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庫縣大孤家子鎮村屯名字由來

法庫縣大孤家子鎮村屯名字由來

法庫大孤家子鎮

自然概況

半拉山

法庫縣大孤家子鎮,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位於縣城南,距縣政府所在地法庫鎮22千米。東與馮貝堡鎮相鄰,西與丁家房鎮接壤,南與三面船鎮相交,北與十間房鎮毗連。境內坐落有東西走向的五龍山脈,綿延6.5千米。拉馬河、小嶺河、石砬子河貫穿全境。發源於北八虎山東麓的拉馬河經由石砬子、後孤家子、拉馬橋、陸家房申村進入依牛堡子鎮,最後注入遼河。中小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座,地表水和地下水較為豐富,山脈與河流相間,形成了全境70%的古河道衝擊平原,土質肥沃,是全縣的主要產糧區。全鎮共轄33個村、屯。其中,行政村13個、自然屯20個。203國道由南而北貫穿全境,沈康高速公路在境內東部穿過。

政區沿革

清初隸屬鐵嶺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劃入法庫直隸廳,隸屬正南路巡警分局(駐地大孤家子)。宣統二年(1910)實行地方自治,隸屬法庫廳南一鄉(自治會駐地大孤家子)。民國二年(1913),法庫廢廳立縣,政區沿襲舊制。民國十二年(1923),實行區村制,隸屬第三區,區公所駐地「大孤家子村」。民國十七年(1928),區劃調整,仍為第三區,轄8個主村,25個副村偽滿時期分屬大孤家子、二道房兩村,轄18個屯。國民黨佔領期間,村改為「鄉」,屯改為「保」。1948年2月,法庫解放,屬第三區,區政府所在地大孤家子。1956年撤消區村建制,分屬大孤家子、牛其堡兩鄉。1958年2月並鄉,劃歸大孤家子鄉管轄。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並大孤家子、馮貝堡兩鄉,建立「東方紅人民公社」,駐地大孤家子。1959年更名為「大孤家子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公社體制,划出東境12個大隊建立馮貝堡人民公社,本社轄17個生產大隊;1962年,增設李貝堡大隊,轄18個生產大隊。1968年6月,大孤家子人民公社改為「大孤家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實行鄉村制,大孤家子人民公社改為「大孤家子鄉」。1984年8月,大孤家子鄉更名為「大孤家子鎮」。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時,郭家窩堡村併入敖牛堡村、土井子村併入牛其堡村、小嶺村併入大嶺村。2006年11月,大二道房、李貝堡村劃歸縣生態旅遊經濟區。

村、屯名稱及由來

【大孤家子村】大孤家子村,建制村。鎮政府所在地,隸屬法庫縣大孤家子鎮。轄石佛山1個自然屯。位於縣城南,距縣政府駐地法庫鎮20千米。東與馮貝堡鎮李家荒地村相鄰,西與本鎮佛山堡屯接壤,南與本鎮小嶺村為相交,北與本鎮後孤家子村毗連。清康熙五十年(1711),有徐姓者由山東濟南府歷城縣遷來此處占荒墾殖,年久成村。因最初時僅有其徐姓獨一戶人家,且位於後孤家子之南,初稱「前孤家子」,後因徐姓族眾,村落規模大,遂更名為「大孤家子」。203國道由村南北過境。在村東有一座建於2005年的鋼筋混凝土橋「拉馬橋」,橋長27米、寬8米。

【石佛山屯】石佛山屯,自然屯。隸屬大孤家子村。位於大孤家子村西北0.5千米,地勢平坦。清康熙年間,有山東徐姓農民遷來此處墾荒定居。因村西山上有座古廟,廟內供奉一尊石佛,故名「石佛山。

【小二道房村】小二道房村,原名「小韃子房」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前四家子、後四家子、後茨溝3個自然電。位於鎮政府西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8千米。東與十間房鎮大二道房村相鄰,西與丁家房鎮紅土牆子村搭界,南與本鎮半拉山村接壤,北與十間房鎮羅泉溝村毗連。清乾隆年間,有韃靼(蒙古族)兄弟二人遷居此處,後哥倆分開。弟弟居於此處,形成村落後,稱為「小韃子房」。清末改為「小二道房」。發源於本村的小二道房南河、及後四家子河,由村中穿過,最後注人石砬子水庫。

【後四家子屯】後四家子電,原名「四家子」,自然屯。隸屬小二道房村。位於小二道房村西0.5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清雍正八年(1730),有肖、高、楊、溫四戶由外地遷來此地墾荒首居,形成村落後,遂名「四家子」。後因移住者增多,有幾戶搬到村南建房,亦稱四家子。因此村位北,故名「後四家子」。

