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算不如天算,伊朗玩了狠的,結果被伊斯蘭世界孤立

人算不如天算,伊朗玩了狠的,結果被伊斯蘭世界孤立

原標題:人算不如天算,伊朗玩了狠的,結果被伊斯蘭世界孤立


說起伊斯蘭世界內部的教派之爭,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立已持續千年,至今仍是如此。



如今,在全球穆斯林中,有超過85%的都是遜尼派,而什葉派信眾的數量上是不能與遜尼派匹敵的。遜尼派覆蓋了西亞、中亞、北非、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什葉派的主要勢力範圍,主要在伊朗高原,而其中,伊朗,作為什葉派勢力的核心。


被眾多遜尼派國家包圍的伊朗,就像是一個另類。但是,伊朗並非自古都是什葉派國家。在伊斯蘭創教之初的六七百年中,伊朗一直是遜尼派的勢力範圍。不過,16世紀伊朗薩法維帝國建立後,帝國卻完成了向什葉派的整體轉變。

伊朗為什麼會轉投什葉派?


有的朋友知道,薩法維王室是什葉派出身,所以在其治下推崇什葉派好像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但是,這個說法太牽強。


什葉派之所以存在,是因其作為弱小邊緣勢力反對伊斯蘭強權帝國的一個意識形態工具。一旦這個弱小勢力翻身上位,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強權統治者,為了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遜尼派穆斯林認同自己,統治者們便會皈依遜尼派,來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身什葉派的阿拔斯王朝,主宰阿拉伯帝國後,立刻皈依了遜尼派。


還有一種解釋,即使伊朗高原與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的地緣政治衝突造成的。中東地區一直存在著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三大地緣板塊,三者彼此間相對獨立,地緣實力又大致相當,所以存在結構性地緣衝突。


而以伊朗高原為本部核心區的薩法維帝國,與均為遜尼派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阿拉伯民族勢力長期發生衝突。於是,在政治敵對的情況下,伊朗在意識形態領域與他們保持距離。


不過,這種說法也太過簡單。一直以來,中東三大地緣板塊的結構性矛盾都存在。而在薩法維帝國之前,任何一個佔領伊朗的伊斯蘭政權,都沒有在意識形態上與其他二者做區分。


那是因伊朗位居伊斯蘭世界的地緣中心,而佔據伊朗的政權足夠強勢,便會有意在政治上一統中西亞和北非,如果在意識形態上與遜尼派劃清界限的話,要收服其它版塊的難度也就相應提升。若佔據伊朗的政權實力較弱,那就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不就是等著讓其它板塊來吞噬嗎?


那麼,薩法維帝為什麼會改奉什葉派?


這得從世界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說起。


16-18世紀,薩法維帝國統治著伊朗,也正是歐洲文明逐漸崛起,大航海時代興起的時代。


作為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中東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幹道,基於此地緣條件,伊斯蘭教以商路為紐帶,將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圖蘭低地等地緣上互不統屬的板塊整合在一起。


在東西方貿易的巨大利益驅使下,無論是統一還是分裂的伊斯蘭世界,各主要地緣勢力都致力於維護一個相對一致的文化體系,只有文化上的一致性,才能有效減少貿易過程中的摩擦和阻礙,從而提高商業效率,各個板塊獲得利益最大化。


不過,伊斯蘭世界的好日子因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新航線的開闢而受到破壞歐洲人可以經由海路,環繞非洲或跨越新大陸,直接與東方開展貿易,這就沒有中東什麼事了。


再看北方,有俄羅斯的崛起,再加上其對對北亞的滲透,東西方陸上交通線即便利益不如從前,但很大程度上也被俄羅斯線路取代。


長期以來,中東靠著貿易樞紐的地位賺得盆滿缽滿,而海陸通道的變化,這種地位不復存在,同時,歐洲人也掌握了東西方海上貿易的主導權。


即便這一時期,歐洲文明沒有工業革命後的壓倒性優勢,對伊斯蘭文明的整體壓制也還沒有成型,但新的貿易通道,也間接的影響了伊斯蘭世界內部的政治經濟格局,最重要的是維繫伊斯蘭世界文化同一性的商業紐帶不復存在。


大家知道,在內部地緣結構上伊斯蘭世界本就四分五裂,全靠商業紐帶將他們在文化上整合到一塊。既然貿易主幹道已易手,沒有了利益的維繫,伊朗也就沒有必要非要維持統一的遜尼派認同。

這是伊朗轉型為什葉派的時代背景。


哪伊朗選擇轉向什葉的根關鍵原因又是什麼?


