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香港已經不告而別,我們想和她重逢

香港已經不告而別,我們想和她重逢

作者:選擇廚師沙拉的 M

最近蹭著「渣渣輝」的熱度,我看了一篇關於香港文化的不告而別的文章,感觸頗深。的確,很多香港經典文化已在不告而別了,這也是所有人切身感受得到的,就如我們天天身處的潮流領域。

(image:funtreatstravel.com)

你還記得當年BAPE在香港潮流捲起過的巨浪嗎?

香港的 BAPE 門店(image:HK Digital PhotoVision)

猶記得香港潮流的輝煌,本 M 的第一反應就是潮流祖師爺葛民輝,以及其 Busy Work Shop 和 4A 品牌。

(image:CatWhy)

然後就是《 MILK 》創始人 Takara Mak 在 1999 年開創的SILLYTHING,這也是老一輩潮人心目中的 Supreme 。

TK (image:MILK)

而每當 EDC 與 KP 的 CLOT 每次復刻經典荊棘之時,你心頭是不是還會有「初戀」般的觸動呢?

(image:JUKSY)

當然,還有一眾香港潮流教父級別人物如李燦森、麥浚龍、黃偉文、余文樂等人,和一批國外潮流品牌入駐香港,造就了當年如此輝煌的畫面。

(image:hk01.com)

但是,如今的香港潮流文化是否已經「匹夫不及當年勇」了呢?而它又該何去何從呢?

不可否認,香港的潮流文化正在漸漸的消退...有人說現在的香港潮流是一味地追隨國外的腳步,沒有自己的創新精神,有人說是香港潮流文化是在固步自封。

李燦森主理的 SUBCREW(image:JUKSY)

李燦森曾經談到香港與台灣潮流文化之間的區別:「我覺得兩地的潮流文化不同在於,台灣的年輕人穿著更加大膽開放,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香港人更好,相比起來,香港的年輕人略顯保守。」

有幸, EDC 還記得香港這一塊福地(image:juice)

當然,凡是都要雙面看,香港潮流文化的衰落不能直接歸咎於「固步自封」,因為有時候堅持著自己的風格也是值得推崇的一件事。

就如香港潮流祖師爺葛民輝幾十年如一日的穿衣風格,他還曾多次笑話自己:「我是潮流祖師爺?我身上哪裡潮流了?我這身打扮幾十年都是老樣子。」

(image:JUKSY)

那如果說到余文樂早期成立的 COMMON SENSE 與如今的 MADNESS 對比,我總覺得早期 CMSS 更加具有香港潮流氣息,而首家實體店就設在了北京的 MDNS 則更傾向於內地市場。

CMSS x Luker By Neighborhood pop-up party(image:OVERDOPE)

那這能不能說是香港潮流開始在向開闊的領域作出改變?亦或是香港潮流正在變味?(各持己見,歡迎各位評論分享~)

不過也許,香港潮流不及當年,是時代變遷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更為可惜的是,不單只潮流文化在褪色...

香港文化里不得不提的還有粵語歌曲,雖然當年叱咤樂壇風雲的粵語歌曲,如今你也必能隨口清唱幾句,可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粵語金曲又在哪裡呢?

川保久鈴大戰山本耀司

 Special

軟硬天師 

00:00/04:46

作為香港樂壇「門外漢」的 M 自認現在已經不太熟悉香港樂壇了,也許久沒有聽現在的粵語歌了,甚至還有種錯覺,「如今的叱咤樂壇頒獎典禮只是香港樂壇一個自娛自樂的形式罷了。」

可是我們編輯部的大東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我並不太認同「香港樂壇已死」這個說法,其實它一直在那裡,只不過人們關注的地方變了。」

(image:100毛)

這時專註於香港樂壇多年的老粉絲,城市男孩大東開始有點露出抱打不平的語氣,「香港樂壇一直在不斷湧現新的人才,例如 C AllStar、Supper Moment 之類的樂隊也有著不錯的成績與作品,但很多人就只留戀著Beyond,不願意深入去看如今這個大環境。」

(image:YouTube)

