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雄安建新城,第一步就和別的城市相反

雄安建新城,第一步就和別的城市相反

最近這幾十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擴大了許多城市,甚至憑空建出的新城也不少。每個新城開動的時候通常都是伴隨著隆隆的機械聲,推土機、挖掘機、重型卡車先行,還隨時上演著強拆和抗拆的經典劇目。但是這個新城很不一樣,雖然消息放出來的時候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連友邦都驚詫了,但是開工的時候卻是靜悄悄的。原來的住戶不是被趕得雞飛狗跳,而是積極出工出力參加勞動。這就是雄安,一個非典型新城的開端。

千年秀林

雄安建設的第一個項目是稱為「千年秀林」的植樹造林項目,這是「藍綠交織」中綠色工程的第一步。和其他城市或者社區建設相反,將放在最後收尾階段的通常綠化工作擺在了第一步,凸顯出國家對於雄安新區生態本底建設的高度重視。

9時25分開始,9時38分種完——11月13日,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樹,標誌著新區建設平原地區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工程拉開大幕。種下的每一棵樹,從選種到種植,都有嚴格的規範:新區栽的樹,絕不能是剪掉樹冠從別處移過來的大樹,更不允許把太行山上的樹挖過來栽到雄安,必須是來自苗圃的樹;苗圃選材時登記樹木的二維碼,記錄樹木的來源、樹種、規格、產地,形成樹木的專屬「身份證」資料庫;種植時每棵樹都要控制埋深,種植結束後需一次性澆透,嚴格遵守種植工作的規範。

千年秀林建設--劉向陽攝

同時,千年秀林將突出體現「五新」的概念。理念新,在城市發展中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機制新,按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合作方式,以企業與農戶或集體間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眾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模式新,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多種經營、多元發展、多業並舉、多輪驅動的方式,讓群眾實現融入城鎮化、務工產業化、合作股權化、收入多元化的目標;技術新,建設「千年秀林」,打造全冠種植、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環境新,干群一心,創建新區良性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新區發展成果。五新的概念,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的核心地位,同時讓當地的群眾積极參与到建設中去,讓群眾從建設中獲得長期的經濟收益。

據統計,至11月24日的12天里,9號地塊一區已經成功栽種3.3萬棵樹苗。預計到12月31日,9號地塊將完成26萬棵樹苗栽種。

植樹前後的動圖,哨兵二號衛星2017年11月4日與2018年1月13日

植樹的區域

雄縣(上圖右邊)的西側原來就有不少林地(應該是經濟林),即11月圖像中的深綠色部分(那時候葉子還沒有落)。

植樹的區域(上圖中間)原來是大片方正的農地,目前已經呈現出森林公園的整體輪廓,包括大量增加的樹林圖斑和公園道路,和雄縣原有的林地連成一片。

國產高分二號衛星2017年12月13日

空間解析度更高的高分二號揭示了更多的公園細節:彎曲多變的公園道路、綠色的針葉林區域、黑褐色的闊葉林區域(因為冬天沒有葉子)。

根據2018年的生態計劃,今年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工程將造林綠化10萬畝,構建片、廊、環相連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雄安新區外圍將完成造林綠化40萬畝,構建與京津一體化的生態格局。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

白洋淀是新區「藍色空間」生態建設的基礎,淀內與周邊的生態質量與水量、水質密切相關。白洋淀濕地被稱為「華北之腎」,水域面積約366平方公里,有大小湖泊143個,灘、洲、草構成的濕地結構,為調節周邊氣候、維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出現的水質下降和水資源不足問題,影響了白洋淀的生態調節功能。因此,充足的生態補水,將對改善雄安新區水資源環境,對白洋淀濕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發揮重要作用。

白洋淀的補水過程自2017年底入冬起開始實行,位於保定市境內的王快水庫和西大洋水庫已聯合為白洋淀補水,此次補水將持續到12月初,共放水2100萬立方米,預計白洋淀收水1400萬立方米。同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於2017年11月16日上午10時開始試通水。引黃河水的時間段為冬季四個月(11月至來年2月),年平均引黃河水量可達6.2億立方米,其中為白洋淀生態補水1.1億立方米。

陸地衛星八號的假彩色合成動圖

從白洋淀水域變化的遙感影像動圖(補水前:2017年9月28日,補水後:12月17日)中可以看到,入冬補水後,白洋淀的水域面積明顯增加,西部、北部和西南部水面積明顯擴大,部分旱田變為水面,北部蘆葦盪裸露水面的面積也有增加。

生態城市理念

生態城市的建立,首先要保證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這要求城市的建立既要保證自然生態本底改造的循序漸進,又應滿足人的需求。良好的生態規劃,可以避免因人的需求而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雄安新區的建立,讓我們看到了在新城建設中,「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的魄力與膽識。從自然的角度,先進行生態規劃建設,完善生態本底;從人的角度,先妥善處理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問題,讓當地農民主動參與到城市建設,使大家沒有後顧之憂,而後再進行大規模建設。這種建設過程的理念,亦是生態城市建設所必須的。

我們所嚮往的雄安新區不是「水泥森林」,而是自然風光、田園風光、城市建設三位一體的生態城市。雄安新區「非典型」的城市建設,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這樣的建設模式是否會成為未來建設的主流?讓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哈爾濱男子網上曬多張猥褻兒童照片 被刑事拘留
媒體暗訪「宰客風波」後的雪鄉趙家大院:拆了招牌悄悄接客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