【前四家子屯】前四家子電,初名「四家子」,自然電。隸屬小二道房村。位於小二道房村西南1千米,清雍正年間,有胡、柳、姚、曹四戶由北村遷到此地開荒首居,成村後亦稱「四家子」。為與北村四家子相區別,遂名「前四家子」。

【後茨溝屯】後茨溝屯,曾名「茨溝」,自然屯。隸屬小二道房村。位於小二道房村南1.5千米,清乾隆年間,有王、張、高三戶於此落戶墾荒首居,日久成村。因村落山溝上下長滿茨榆樹,遂名「茨溝」。後因前屯也稱茨溝,為與之相區別,改稱「後茨溝」。

【山嘴子村】山嘴子村,曾名「龍王廟「山咀子」,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熊家崗子1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東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子村4千米。東與馮貝堡鎮東團山子村相鄰,西與十間房鎮李貝堡村接壤,南與本鎮後孤家子村為界,北與十間房鎮趙貝堡村毗連。清乾隆年間,有王、李、潘姜、魯、高、郭等七姓率族移居此地開荒耕種首居,其人多崇信龍王,於是便在村中建一龍王廟,亦取村名為「龍王廟」。咸豐中葉,因移居者大增,依山勢形成了前後三個居住點,本居住點接近山口,俗稱山嘴子。後經居中部落李姓者提議,改龍王廟為「三嘴子」。初時有山咀子、前山咀子、後山咀子之分。年久,三個居民點連成一片,遂統稱為「山咀子」

【熊家崗子屯】熊家崗子屯,自然屯。隸屬山咀子村。位於山咀子村西。距山嘴子村1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清初,有熊姓弟兄三人由山東歷城縣遷來此處墾荒定居,日久成村。因宅舍建於近高崗處,故名「熊家崗子」。

【方石砬子村】方石砬子村,又名「石砬子」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鏵房1個自然電。位於鎮政府西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東與本鎮後孤家子村相鄰,西與本鎮半拉山子村接壤,南與本鎮佛山堡屯搭界,北與十間房鎮大二道房村毗連。清雍正年間,有方姓者,由山東遷來此處墾荒首居,年久成村。因村落依山而建,村後有座石頭山,山石裸露,怪石嶙峋,人稱石砬子山,村以山名,遂稱之為「方石砬子」。民國時簡稱「石砬子」。1981年地名普查時,恢復原名「方石砬子」。位於方石砬子村南1.5千米處有座孤立的小山,名小古城子山,山有石築的遼金時代古城遺址,至今仍

有寬深的溝、壕等,城內建築台基尚依稀可見。有東西走向的龍頭山,北石砬子山。南河,發源於五龍山,經由本村村南穿過,蜿蜒東行,最後注入遼河。在村東北有一座1958年4月落成的水庫,名方石砬子水庫。在村東部有一座建於1985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小橋。橋長11米、寬6米。

【鏵房屯】鏵房電,曾名「張家窩堡」自然屯。隸屬方石砬子村。位於方石砬子村北1千米。地勢多丘陵崗地。清雍正年間,有張、王、劉姓由山東萊州府移居此地開墾山荒,自成部落,因張姓族大,故名「張家窩堡」。清朝末期,有一手藝人於此落戶開辦鐵匠爐,專鑄犁鏵,生意興隆,日久天長,遂更村名為「鏵房」。

【後孤家子村】後孤家子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位於鎮政府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2.5千米。東與本鎮團山屯相鄰,西與本鎮方石砬子村接壤,南與本鎮大孤家子村|搭界,北與本鎮山咀子村毗連。清雍正年間,有山東人馬姓者一家由山東泰安遷來此地開墾內務府官莊土地,日久成村,因村落位於大孤家子村北,故名「後孤家子」。後有徐廣珍、夏玉倫先後成為本村莊頭。203國道由村中過境。村北有座建於1996年8月的石橋,橋長30米、寬12米。

【半拉山子村】半拉山子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前茨溝、詹家窩堡2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西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7.5千米。東與本鎮方石砬子村相鄰,西與丁家房鎮興隆峪村接壤,南與本鎮牛其堡子村為界,北與本鎮小二道房村毗連。清初,有吳姓者由關內搬遷至此落腳墾荒首居,日久移駐者增多成村。因村西有一座獨立小山,山的一面陡峭如壁,似刀劈斧砍一般少了一半。由山得名,遂稱其村為「半拉山」。

【前茨溝屯】前茨溝屯,自然屯。隸屬半拉山子村。位於半拉山子村北1.5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