對於此,支持香港樂壇的 Uli 也表示,大部分人(包括許多香港人)現在聚焦的目光都放在了日韓美歐地區,香港音樂的關注度自然少了。

因此,我得出的結論其實跟潮流文化差不多,香港文化雖然仍有好的東西出現,但那幫文化的締造者大部分都習慣了自我陶醉罷了。

而對於港產片,喜歡電影的 M 就有更多的「苦」要訴說了。首先不可否認的是,香港影視算是衝出了這個僅有 700 多萬人口的彈丸之地,來到了內地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其實港產電影很早很早就已經衝出亞洲,衝出世界了,但本質跟來到內地市場完全不是一回事~(image:douban)

香港影帝「渣渣輝」如今也拿起了屠龍刀,教你如何「裝備不花一分錢」。不過,與當年《倚天屠龍記》的豪邁相比,背後甚是荒涼呀。

同樣拿起屠龍刀的「項少龍」還是當初《尋秦記》裡面的項少龍嗎?

曾經登峰造極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現在也一去不復返了。武俠仗義的邵氏電影、極致暴力美學的黑幫警匪片、詼諧無厘頭的港式喜劇等等,一部部經典之作都陪伴著我們成長。

不久之前內地重映的《英雄本色》讓人無限感嘆當年東方好萊塢的輝煌時代(image:douban)

但這些被貼上「香港味道」標籤的電影似乎已經絕跡,隨著內地市場壯大,資金與出色的電影人都紛紛流回內地,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水乳交融」怎麼看都有些彆扭。

郭富城主演電影《踏血尋梅》(image:douban)

而留在香港本土的電影漸漸分成兩派,商業電影質量下降甚至爛得不堪入目,藝術電影則風格與主題日漸陰沉黑暗。

2017 年我十分有幸參加了廣州站的「香港主題電影展」,回看了幾部造詣頗高的經典港產電影,讓我泛起了無限美好的回憶。更感激的是,該次電影展邀請來了我終極偶像許冠文先生作一個分享交流會。

許冠文也解釋和分享了許多關於香港電影日漸走遠的看法,其中一點讓我記憶深刻,他說道:「香港只有 700 多萬人口,而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是定數,想要更多的票房,他們就把電影帶到了 13 億人的內地市場,甚至全世界。」

是的,香港只有區區 700 多萬人口,而我想最能為這 700 多萬人發聲的電影人只有許冠文率領下的「許氏兄弟」了。人稱冷麵笑匠,喜劇之王周星馳的老前輩,許冠文的喜劇一直致力於香港市井文化,他的電影猶如一面映射香港百態人生的鏡子。

經典許氏電影《雞同鴨講》(1988)(image:Mtime)

在喜劇的背後,你可以看到最底層,最真實的香港文化。有人說最能體現香港市井文化的無非就是拿拿大哥電話,看看跑馬經,打打十三圈。

而說到打麻將,許氏兄弟電影里也從來不缺乏這一元素,同時許冠傑那首《打雀英雄傳》已在我腦中迴響~

《摩登保鏢》(1981)

《摩登保鏢》(1981)

《鬼馬雙星》(1974)

然而,麻將元素又何止只出現在許氏兄弟電影里呢?數不勝數的麻將鏡頭,熟悉港產片的觀眾應該都能隨口道出一二。

早期的邵氏電影《打雀英雄傳》(1981)

《賭俠》《賭聖》《雀聖》等層出不窮的經典賭片,使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等人堪稱「賭神」~(image:douban)

每逢新春佳節務必重溫的《嚦咕嚦咕新年財》(2002)(image:douban)

而最近香港影視略有起息的幾部作品中,也無一不出現了麻將元素。

經歷了一大波爛片之後,王晶拍出了《追龍》還算令人滿意的作品(image:Sampan.org)

新時代下,新式的警匪電視劇《反黑》(image:DramaQ)

導演編劇絞盡腦汁地想出無數高超、誇張、無厘頭的麻將技術,以體現出香港文化對麻將的熱愛程度,同時這種喜聞樂道的市井文化也是最能體現香港本根文化的元素之一。

周星馳的《千王之王 2000 》(1999)(image:doub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eppy潮流周志 的精彩文章:

《每周冷門球鞋大賞》讓你成為健身房裡最亮眼的星
潮流編輯好不好乾,順便呼叫北上東的老鐵加入 Steppy

TAG:Steppy潮流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