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羊祜,中華民族功臣?

羊祜,中華民族功臣?

唐孟浩然有詩曰:「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所指「羊公」,便是西晉名將羊祜。此人千百年來享受著後人的頂禮膜拜,稱之為促進「統一」大業的民族功臣。然而拙作卻認為稱之為罪臣亦不為過,何哉?

先從其平生經歷談起吧。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出身名門。他家幾代都是漢朝的大官,「並以清德聞」。到了他父親這一代,成了曹魏上黨太守,姐姐則成了司馬師的夫人。羊祜本人,也是「博學能屬文」,「美鬚眉,善談論」,人譽之為「今日之顏子」。曹魏後期官拜相國從事中郎,與荀勖「共掌機密」。晉朝建立後更受到重用,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封鉅平侯。讀史讀到此處,智者毋庸多言。說穿了,此人實際是司馬晉篡魏的幫凶,其父則是曹魏篡漢的附從者。

晉武帝有滅吳之志,任命羊祜以原官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羊祜率兵出鎮南夏,開設學校,安撫教化百姓,頗得民心。又和吳人開誠相待,降者翻悔想要重新回去也不阻攔。當時吳國石城守離襄陽七百餘里,常為邊患。羊祜用計竟使吳國撤銷邊防,於是晉方防衛巡邏的壓力大減,大半部卒無事,便以墾荒為主,竟因此大獲其利。是以剛來時軍無百日之糧,到後來竟然有十年之積!

正當羊祜雄心勃勃的時候,不久一戰卻讓他威風掃地。原來羊祜此時面對的敵將是吳國名將、陸遜之子陸抗。當時,吳西陵督步闡要獻城降晉。羊祜有眾八萬,吳軍僅三萬,晉武帝命羊祜率兵接應。然而他卻頓兵江陵,而派荊州刺史楊肇攻陸抗。結果楊肇戰敗,這邊步闡也以城陷被殺。

至此羊祜意識到孫吳非旦夕可下,於是採用蠶食策略,進據險要,築建五座城池,搶佔肥沃之地,掠奪吳人資產。從此以後,降者不絕。他又採用懷柔政策,行虛仁假義收買人心。每次和吳軍作戰,都要先約定日期,從不偷襲。部將有想要進獻陰謀詭計的,馬上用酒將他灌醉,使他沒有發言機會。晉軍捉到了吳國的兩個小孩子,羊祜便命將他們放回。孩子的父親之「感動」可想而知,後來吳將夏詳、邵頡等來降時,便也帶著部屬一起加入。吳將陳尚、潘景進犯,羊祜將他們追斬,一面卻又褒揚其死節而厚加殯殮。其子弟迎喪,羊祜也以禮送還。吳將鄧香進犯夏口被活捉,羊祜卻又當面將他放回。鄧香感激涕零,便率部歸降。此外,羊祜出軍經過吳國邊境,收割稻穀以充軍糧,每次都要以絹照價賠償。每當會眾遊獵,從不越過邊界。如果鳥獸先為吳人所傷而被晉兵撿到或逮到的,一律送回給對方……時間一久,吳人竟忘了對面的是對他們國土虎視眈眈的敵將,都稱他為羊公而不直呼其名。

然而這位「羊公」雖然滿臉堆笑,暗地裡卻從未停止對吳國的算計。咸寧初年,他又舉薦益州刺史王浚監益州諸軍事,密令督造船隻,以便將來順流而下進攻吳國。同時修繕甲兵,操練士卒,大作攻伐之備,屢次上疏要求平吳。

其時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崛起秦涼一帶,結聯氐、羌、匈奴等部屢敗晉軍。消息傳來,舉朝大震,時人多主張集中精力對付西北,反對兩面作戰。羊祜卻奏道:「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

當時滿朝文武支持羊祜主張的,只有杜預、張華二人。而由於此前曹操一敗於赤壁,劉備二敗於夷陵,伐吳到底勝算幾何,司馬炎心裡也沒有底。不久後,羊祜得病,請求入朝,向晉武帝面陳伐吳之計。病重時,司馬炎派張華前往探詢,羊祜說:吳主孫皓無道,伐吳機不可失。一旦孫皓死,吳人更立令主,我軍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張華十分贊同他的意見,終於使司馬炎下定了平吳決心。

不久,羊祜病逝。中國老百姓是太渴盼愛民之官了,以至於一旦略有清名即倚之為青天大老爺。羊祜病死的消息傳到南方,恰逢百姓們正在趕集,聞訊無不痛哭,為之罷市;史稱連吳國的守邊將士也有為之哭泣的……後來人們在峴山羊祜經常遊玩休憩處建碑立廟,路過那裡的人無不望碑落淚,這便是羊公墮淚碑的由來。

羊祜病逝不久,晉軍兵分六路伐吳。吳軍屢戰而敗,吳主孫皓投降,從此三國一歸司馬晉。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晉朝疏於防患北方,致使五胡坐大。僅僅過了三十七年,西晉即告滅亡,晉室東遷,北方則從此進入了水深火熱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後三國之局勢,孫吳孤掌難鳴,多求自保。魏晉已得蜀地,開疆闢土當向北,以固華夷之防為上。而羊祜既附司馬晉篡魏,又迎合司馬炎之意,不顧賈充等人反對,一意孤行,狼顧吳土。臨死又舉杜預自代,率軍平吳。結果自以為「天下一統」的晉朝樂極生悲,八王之亂同室操戈,致使胡族乘虛而入,蜀地亦為李氏割據,自己則亡命南竄。史家美其名曰東晉,實則僅保孫吳舊地耳。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所言是也,假如晉地重心在北方,自然禦敵於國門之外,五胡也沒那麼容易南下。因此,西晉亡國、五胡亂華究其根源,不能不算到重東南而輕西北的羊祜等人身上。

在評論歷史上,和平的民族融合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濫殺無辜荼毒生靈之胡亂理應受到歷史的譴責。變統之晉,以人臣纂曹魏,滅漢吞吳,最終仍亡於漢皇室後裔劉裕,真乃報應也。而漢關則開了夷族入主之惡例,自此一發而不可收,直至「亡國」兩次半,影響中國數千年。前人詩讚羊祜曰:「中國倚而安,治為天下最。」在我看來,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諷刺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蒼山下 的精彩文章:

TAG:玉蒼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