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技術

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技術

小麥赤霉病是我國長江中下游麥區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近年來在我國黃淮麥區發生也加重。該病害的發生除可導致小麥產量損失,還會導致小麥赤霉病菌毒素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實踐表明,採用將小麥品種抗性利用、田間耕作技術改進、殺菌劑的精準利用等關鍵技術進行集成的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技術,對赤霉病的防效可達80%以上,顯著高於常規防治,而且小麥籽粒中的赤霉病菌毒素含量低於1毫克/千克,目前該技術已在多地進行了技術示範和推廣,取得了較好效果。

選用具抗性的小麥品種抗性品種利用和合理布局是小麥赤霉病防控的基礎。目前生產上雖無高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但品種間抗性存在較大差異。在赤霉病常發區,選用中抗品種,避免跨區域種植來自常發麥區的感病品種,以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播期秸稈深耕和合理利用秸稈還田粗放,可使大量未腐熟的秸稈殘留在土壤表面,有利於赤霉病菌的生長和繁殖。為加快秸稈腐熟和減少秸稈土表殘留,在小麥赤霉病發生和流行地區,建議實行秸稈深埋,通過土壤深翻將還田秸稈埋至20厘米以下土層。耕翻後進行相應的鎮壓處理,加快秸稈腐熟和減少病菌生長。有條件的地區提倡秸稈資源化利用,減少病菌在田間的繁殖基質,壓低菌量。

加強田間管理,降低田間濕度做好小麥田間溝系配套工作,做到排灌暢通,小麥生長後期雨後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保持田間低濕。小麥生長中後期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後期小麥群體數量,創造不利於病害流行的環境。

揚花期合理用藥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需以預防為主。在赤霉病常發區,應於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主動噴葯預防。生育期不一致及抽穗揚花期如遇連續陰雨、大面積結露和多霧天氣,隔5~6天再次用藥,確保藥劑防治效果。黃淮中北部、華北南部偶發麥區,抽穗揚花期如天氣條件適宜病害發生,也應立即進行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靈或相應的混配劑等。藥量需用足,氰烯菌酯的純藥用量需達每畝25克,戊唑醇的純藥用量需達每畝12克,多菌靈的純藥用量需達每畝50克。如施藥後6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赤霉病菌已對多菌靈產生抗性的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等苯並咪唑類葯,改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葯防治。小麥穗期病蟲害如白粉病、鏽病和蚜蟲等混合發生時,選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施用。防治時應採用低容量彌霧和常量噴霧,電動噴霧器、手動噴霧器每畝用水量30公斤左右。

適時收穫小麥成熟後需及時收穫,晾曬烘乾,避免收穫和儲存過程中濕度過高,導致小麥赤霉病菌繼續生長和繁殖,產生毒素。

(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 陳懷谷)

(來源:江蘇農業科技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農藥 的精彩文章:

TAG:現代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