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河洛書香||以銅為鑒正衣冠——讀李國強的《鏡映千秋》

河洛書香||以銅為鑒正衣冠——讀李國強的《鏡映千秋》

原標題:河洛書香||以銅為鑒正衣冠——讀李國強的《鏡映千秋》


近來,洛陽文物專家李國強的專著《鏡映千秋——歷代銅鏡鑒賞與收藏》(以下簡稱《鏡映千秋》)一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這部65萬餘字的大作,從古銅鏡的起源一直說到古銅鏡的真偽鑒別,全面而詳細地介紹了古銅鏡系列知識,是研究古銅鏡,特別是洛陽古銅鏡的一部重要工具書。


1

團團銅鏡似潭水


《鏡映千秋》全書共六章,分別為「清冶銅華、光耀鏡說」「瑩質良工、異彩紛呈的歷代銅鏡」「銅鏡的製作與使用」「銅鏡賞析」「遇象見清心——鏡說文化」「銅鏡的鑒賞與收藏」。


《鏡映千秋》首先介紹了銅鏡的起源。「團團銅鏡似潭水,心愛玉顏私自親。」這是唐朝詩人鮑溶的名句。實際上,銅鏡的起源正是與水有關,在沒有銅鏡之前,人們用器皿盛水以照面。這種器皿,被稱為「監」。周公在洛邑(洛陽)所作的《酒誥》說:「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後來引申為居上視下曰「監」,有監視、監督、監護、監管多種意思。


最初,這種器皿都是陶制的,稱「瓦監」。後來,出現青銅的,稱為「銅鑒」。銅鏡在4000年前已經出現,但是到東周時期才開始流行,人們把銅鏡稱為「鑒」。 唐太宗李世民曾發出「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著名言論。

銅鏡是青銅器的一種,《鏡映千秋》一書首先從比較文化學的角度,介紹了世界青銅文明的起源。青銅器是由青銅(銅、鉛、錫等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這是人類文明的象徵。


《鏡映千秋》提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發源地,青銅文明在這裡走向成熟和鼎盛。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包含了重大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因此,中國青銅器被稱為「國之重器」。中國古代銅鏡,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青銅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2


舊時銅鏡技藝精


《鏡映千秋》一書,全方位介紹了中國歷代青銅鏡的歷史、製作、紋飾、銘文、造型、鏡鈕、使用等,收錄1200餘面古銅鏡的資料。

中國青銅鏡的製作技術,是在東周時期的洛邑成熟的。當時成書的《周禮·考工記》是記述周王室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周禮·考工記》規定「鑒燧之齊」,即銅鏡的製作標準是含錫50%,因為反光的銅鏡不需要太堅硬,而需要有白色光澤。


1928年到1932年,洛陽金村8座周王陵被盜,文物大多流失到海外。日本梅原末治《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共收入金村大墓所出土文物238件,其中一件狩獵紋銅鏡(日本東京細川侯爵家藏),有騎士手執劍與猛虎搏鬥畫面,工藝絕巧。


《鏡映千秋》介紹,魏時,雄韻豐滿的洛陽銅鏡,成為重要的國禮。當時,東瀛島國勢力最強者為邪馬台國,其前後來京都洛陽朝貢六次。魏明帝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使者到魏都洛陽朝貢,魏明帝授予倭女王卑彌呼「親魏倭王」,贈其「銅鏡百枚」等大量禮品。


歷年來,日本出土300餘面魏晉三角緣神獸銅鏡。其中有紀年銘文的「景初三年」鏡1面,出土於島根縣神原社古墳;「正始元年」鏡3面,分別出土於群馬柴崎、兵庫縣森尾、山口縣竹島古墳中。還有10面「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銘文鏡,分別出土於奈良縣佐味田寶冢等古墳中。


《鏡映千秋》對隋唐時期的銅鏡濃墨重彩。洛陽唐墓出土的銅鏡,打破了傳統的圓形製作工藝,出現了八棱、弧形的菱花鏡。從花紋來看,高浮雕的海獸葡萄紋,帶有西域文化的痕迹。當時,還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緻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

金銀平脫是唐代的一種華貴的裝飾方法,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過半毫米的金銀箔紋片粘貼在器物上,然後用色漆髹(xiū)塗數道,再經打磨,使紋片與漆面平齊,以顯示出金銀圖案。金銀平脫鏡在海內外發現很多,其中有5面出土在洛陽紀年墓,它們是洛陽關林盧夫人墓出土的花鳥鏡,偃師杏園王嫮墓出土的三雁花枝鏡、鄭洵墓出土的對鳥鏡與蝶花鏡、韋河墓出土的蜂花鏡。


螺鈿鏡是將螺殼、蚌殼、貝殼等材料加工為0.5毫米以下的薄片,用膠漆一點一點嵌貼在銅鏡背面,組成主題豐富的圖案。1955年洛陽澗西出土的1面唐至德元年宴飲螺鈿銅鏡,鏡背以嵌螺鈿工藝裝飾一幅畫:上部是一棵花樹,樹梢右側有一輪明月,樹下山石錯落,禽鳥起舞。畫面中部有兩位對坐的老者,一人彈阮,一人把酒,身邊有侍女及一盆一壺。此鏡螺片光澤瑩潤,是唐代嵌螺鈿工藝的名品。


金元時期,銅鏡製作技術衰退,到明清時逐步被玻璃鏡所取代。


3

皎皎銅鏡說鑒賞


《鏡映千秋》一書,最大的亮點是鑒賞和辨偽。本書收錄的1200餘面古銅鏡,每面古銅鏡,除了精美的實物圖片和基本信息,還有鑒賞要點,全面闡述該銅鏡的特點。對讀者了解不同時期銅鏡的類型、特點和銅鏡的研究與鑒藏有著重要的幫助。


在文物界,把民國以來的仿製銅鏡稱為「偽鏡」。在民國時期,洛陽東大街,以龍王廟為中心,形成古玩市場,古玩店眾多,出現了一批造偽高手,大量的「偽鏡」進入市場。近年來,利用現代技術製造的「偽鏡」,更是真假難辨。


李國強從事文物研究30年,對青銅器、古陶瓷等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勤於治學,《鏡映千秋》一書整整寫了8年。


這本書,用了大量的筆墨針對市場上仿製銅鏡的製作、真偽銅鏡的辨別做了詳細說明。作者經歷多年的奔波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採集到4000多面古銅鏡的仿品,而書里展現的是他經過千挑萬選的高仿品。


這個過程難能可貴而艱苦非常,一真一偽兩面銅鏡,想找到形制、紋飾、重量都幾乎相同的,無異於大海撈針。該書把真品和贗品的圖片,一對一地擺在一起,提供了清晰明確的對比效果。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這樣形式的同類書籍出版,可以說,李國強填補了一項古鏡研究的空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河洛 的精彩文章:

河洛美文賞析||四把著名的扇子
古都探遺||萇弘墓:荒冢無言碑尚在 碧血丹心垂青史

TAG:人文河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