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影響中華兩千年的核心價值觀是怎樣煉成的?

影響中華兩千年的核心價值觀是怎樣煉成的?

原標題:影響中華兩千年的核心價值觀是怎樣煉成的?











編後語


周秦鼎革,中國經歷了從封建制向郡縣制的轉變。郡縣制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雙面性。


一方面,郡縣制與專制連體共生,自有其殘酷性。秦滅六國的血腥,統一之後治理天下的殘暴,及之後的二世而亡,將這一制度的弱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另一方面,郡縣制又打破了封建公卿世襲(天下郡縣守令皆為異姓),使士人、平民都有參與政權的機會,在理論和現實層面都包含了「天下為公」的理想。

對此,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評論說:「秦之所以獲罪於萬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敏銳地指出了郡縣制(天下為公)與皇權(謀一家一姓之私)二者之間的張力。


漢承秦制後,這一制度的張力也一併被繼承下來,成為籠罩在漢帝國上空的陰霾。亡秦之痛,殷鑒不遠,執劍人漢武帝也不得不思慮久安之策,於是有了召舉天下有學之士來面壁的舉措。


而破壁人便是董仲舒。董仲舒從帝國的根本問題入手,試圖在理論和制度層面克服郡縣制的固有矛盾。董仲舒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建國與立國的矛盾,即西漢政權的合法性與統治秩序的穩定性之間的矛盾。


西漢得以建國,是靠劉邦反秦以及之後的楚漢之爭成為勝利者,用儒家的經典《易·革》中的話來說,這叫「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的國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開始激化(七國之亂),社會問題也不斷積累,更讓漢武帝產生了猶如寢於「積薪」之上的危機感。如何保有天下、建立和諧穩定的秩序,成為他面臨的首要問題。


對於漢武帝這個執劍人而言,革命是漢朝的建國之本,忠君則是他的立國之本。很顯然,革命與忠君之間存在著難以共存的矛盾。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手了。董仲舒寫下了《堯舜不擅移湯武不擅殺》一文,從理論層面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篇短文中,董仲舒一改儒生轅固生單純從人心向背立論的做法,從 「天命轉移」立論。這要高明多了,因為人心向背論過分地強調暴力革命的道義性和正當性,很容易給被世人效仿,而天命轉移論則難學多了。


天命轉移論首先確認「皇帝」作為「天之子」的崇高地位和神聖尊嚴,進而指出皇帝作為天之子,皇位是天給的,你不能拒絕,也不能隨便給別人。比如,堯舜禪讓不是隨便禪讓,而是上天讓你讓位;武王伐紂不是篡奪,而是上天讓你上位。


如此一來,董仲舒便將孟子和荀子的人心向背論論,成功地轉換成天命自我實現的神聖授予論,將西漢政權的合法性,從革命奪取轉向了君權神授。那麼,上天憑什麼讓劉氏稱帝?憑德性,劉氏有足夠令人民安居樂業的德性。


董仲舒在解決了這個令漢武帝蛋疼的問題的同時,也埋下了一個彩蛋——用天命來約束皇權:皇帝作為天子,要聽上天的話,可不能亂來哦,否則上天會示警的。


歷史遺迹


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江西樂安烏江之畔的流坑村,為董仲舒後裔中的一支。(攝影/周紹綱)





王陽明心學是怎樣煉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屢建奇功的蓋世軍神,為何卻不得善終?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