清乾隆年間,有王、張、高三戶由後茨溝搬遷至此落戶首居,因位於後茨溝南面,遂名「前茨溝」。

詹家窩堡屯詹家窩堡屯,自然電。隸屬半拉山子村。位於半拉山子村西0.5千米,北緯絲42201,東經123」17地勢多丘陵崗地。清康熙年間,有詹姓者率家族逃荒到此搭窩棚首居,日久成村,遂名「詹家窩棚」,後轉音為「詹家窩堡」。該村耕地面積1758畝,人口382人。佛山堡村佛山堡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東溝1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西,北緯42°19′、東經123°191。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東與本鎮大孤家子村相鄰,西與本鎮牛其堡子村接壤,南與本鎮敖牛堡子村村、郭家窩堡屯搭界,北與本鎮石砬子村、半拉山村毗連。清初成村,村落依山而建,因村後山上早年間建有一座古寺廟,廟內供奉有釋迦摩尼佛像,遂取村名為「佛山堡」。另有一說,村後之山外形從某角度觀看,似一尊大佛,人們尊其為佛山,亦稱該村為佛山堡。村北坐落的是東西走向的五龍山山脈,有大西山、閻墳山,狼牙山、榛子山、烈士墓山大小山頭8座。

【東溝屯】別名「北溝」、「西溝」、「陳溝」,自然屯。隸屬佛山堡村。位於佛山堡村東1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清康熙年間,有陳姓逃荒者於此溝首居,因村落位於佛山堡東,故名「東溝」。亦因坐落在興隆山北,大孤家子西和姓陳的首居,遂又有「北溝」,「西溝」、「陳溝」之別稱。

【興隆山村】興隆山村,原名「青龍山」,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自然屯。清雍正年間,有直隸逃荒者於此墾荒首居。繼之,又有山東濟南府歷城縣李家莊李氏三兄弟的二弟落戶於此,日久成村。因村北近山,山勢蜿蜒,北高南低,俯衝而下,形似青龍,以山命名,稱之為「青龍山」。後於民國年間,以興旺發達之意,更名為「興隆山」。

【徐家窩堡屯】徐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興隆山村。位於興隆山村西。距興隆山0.5千米。清乾隆年間,有徐姓哥仨由山東諸城縣闖關東來到法庫,其中一股留在此地墾荒首居,形成聚落後,得名徐家窩棚,後演變為徐家窩堡。人民公社時為興隆山生產大隊的個生產小隊。

【牛其堡村】牛其堡村,曾名「紐旗姑堡子」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土井子1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西,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7千米。東與本鎮佛山堡村相鄰,西與本鎮牛其堡子水庫接壤,南與公路、南山為界,北與北窩堡屯、半拉山子村毗連。清初,有滿族人「紐旗姑」者由長白山遷居此地墾荒首居。後又有山東諸城縣劉、王、孫、朱四戶遷來此處落戶,年久成村。稱之為「紐旗姑堡子」。民國初年,因對紐旗姑字義不解,呼之拗口,便以其諧音,改稱為「牛其堡子」。境內坐落有東西走向的後山、東山、小西山、卷蓮花山、王八蓋山等大小山頭5座。發源於本村水庫的南河溝,東河溝經由本村村東、村南穿過,蜿蜒東流,最後注入遼河。1958年修建的牛其堡子水庫,坐落在村西。

【土井子屯】土井子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與牛其堡子村合併,隸屬牛其堡子村。位於鎮政府西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8千米。地勢為丘陵。相傳,清初時有邵姓者由河北遷來此處首居,後成村落,因村南有早年遺留下來的一眼古井,故名「土井子」。

【拉馬橋村】拉馬橋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位於鎮政府東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東與馮貝堡鎮榆樹堡村相鄰,西與本鎮小嶺木村接壤,南與本鎮陸家房申村搭界,北與馮貝堡鎮李家荒地村毗連。清雍正年間,有山東濟南府歷城縣李家莊李氏兄弟三人的大哥,於此落戶首居,日久移居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東有河,河床兩壁陡峭,其上有一獨木橋,往來行人若騎馬到此,必下馬拉之而過,人行橋上,馬走橋下,村以橋名,稱其為「拉馬橋」。在該村中部,有一遼代古城遺址,現古城遺迹已全部被農宅所復蓋。沈康高速公路,由村東過境。

【大嶺村】大嶺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三義井、程家窩堡、康家台、小嶺4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5千米。東與大本鎮路家房申村相鄰,西與本鎮敖牛堡子村接壤,南與三面船鎮苗家溝村為界,北與本鎮小嶺村毗連。清咸豐年間,有山東人逃荒於此落戶首居,後移駐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西是一道漫長的山嶺,隨以嶺得名,稱其村為「大嶺」。

【三義井屯】三義井屯,初名「三眼井」、「山井」,自然電。隸屬大嶺村。位於大嶺村西北1.5千米,清雍正年間,始有人居,因初時村中建有三眼水井,故名「三眼井」。亦因本村為丘陵崗地,遂名「山井」。後因有一義結金蘭的盟兄弟搬遷此地定居,並成為村中旺族,兩家關係越走越近,兒女聯姻,親上加親,便更其名為「三義井」。

