾經53歲時,在回京途中,去看望過湘靈,後世也無法理解他的愛情到底如何了。當他到達符離之時,舊村落里,已經沒有湘靈,也沒有她的家人。歲月流離里,她不知去向了。

他自己放棄了愛情,放棄了舊人。

白居易當官沒幾年,就得到了「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的待遇,對比同時期其他著名詩人比如柳宗元韓愈劉禹錫等人一再貶謫顛沛流離生涯,他的仕途可謂順暢,除了擔任江州司馬失意過幾年,基本上,他是官越做越大,待遇很豐厚。中晚年時,白居易的奢侈生活習慣,至今還被當代人分析批評,說他中年以後獨善其身,自保為上,失去志氣了。

有人把白居易與杜甫對比,認為杜甫是與民眾一起水深火熱中,想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縱觀白居易的人生,卻是始終在岸上,看著民眾水裡掙扎,他悲嘆,他憐憫,但是,缺乏行為。賣炭翁該如何存活,他不知道。《琵琶行》的琵琶女後來怎麼了,更加沒人知道。他只是敘述,或許,他不知如何是好,或許,他沒想過解決問題。

曾經寫下悲憫貧民的《賣炭翁》的白居易,一生無惡行,歲數大了以後,想要安逸自保,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再如何自保,漠視曾經相愛十多年的舊人到底說不過去。湘靈不是無關的民眾,她是他曾經纏綿悱惻情深義重的愛人,是他年輕時事實上的妻子。

關於白居易個人生活,後世總是一再強調他與元稹的一世交情,與劉禹錫的詩文應和,鮮少提及他與湘靈的愛情。這愛情他堅守到了37歲,在後世眼裡,卻是筆糊塗賬。第一,沒有結果,而且無果是源於他的主動放棄。第二,他姬妾成群,擁有小蠻樊素兩名得意歌伎,「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輕奢生活也是他詩文里一個主題。

白居易年輕時寫過的關於湘靈的愛情詩,其實,只是樹洞,就像如今不少人會把朋友圈當做樹洞訴說各種生活苦樂,白居易是把詩當做感情的樹洞用之傾訴。他的詩就是他的日記本,寫完就是情緒抒發了,不再壓抑,不問所以然了。當年對湘靈是真愛,真情,過後淡忘迴避,也是真實的。晚年,白居易親自整理了一生所寫詩文,其中就包含寫給湘靈的詩。嗯,他全盤接受自己的足跡,卻不考慮湘靈的足跡如何。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

白居易潛意識裡早就認同了封建階層區分,認同了湘靈只是「女蘿草」,且將自己視為高松。與元稹是仕途里共同成長,一起風光。而湘靈的村姑身份,造就了她沒有這個成長可能性。最終,她被拋棄了。元稹成了白居易人生中最浪漫的傳說。白居易和元稹的精神和地位,都是匹配的。

《琵琶行》基於對琵琶女的隔岸觀看,借題發揮自己被貶的失意。《長恨歌》基於與湘靈的愛情經歷去幻想虛構帝王情事,硬是將冷酷的帝王描述成了情聖一般。《琵琶行》無法成為流行戲劇或小說,它只是悲憫與自悲,沒有任何結果。何曾過問,在意,琵琶女的往後命運。《長恨歌》成為了戲劇和小說,卻是,這些後世改編的小說或戲劇,從未如何成功流行過。故事太虛幻了:楊玉環離開壽王的時候,難道是毫無感情嗎?錯殺高仙芝自斷臂膀導致長安失陷的唐玄宗,把過錯推諉給愛妃的唐玄宗,與楊玉環在愛情上何曾平等過?何曾真正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一出基於白居易愛情故事而虛構的《長恨歌》,只是詩歌,只是白居易的文筆縱橫。猶如白居易有始無終的愛情一樣,對愛人缺乏真正的善良,對感情缺乏真正的擔當,經不起推敲。只能戲說,只能八卦,難以進入人心。

歷史消息條目選登

碧 宇 人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碧宇人文 的精彩文章:

TAG:碧宇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