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好內容不應免費:網路平台妄想佔領新聞界,專業媒體是時候反攻了

好內容不應免費:網路平台妄想佔領新聞界,專業媒體是時候反攻了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在西方世界,專業媒體被視為更可靠的信息來源

「新聞永遠是就重大話題展開討論的重要切入點」

任何人都可以在科技平台上發表他們想發表的任何內容,這些平台搶佔新聞的傳播渠道,並通過許以更精準的廣告投放顛覆廣告市場,這一切對傳統新聞業生存所構成的挑戰彷彿就在昨天。但事實證明,傳統新聞業在反擊這些挑戰方面是能夠成功的。對手已經呈露敗象,新聞業只需鼓足勇氣,乘勝前進。

專業媒體更可靠

最近一段時間,《赫芬頓郵報》宣布關閉其未付費博客平台,Facebook則計劃要求用戶按照可信度對新聞來源進行排序。這兩條消息都傳遞出對傳統新聞不加掩飾的偏好——而在傳統新聞業中,從業者會因為創作物有所值的新聞報道而獲得報酬。剛剛發布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2018 Edelman Trust Barometer)也表明讀者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出現上升:在開展調查的28個國家中,59%的受訪者現在信任傳統媒體,高於一年前的54%;對社交媒體的信任則從一年前的53%降至51%。差不多在西方世界的各個角落,與網路平台相比,專業媒體都被視為更可靠的信息來源。

Facebook的這則聲明等於是承認該公司無法用用戶生成的內容來徹底取代專業新聞。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寫道:「新聞永遠是就重大話題展開討論的重要切入點。」但事實不止如此,Facebook是在告訴用戶,與不加辨別地吸收各種消息相比,使用特定新聞機構的產品更符合讀者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Facebook的聲明會推動《紐約時報》股價上升。

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手忙腳亂的是那些「社交至上」的媒體公司,隨著它們認識到試圖搭乘那些貪婪、批評纏身的科技巨頭髮展的順風車並非良策時,這些公司開始裁員。到了這個地步,專業新聞機構甚至開始反省,與給社交媒體供稿相比,為何不多分配些資源來管理自己網站的主頁。

能生存下來當然是好的,而如果能賣上好價,那就是好上加好。科技平台現在認識到高質量的新聞無法取代,所以這也到了它們為這類新聞掏錢的時候了。一語概括,這就是新聞集團(News Corp)執行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在1月22日發布的聲明中所說的。他批評Facebook和谷歌散播「污言穢語之源」,對它們認識到這個問題提出了表揚,同時也提出了他的要求:

如果Facebook想認識「可信」的出版商,那麼它就需要像有線電視公司那樣付給這些出版商們「內容刊載費」。這些出版商發布的新聞和內容無疑提升Facebook的價值與公信,但卻並未因為這些服務得到合理的報償。刊載費不會對Facebook的利潤造成大的衝擊,但卻會對出版商和新聞工作者的發展前景產生大的影響。

新聞集團(News Corp)執行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考慮到扎克伯格認識到專業新聞對於其公司宗旨的價值:聯接彼此和打造社群,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新聞出版商應準備好為維護其內容再傳播的權利而戰。這一點在音樂界已經奏效,Facebook已在為其播放的音樂支付版權費。如果「可信」的新聞出版商向Facebook施壓,它最終也會付費的。

提供高質量內容

但新聞出版商不能就此罷手。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成為許多出版商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其作用已經取代了這些出版商自己的門戶網站,導致其廣告和訂閱收入受損,這是在混餚視聽。正因為如此,Facebook和谷歌的任何戰略轉變都需要對內容的展示和包裝方式進行調整,有時甚至要做重大調整。

2017年,Facebook的廣告收入正在趕上全美電視台廣告收入的總和

出版商的注意力不應該只放在幫助他們獲得收入和廣告分成的Brave browser廣告攔截軟體這類項目上。他們還需要頑強努力,改變在線廣告行業的標準,將這個標準從不聲不響利用個人數據這種不誠實的交易變為一種付費的自覺安排,要瀏覽到廣告,廣告商需要付出真金白銀,需要提供高質量的內容。

付費牆

現在也是全行業就更好的付費牆達成一致的時候了,這樣一種付費牆不應因為一個小小的緩存清理或者在瀏覽器上開一個虛假窗口就被輕易繞過。這樣的付費牆至少應有助於出版商和互聯網平台就刊載費進行討價還價。

直到最近,所有這些重大戰役均以新聞業的大範圍失利、以及那些為撈取科技巨頭廣告收入殘羹冷炙的「初創新聞機構」願意無償提供內容的結果而告終。現在應該清楚,這種失利是暫時的,把自己的內容拱手讓人對誰也沒好處。好內容不應免費,新聞業是時候組織反攻了。

(本文內容不代表彭博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商業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撰文:Leonid Bershidsky

編輯:白珍妮、梁桐

翻譯:吳洪濤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極端天氣引發的思考:氣候變化成為美國最迫在眉睫的威脅
優步身陷囹圄,這六招或能助其擺脫桎梏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