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丨《管子》為何稱得上治世寶典

解讀丨《管子》為何稱得上治世寶典

解讀丨《管子》為何稱得上治世寶典

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出現了一部彙集眾家思想精華的著作——《管子》。《管子》是治世寶典,它的特色不僅在於一書含多家之說,還在於保存了政經一體的國家理財學說。

《管子》託名管仲而成書。管仲生活在春秋前期,經好友鮑叔牙舉薦,得以輔助齊桓公。他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匡正天下,受到孔子的稱讚。在梁啟超等人編著的《中國六大政治家》中,管仲位列首位。

西周以來實行井田制度,封建領主佔有公田,農民利用為領主耕種公田的方式換取使用領主所授私田的權利,這被稱為「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隨著領主剝削加重,農民消極怠工,「不肯儘力於公田」,有的地方還出現農民集體逃亡事件。《詩經》「逝將去汝,適彼樂土」、《國語》「民有遠志」,描述的就是這一現象。這說明,井田制度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有鑒於此,管仲毅然終止傳承了數百年的井田制度,採用把土地租給農民、封建領主只收取地租的經營方式。馮友蘭認為,這是用封建式生產代替奴隸制生產,顯然是社會的進步。

解讀丨《管子》為何稱得上治世寶典

管仲像

春秋以降,周王室已沒有能力掌控天下,不僅諸侯國私下相互攻伐,一些有實力的國家還公開挑釁周天子。同時,四邊的蠻夷戎狄也對中原虎視眈眈,他們滅溫、入衛、伐邢、伐魯、伐鄭、伐晉,時常對諸侯國進行武力侵擾。

在這樣的形勢下,管仲自覺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他敦促齊桓公尊奉周天子,利用諸侯結盟的方式,不但重新樹立起周天子的權威,還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抵禦外來侵略。這一政策的實施,維持了政治和平,保衛了華夏文明。管仲因此成為後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有史學家認為,《管子》「誠戰國秦漢學術之寶藏也」。而寶藏之中最珍貴的,無疑是其政府理財思想。治國以何為先?縱觀歷代為政之術,無一不把富民放在首位。《管子》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但僅僅強調使民富,未免粗疏而不切實用。舉一個例子:西漢文景至武帝前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可它背後又是怎樣的情形呢?當時,社會上奢靡享樂成風,不少人恃財傲物跋扈於鄉間;一些富可敵國的諸侯王蠢蠢欲動,最終釀成七國叛逆篡上的大動亂。可見,民富之後國家如何引導、國家怎樣控制財富,是治理國家的關鍵一環。

解讀丨《管子》為何稱得上治世寶典

在這個問題上,《管子》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人民倉廩充盈了,國家就積極引導他們知節達禮;豐衣足食了,國家就適時教育他們辨識榮辱。一方面要夯實充裕人民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要提升規範人民的精神道德。

二是「利出於一孔」《管子》強調只能是國家而絕不允許某個人、某個集團掌控社會財富。為此,它主張政府介入社會經濟生活,通過參與農業、商業、工業等生產貿易活動和宏觀調控,使國家成為財富的潛在控制者。

《管子》認為,國家控制財富的分配權,不但能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而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凝聚人民力量,使他們服務於整體的國家建設。這樣一個「利出於一孔」的國家,肯定民富兵強、天下無敵。顯然,《管子》強調「利出於一孔」,並不是為了某個人的私利,而始終把集體的、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超越了狹隘的個人主義和集團主義的小圈子。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耿振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四合院里说春秋,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合院文化内涵
養生丨冬養之道,暖有講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