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發揮藥效還需要知道這7種正確煎藥方式!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發揮藥效還需要知道這7種正確煎藥方式!

中藥是我國一個傳統文化,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每種中藥材的質地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想發揮其特有的藥效就需要有正確的煎煮方式。這點就是有別於西藥的地方。那麼一些常規的中藥的煎煮方式是什麼呢?怎麼喝中藥才更健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常見中藥煎煮方式有7種

包煎:適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種子類、粉末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為防止煎後藥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葯同時煎煮,如旋復花、車前子等。

另煎:對貴重藥材,為減少損耗,應單另久煎,取汁後,再與其他藥材的煎出液合併服用,如人蔘、鹿茸等。

先煎:介殼類、礦物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應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鐘後再下其他葯,如龍骨、牡蠣等。此外,附子、烏狼毒等毒性葯,宜慢火先煎久煎,可減低毒性。

後下:對含揮發性成分或氣味芳香的藥材,久煎易破壞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煮好時放入,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用時,應單獨加溫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等。

沖服:藥物研粉與其他葯同煎則粘鍋煮焦,且粘附其他葯,影響藥效,應放入已煎好的葯汁中攪勻後一起服用,如琥珀末等。

煎湯代水:某些藥物,應在煎好後去掉藥渣,再用液體煎其餘藥物,發揮輔助作用。例如玉米須,具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還有灶心土,由於吸收了柴草的藥效,可以使藥性變得溫和,具有溫中止血的作用。

五類中藥不宜煎煮

上面我們介紹了中藥常見的煎煮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中藥都要煎煮好才能喝,有些中藥煎煮後會損害藥效,降低藥用價值,下面我們來看看不適合煎煮的5類中藥。

1、貴重葯

如參三七、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等,主要含皂甙、蛋白質、脂肪、激素等有效成分,由於皂甙化學結構比較複雜,蛋白質性不穩定等因素,煎煮會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而影響療效,為保存其有效成分,又不浪費藥物,所以應該研末沖服。

2、消食葯

如谷芽,麥芽,雞內金等,主要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質,如谷芽中的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等,這些物質均不耐高溫,若煎煮則酶的活性降低而影響療效。如谷芽煎劑的效力僅為其乾粉的5%,麥芽煎劑的消化澱粉效力約等於乾粉的1/3,雞內金中的胃激素,能促進胃腺分泌,但易受高熱破壞,所以上述藥物用生品或微炒後研末沖服為佳。

3、芳香葯

如麝香、冰片、樟腦、蘇合香、安息香等,均含有在常溫下都易揮發的有效成分,根本不能煎煮,否則藥效幾乎全失,故不宜入煎劑,宜入丸散或外用。

4、膠糖類葯

如阿膠、龜板膠等,由於這類藥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質,溶化水中後粘稠性較強,若與其它藥物共煎,易粘鍋燒焦,應將其它葯先煎好去渣取湯,然後加入上述藥物趁熱攪拌,使其完全融化後服用。

5 、驅蟲葯

如雷丸,其驅蟲主要的有效成分當加熱至70℃,便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驅蟲時必須研末沖服,否則就無驅蟲效果。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上述我們了解了中藥配伍的一些常識,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中藥應該怎麼喝才有效。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最佳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症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後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後服用;而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葯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葯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其實,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葯湯煎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藥後吃點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葯,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釣魚老人對黑坑常用藥酒的一些理解
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藥分類研究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