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就是舉例子?亂翻書

藝術就是舉例子?亂翻書

不要錯過這個公眾號哦!

GIF

「這種活動具有心靈性的內容,但是卻把這種內容放在感性的形式里,因為這種內容只有放在感性形式里,才可以被人認識。這可以拿這樣一個人的情形來做比喻。這個人很有生活經驗,也很聰明伶俐。儘管他完全了解生活的要素是什麼,使人與人團結在一起的是什麼..........但是他自己既沒有把這類內容了解成為普遍的規律,也不會用普遍思想形式把它解釋給旁人聽,而總是要借真實的或是假造的個別事例以及適當的例證,才能把他意識到的東西說清楚,讓自己和旁人知道。」

這是黑格爾在其著作《美學》中的一段闡述,按照這段闡述,我們很容易理解成為,藝術其實就相當於舉例子。

那麼,藝術果真是舉例子嗎?斷章取義的話,我們的確可能產生這樣的誤解。但整體而言,智慧如黑格爾,他表達的並不是這樣一個意思。在黑格爾看來,藝術與心靈密切相關。而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從心靈與感性的關係來看藝術究竟是什麼。

按照黑格爾的理論,感性的東西對於心靈可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關係:

在《美學》一書中,黑格爾強調:首先,最低級的而且最不適合心靈特色掌握方式的就是感性掌握。這種掌握只是單純地看、單純的聽、單純的觸之類。比如說我們在精神緊張的時候,就會什麼也不想,這裡走一走那裡看一看,這種活動對於大部分來說只是一种放松和娛樂。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心靈是並不停留於只憑視聽像這樣得到從外面得到單純的感性掌握的。它還要使這些事物成為心靈內在本性的對象。

「這心靈內在本性於是被迫以相應的感性形式,在這些事物里實現它自己,換句話說,使它自己以慾望的身份和這些事物發生關係。」

黑格爾在原文中以這樣一段話來描述外在事物感性的東西怎樣與心靈(此處表現為慾望)發生聯繫的。在這種對外在世界起慾望的關係之中,人是以感性的個別事物的身份去對待本身也是個別事物的外在對象,他不是以思考者的身份,用普遍的觀念來對待這些外在事物,而是按照自己個別的衝動和興趣去對待本身也是個別的對象。二者的地位較為平等,人需要去征服它們、利用它們、吃點它們,犧牲它們從而滿足和維持自己。

「在這種關係中,慾望所需要的不僅是外在事物的外形,而是它們本身的感性的具體存在。慾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動物如果僅是畫出來的,對慾望就不會有用。」具體實在地存在是這一關係的大前提,同樣地,反過來說,慾望也不可能讓對象自由存在,因為慾望的衝動就是要消滅外在事物的獨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裡,就是為著被消滅被利用的。但同時人自己既然被慾望的一些個別的庸俗興趣所束縛,他本身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不是根據他的意志中本質應有的普遍性和理性來決定自己的慾望。慾望影響支配了個人。

另一方面,這種不自由也表現在他對外在世界的關係來看,他也是不自由的。因為慾望基本上是被事物決定的,與事物發生關係的。我們常說古代帝王擁有至高權利,有無限權利、美人甚至長生不老的慾望但永遠不會有看電視的慾望既是如此。

人對藝術作品關係不是這種慾望的關係。人是讓藝術作品作為對象而獨立存在的,人對它不起慾望,而只把它作為心靈的認識方面的對象。所以,藝術作品儘管有感性的存在,表現為一幅畫、一首歌或是一尊雕像,但它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沒有自然生命。藝術作品也不應該停留在這種水平上,因為它只需要滿足心靈的旨趣,所以必須排除一切慾望。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從實踐慾望出發的人為何要把可以利用的自然事物看得比藝術作品更高,因為藝術作品缺乏那種實用性,它滿足的是心靈方面其他的要求。

其次,外在現實對於心靈還有第二種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它對於理智的純粹認識性的關係。這種對事物的認識性的關照並無意要消滅事物的個體或是從事物得到感官的滿足,或者是利用它們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學會認識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們的本質和規律。因此,這種認識性的興趣讓個別事物依舊存在,不管它們個體的特殊細節,這些細節不是理智所要尋求的。理智不像慾望那樣只屬於單純的個別主體,而是屬於既是個別的而又含有普遍性的主體。

「人在按照這種普遍性對事物發生關係時,那就是他的普遍的理性在設法在自然中找到它自己,從而把事物的內在本質重新顯示出來,感性存在雖然是根據這種內在本質,去不能把它直接顯示出來。」黑格爾認為,這種認識性的興趣是靠科學的工作來滿足的,就它的這種科學形式來說,它和藝術很少有共同處。總體上,科學雖然也可以從個別的感性事物出發,用大小、顏色、氣味等方式將它們呈現出來。但是這種呈現方式,就其為孤立的感性事物來說,對心靈沒有更進一步的關係。因為理智探求的是對象的普遍性、規律、思想和概念,所以它不僅把個別事物丟在後面,而且把它轉化為內在的、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和感性現象根本不同的東西。

也就是在這一點上,藝術與科學有著根本的不同,藝術不這樣做,藝術作品需要借顏色、形狀、聲音等方面直接顯現為外在對象,它離不開它所直接接觸的對象。不像科學那樣把對象作為普遍概念來理解。

從以上兩種關係的分析可以得知:藝術的興趣和慾望的實踐興趣之所以不同,在於藝術興趣讓它的對象自由獨立存在,而慾望卻要把它轉化為適合自己的用途,以至於要毀滅它。另一方面,藝術關照和科學理智的認識性的探索之所以不同,在於藝術對於對象的個體存在感到興趣,不把它轉化為普遍的的思想和概念。

由此可見,藝術作品固然要用感性,但是這種感性事物只應以他們的外表或外形顯現出來。心靈在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中所要尋找的既不是物體的具體物質,也不是普遍性的純觀念性的思想,而是感性事物顯性的外形。這種顯性的外形雖仍是感性的,卻不應還是單純的物質。

因此,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純自然的直接的外在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層。它不是純粹的思想,同樣的,儘管它是感性的,他卻不再是像石頭、植物那樣單純的物質存在。同樣地,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同時是觀念性的東西,但它又不是像思想的那種觀念性,因為它還作為外在事物而呈現出來。

最終,只有通過心靈而且由心靈的創造活動產生出來,藝術作品才成其為藝術作品。這種心靈活動同時必須具有感性和直接性的因素,它一方面既不是單純的機械工作,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從感性轉到抽象的觀念和思想。

回到文中開頭所說,「總是要借真實的或是假造的個別事例以適當例證,才能把他所意識到的東西說清楚。」這種類似舉例子的方式,其想像顯然只是追憶以往生活的情景和經歷過的事物,而它本身並不是創造性的。這種方式可以再次呈現事物,但是卻無法把普遍性表現出來。藝術家的心靈創造活動卻不如此,它是一個偉大的心靈和偉大胸襟的想像。這種想像,一方面依賴於舉例子所需的豐富積累,還需要偉大的創造力或者說是天賦異稟,除此之外,藝術的表現能力當然也不可缺少,畢竟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不能色彩、光線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編輯:王珊珊

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滾球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翡翠鼻煙壺現在市場價值怎麼樣
困擾你們留學黨多年的終極難題,我這麼容易就解決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