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胥國,中國的伊甸園、理想國

華胥國,中國的伊甸園、理想國

華胥國,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一位傑出的母系氏族女首領華胥氏所創立的國度(今陝西省藍田縣),傳說中的理想國度,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篇》:

有一天,黃帝白日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華胥氏之國漫遊。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面、台州的北面,不知道距離中原有幾千萬里路;不是舟車腳力所能到達的,只是神遊罷了。這個國家沒有君主官長,一切聽其自然;人民沒有嗜好慾望,一切聽其自然。他們不知迷戀生存,不知討厭死亡,所以沒有夭亡;不知偏愛自己,不知疏遠外物,所以沒有愛憎情感;不知違背,不知順從,所以沒有利害;他們沒有什麼偏愛,沒有什麼畏懼。

投入水裡不會淹死,跳進火中不感灼熱。刀砍鞭打無傷痛,指甲搔撓無痛癢。升到天上如同腳踏實地,睡在虛空好似躺在床榻。雲霧不能妨礙他們的視線,雷霆不能擾亂他們的聽覺,美惡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境,山谷不能絆倒他們的腳步,這都是神遊而已。

黃帝夢醒,洋洋自得,把他的輔佐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召來,告訴他們說:「我閑居了三個月,清心反省,消除慾念,潛心思考調養身心治理天下的道理,但沒有想出好方法。後來我疲倦而入睡,就做了這樣一個夢。現在我明白了,最高深的道是不能根據常理求得的。我知道它啦!我取得它啦!但是我無法把它告訴你們啊!」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乎像華胥氏之國,黃帝卻逝世了,黎民百姓為懷念他痛哭,二百多年都沒有停止。

(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

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

相傳華胥氏作為華胥國的首領,「其治國有方,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華胥和他的兒女女媧、伏羲都成為神仙,華胥國也就是西方《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追求治世強國,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夠復興華胥國的輝煌,於是有了「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典故。

華胥氏是伏羲與女媧之母,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中華民族之「華」源於華胥之「華」,因而,華胥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因為黃帝的這個夢,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華胥國一詞具有了三層意義:一,被視為遠古盛世的象徵。如晚唐詩人曹唐,在《聖帝擊壤歌四十聲》詩中,對唐堯盛世予以熱情歌頌,對華胥國那種樸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鄉,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華胥國,嬉遊太素鄉。」

二,被視為可以逃避現實煩惱的樂土。如黃庭堅《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華胥國。爭名爭利休休莫。雪月風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沉湎於酒,放縱傲慢。這幾句是說,只有沉醉於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風花雪月。

三,作為清美之夢的代稱。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是說懷念美麗的情人卻無法相見,只能在夢裡與之重逢了。無論是哪種意義,都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就開始用各種方式構想自己的未來,這個理想國,在《禮記》里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在《道德經》里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在傳說的華胥國中,沒有統治和被統治之分,人民沒有超出必需的慾望,淡然面對生死,對人對物以一待之,毫不偏廢,既不愛惜什麼,也不畏懼什麼,一切都順其自然;在陶淵明筆下,則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體現了中華民族孜孜不倦的美好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住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姑射山神人——道家的理想境界,令人嚮往!
中國十大最美小鎮?烏鎮

TAG:入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