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持續記錄第66天_需要時運用知識和經驗才是最重要,囤積知識是沒有用的

持續記錄第66天_需要時運用知識和經驗才是最重要,囤積知識是沒有用的

#柴羊羊##1000天持續行動##我寫我心我寫我情我寫我世界##堅持則有萬水千山#

《To Be Human》(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讀書筆記1

筆記:P1-P3

編者序,沒有界限的哲學

當我們談到「哲學的復興」時,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將哲學再次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方式聯繫在一起,還意味著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述哲學的內容。反過來,這就需要哲學家具有一種熱情,以便儘可能清晰和全面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不具備這種資格的人就不必參與哲學的復興了。

哲學的復興還要求在使用「哲學」這個詞時,使用其原始和真正的意義——愛智慧。人們可能會意識到,「哲學」這個詞平時用的很少,但仍然出現在《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當中。1995年出版的這部詞典對「哲學」的解釋是:「經驗、知識以及對其進行批判運用的能力。」該詞典前一版的解釋是:「聰明地運用知識。」

這些定義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觀點——我們暫時稱之為他的「哲學」——令人驚奇地相似!他一次又一次地指出,需要時再運用知識與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需要知識與經驗時,生活會要求我們審視之後再行動。的確,這聽起來並非那麼簡單,它對於我們觀察與行為的方式具有深刻的暗示,不管是涉及個人生活,還是社會與政治領域。這些暗示以及妨礙人類大腦在已知與未知領域正常與協調工作的機理,正是克里希那穆提不懈探索的。

克里希那穆提還是一位本義上的哲學家,因為他再次掀起一場關於真理本質的討論,這種討論歷史上古已有之。對此,有些人似乎認為這簡直是無可救藥的過時與天真,而另外一些人則是期待已久。但總的來說,儘管彼拉多曾經說過表示懷疑的話:「什麼是真理?」但在眾多的實際問題上,我們都關心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其中即包括個人關係的對與錯,也包括國家之間爭端的對與錯。不管是否喜歡,真理的概念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同樣重要的是,幾年前一家主流出版社對一般讀者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了解什麼問題最讓其感興趣,最後發現真理位居首位。

同樣清楚的是,美國公眾。。。。。。

因此,有人可能會認為,通過探求真理這個問題,克里希那穆提回到了哲學的根本。然而,在前進的道路上,他打破了我們這個時代在哲學、心理學、科學與宗教之間極為嚴格的學術界限。克里希那穆提會提出來自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的任何問題,認為這些問題關係到我們看待自己、他人、生活和宇宙的方式。大家不必為感受那種讓人欣喜的自由感而去同意他的看法。

感想

昨天剛讀了S的文章《你看的信息太多,反而不做事情了》,裡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這個階段,你根本不需要以前那些自以為需要的信息,你需要的是把你手頭的事情做好所要求的認知與判斷力。」

看,這和克里希那穆提講的話是不是很類似?「他一次又一次地指出,需要時再運用知識與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需要知識與經驗時,生活會要求我們審視之後再行動」。

以上二位,都是在講需要時運用知識和經驗才是最重要,囤積知識是沒有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jdaxigua 的精彩文章:

持續記錄第67天_缺乏獨立思考力的人通過標籤來做出判斷,而標籤是靠不住的

TAG:bjdaxig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