【程家窩堡屯】程家窩堡屯,自然屯。隸屬大嶺村。大嶺村西北1千米。地勢為丘陵。清同治年間,有程姓者於此搭窩棚墾荒首居,年久成村,得名「程家窩棚」,後轉音為「程家窩堡」。

【康家台屯】康家台屯,自然屯。隸屬大嶺村。位於大嶺東北1千米。地勢為丘陵崗地。清初,有滿清王爺於此行圍打獵時,突感身體不適,病倒在該地,便於高崗台地處紮營住了下來,第二天晨起,病症全無,康復如初,遂名該地為「康家台」。

【小嶺屯】小嶺屯,初名「小嶺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與大嶺村合併。隸屬大嶺村。位於鎮政府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2.5千米。東與本鎮拉馬橋村相鄰,西與本鎮敖牛堡子村接壤,南與本鎮康家台屯搭界,北與本鎮大孤家子村毗連。清咸豐年間,有山東人來此墾荒定居,漸成村落,因村前有大小二道山嶺,該村距小嶺近,遂名「小嶺屯」,後簡化為「小嶺」。小嶺河,經由村北過境蜿蜒東行,匯入拉馬河後注入遼河。

【敖牛堡村】敖牛堡村,曾名「小河處」,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郭家窩堡1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西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4千米。東與本鎮小嶺村相鄰,西與本鎮土井子屯接壤,南與三面船鎮馬家溝村搭界,北與本鎮興隆山村毗連。因村中有河,初名「小河處」。後金年間,有滿族八旗駐軍敖多牛錄居於此,遂改「小河處」為「敖多牛錄堡子」。乾隆年間,有山東文王、高、李四姓遷來此處,經營敖多牛錄土地,後移居者增多,漸成村落。因嫌村名呼之不便,便簡稱為「敖牛堡子」。

【郭家窩堡屯】郭家窩堡屯,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與敖牛村合併。隸屬敖牛堡子村。位於鎮政府西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5千米。東與本鎮敖牛堡子村相鄰,西與本鎮土井子屯接壤,南與三面船鎮朱千堡子村搭界,北與本鎮佛山堡村毗連。清乾隆年間,有山東郭姓者首先遷居此地搭窩棚墾荒定居,日久形成村落,遂名「郭家窩棚」。後轉音為郭家窩堡」。

【路家房申村】路家房申村,建制村。隸屬大孤家子鎮。轄團山子、劉家窩堡、方家窩堡、望山堡4個自然屯。位於鎮政府東南。距鎮政府駐地大孤家子村5.5千米。東與馮貝堡鎮孫家窩堡村、依牛堡子鎮東拉馬村相鄰,西與本鎮大嶺村、依牛堡鎮段樹溝村接壤,南與依牛堡鎮大糧洞村、椴樹溝屯搭界,北與本鎮拉馬橋村、馮貝堡鎮榆樹堡村毗連。清初成村,為盛京內務府管轄的皇莊官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路姓者由山西太原洛平縣遷來此地經營皇莊土地,建有豪宅,後人稱其老宅子為「路家房申」,日久成為村名。清朝後期有庄頭肖明山代內務府經營土地。沈康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東拉馬河由村北流過,蜿蜒向東,最後注入遼河。

【團山子屯】團山子屯,自然屯。隸屬路家房申村。位於路家房申村東0.5千米。清嘉慶年間,有逃荒者於此定居,日久成村,因宅舍近山,山形較圓,村以山名,故日「團山子。

【劉家窩堡屯】劉家窩堡電,初名「小窩堡」自然屯。隸屬路家房申村。位於路家房申西南0.5千米,清道光年間,有劉姓者從路家房申移居此地搭窩棚給人看地,初名「小窩堡」,後漸成村落,更名為「劉家窩堡」。

【方家窩堡屯】方家窩堡屯,別名「下窩堡」,自然村。隸屬路家房申村。位於路家房申東南2.5千米,地勢平坦。清道光年間,有方姓者於此搭窩棚為莊主看地,日久成村,稱謂「方家窩堡」。

【望山堡屯】望山堡屯,又名「上窩堡」,自然屯。隸屬路家房申村。位於路家房申東南3千米,清咸豐年間,有周姓者在方家窩堡南落戶搭窩棚為東家經營地產,因位於下窩堡南,俗稱「上窩堡」。成村落後,因南面有山,地勢南高北低,每天早起首先看到的是山,故而稱之為「望山堡」。

編輯:康平法庫微同城 圖片來源:網路

法庫故事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法老故事 的精彩文章:

法庫慈恩寺鄉村屯由來

TAG:康法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