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什麼叫「盡善盡美」?盡善與盡美原來不是一回事!

什麼叫「盡善盡美」?盡善與盡美原來不是一回事!

《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五章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雲說】

先跟大家分享一組詞:十全十美、白玉無瑕、無懈可擊、精美絕倫,都是上等的描述,接近於極致,但這些詞都不如另一個詞精彩——盡善盡美。

今天我們跟大家來分享一下「盡善盡美」。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樂與《武》樂,都是頌歌。《韶》樂是歌頌虞舜,《武》樂是歌頌周武王。《韶》樂體現的是帝王禪讓,《武》樂體現的是帝王爭位,兩者有顯然不同的特點,也有兩種不同的結論,兩種不同的評價。

但更深層次的解讀為:這裡孔子首次將美與善區別開來,看到了美與善的矛盾性。他認為,美不同於善。因為從善的觀點看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卻可能是不完滿的。美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盡善」並不等於「盡美」。但孔子又認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他主張既要「盡美」,也要「盡善」,美與善要實現完滿的統一。孔子這一思想對後世的文與道、華與實、情與理等問題討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代的「樂」實際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它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愉快,但又不止於引起審美愉快,而是要通過這種愉快去感發「仁」心。

「仁」的完滿實現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時又能通過藝術的表現而成為一種最高的審美境界,即所謂既要「盡善」,又要「盡美」。中華美學精神堅持認為美與真、善是應當統一和能夠統一的,不脫離善和真去講美,為我們樹立了至今也並未失效的區分美醜的標杆。

在人類的早期意識中,美與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後,美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快感,逐漸同善區分開來了。但在理論上第一次明確地區分了美與善,從中國美學史來說是從孔子開始的。

孔子又提出了「盡美矣,未盡善也」。

在他的理想中,美也並不是單純地服從於善,僅僅是善的附庸,並不是「盡善」即等於「盡美」,或只要「盡善」,美是否達到了理想的程度無關緊要。

相反,若只是盡美,有可能就不是盡善。如同有人長得極為好看,藝術事業極為輝煌,比如說電影明星、模特和歌手,但很多人卻不善。真正善良是強者的善良,因為弱者作惡的能力不強,強者才有本領作惡。所以,一個人有錢了,出名了,當官了,仍然善良,就是真善良了。

當然,我們更希望美與善兩者都要儘可能達到理想的程度。要做到盡善盡美,實屬不易。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認為這應該是盡善盡美了。

人們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的欣賞別人創造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質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達到的一種平衡。堅持個體美與追求大同美之間並不矛盾,也就是說「各美其美」和「美美與共」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保障。

我們應當對中華文化的全部歷史有所自覺,有清醒的認識,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我們先是發現自身之美,然後是發現、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讚美,最後達到一致和融合。這就是費先生主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學《論語》很簡單,無需三更眠五更起,堅持誦讀,不斷實踐,而已。

學《論語》也困難,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來潮,打漁曬網,這般。

片頭提問:王子申

片尾朗誦:張正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建雲說 的精彩文章:

日子需要美女,同樣需要「留白」

TAG:張建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