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肝胃間隙類圓形腫塊,一般人診斷不出來

肝胃間隙類圓形腫塊,一般人診斷不出來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擁有500例病例+徵象+講座

來源:影享國際

作者:韓文廣

01

臨床病史

臨床病史:女,75歲

主 訴:體檢發現胃部腫物2月。

現病史:患者2017年1月因上腹不適,伴反酸、燒灼痛就診當地醫院,腹部CT提示胃部腫物,性質待定。否認噁心、黑便等不適。發病以來,患者精神、睡眠、飲食良好,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病史20年。高血壓4年。糖尿病。2017年住院檢查核磁提示左側側腦室后角旁亞急性期腦梗死。曾因白內障行人工晶體置換術。

02

影像

腹部增強CT+胃重建

平掃:

動脈期:

門脈期:

延遲期:

冠狀位重建:

03

解讀

1、該患者CT檢查的影像學特點包括

A位於胃底小彎側

B 腔內外同時生長

C 無囊變壞死、鈣化

D 增強後均勻漸進性強化

E 病變周圍淋巴結

答案:ABCDE

2、患者最可能的診斷為

A胃淋巴瘤

B胃血管球瘤

C 胃神經鞘瘤

D 胃間質瘤

E 胃平滑肌瘤

答案:C

04

診斷

(胃底腫物)病變符合胃神經鞘瘤;淋巴結顯慢性炎(0/7)。

免疫組化結果:S-100(+)、CD117(-)、CD34(血管+)、Ki-67(index約8%),SMA(血管+),SDHB(+),Desmin(-)。

05

討論

胃神經鞘瘤(GS)起源於胃壁肌間神經鞘Schwann細胞。胃腸道神經鞘瘤少見,絕大多數為良性,發生惡變的概率很小。瘤組織內含有兩種組織類型:Antoni A(束狀型):密集梭形細胞,柵欄或漩渦狀排列,不易囊變;Antoni B(網狀型):瘤細胞稀疏,網狀排列,基質含水多,易囊變出血;免疫組化:S-100蛋白(+),CD34多為(—)、CDll7、Dog-1均為(-)。

影像學特點:GS好發於胃體,其次是胃底、胃竇、幽門及賁門,發生於胃體者,前壁多於後壁,小彎多於大彎。GS多為壁內起源的類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向腔內、腔外或跨越腔內外的腫塊,邊緣光滑銳利,直徑多<5 cm,多為軟組織密度,CT常表現為均勻的等或略低密度影,內部結構較均勻,很少出現囊變、壞死及鈣化,病灶內出現低密度影通常代表腫瘤內部的壞死、陳舊出血或神經鞘瘤富含AntoniB型細胞區(高脂質或黏液變性、含黏多糖)。增強後多呈緩慢漸進性強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GS 周圍可出現較多淋巴結,而且體積較大,但非腫瘤轉移所致,其原因未明。有學者認為腫瘤細胞釋放細胞毒素,刺激淋巴結致其增生或者認為是炎性反應性腫大。

鑒別診斷:GS術前常被誤診,主要需與以下腫瘤鑒別:

(1)G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一類腫瘤。腫瘤細胞免疫組化與GS區分,GST的CD117和(或)CD34多呈陽性。偏良性GST與GS表現類似,但間質瘤出現巨塊型較神經鞘瘤常見。較神經鞘瘤更容易出現囊變、壞死、氣體及鈣化,增強後早期多明顯強化。分為良性和惡性,淋巴結轉移少見。

(2)胃淋巴瘤:影像學表現為胃壁瀰漫性增厚,但胃腔具有一定的柔軟度,胃周脂肪層存在,可伴有其旁淋巴結腫大。

(3)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多位於賁門部。免疫組化: desmin、SMA(+)可診斷為胃平滑肌瘤。病灶多密度均勻,很少出血、壞死與鈣化,增強呈均勻漸進性強化。有學者提出病灶有胃壁方向匍行生長的特點,且具有鑒別診斷意義。

(4)胃血管球瘤:發生於胃壁的血管球瘤極為罕見。絕大部分病灶位於胃竇部,單發,形態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一般腫塊

作者簡介:韓文廣,碩士,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規培醫師,就職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CT診斷。

關注【醫學影像服務中心】,國內影像界第一新媒體!小編微信:yxyxfwzx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 的精彩文章:

這家醫院太牛了,做MRI、CT檢查要等19個月

TAG:醫學影像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