伊朗薩法維帝國強大時,阿拉伯勢力已沒落,但佔據東地中海—小亞細亞半島突厥系的奧斯曼土耳其卻在其鼎盛時期。對於任何一個強勢的伊斯蘭勢力,都有一統伊斯蘭的目標,而伊朗和土耳其也不例外,不過,土耳其雖強盛,但還是不能完全壓倒伊朗,於是,兩國便形成了長期對峙的局面。



正面對抗下,伊朗無法突破,於是,只能設法壯大實力,來削弱對方的實力。


伊朗要怎樣才能壯大自己?


通常來說,提高文明質量,如同期歐洲人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伊朗條件不具備,只能通過擴充地盤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伊朗將目標鎖定在阿富汗和圖蘭低地。


一方面,阿富汗是伊朗高原的延伸,圖蘭低地則被伊朗高原壓制,這符合伊朗的地緣擴張方向。另一方面,伊朗將地處中亞的圖蘭低地和阿富汗與中東隔離開,這樣一來,伊朗經營中亞可以免受土耳其的直接干涉。


不過,土耳其對中亞也不是束手無策。第一,征服阿拉伯勢力後,土耳其取得了遜尼派哈里發的頭銜,是名義上的遜尼派宗主;第二,中亞大多為突厥語族地區,與土耳其系出同源,土耳其完全可以用民族紐帶來爭取他們的認同。


這下,伊朗犯了難。

如果,伊朗繼續維持遜尼派立場,可是有土耳其的宗主名分擺在那裡,雖然,薩法維王室可以不承認土耳其的哈里發地位,但保不定中亞的部族會認為伊朗是「亂丞賊子」,甚至,也不能避免伊朗內部的這種影響。另外,多為突厥語族的中亞土著,對土耳其更有親近感。這兩點,會嚴重影響到伊朗奪取乃至消化中亞。


既然,這些路都行不通,那麼,伊朗只能選擇轉向什葉派。


伊朗轉向什葉派又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在內部可以清除土耳其哈里發地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爭取民眾的認同。在與土耳其的長期鬥爭之下,減少內部隱患非常重要。


其次,伊朗位於中東與中亞中間的地緣位置決定了,一旦伊朗轉型為什葉派後,便切斷了中東遜尼派本部向中亞輸送地緣影響力的文化通道。


當然,短期內,這會加劇伊朗與中亞的衝突,但中亞實力畢竟是孱弱的,伊朗有打壓中亞的實力,也可以消耗這些實力。長期看,一旦將中亞經營得當,什葉派在中亞也獲得廣泛認同,一方面,該地區會在教派文化上親近伊朗疏遠中東,另一方面,還會抵消中亞部族因突厥出身而對土耳其的親近感,那將這片土地消化吸收也就不遠,從而,中亞便成為伊朗征服中東的後方支持。


伊斯蘭世界喪失東西方貿易的主導權,而斷了維繫文化一致性驅動力,再加上伊朗與土耳其的長期對立,時代大環境和長期對立的政敵,共同促成了伊朗轉型為什葉派。


而伊朗轉型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由其主導的意識形態體系,進而在穩固內部統治的同時,更好的消化中亞。


不過,縱使伊朗算盤打得再精,也擋不過工業革命浪潮的席捲,西方迅速崛起,逐漸有了壓倒伊斯蘭的整體優勢。中亞也沒有到伊朗手裡,反而被俄、英兩大勢力瓜分。而那時的伊朗更多是忙於自保,全無擴張的能力。同化中亞也就成了遙遠的一個夢。而沒有中亞的支撐,什葉派的少數地位也無法獲得根本性改變,各種無奈,使得伊朗只能成為一個孤島,伊斯蘭世界的一個另類。


不過,對此伊朗當然不甘心。所以一直以來,伊朗也積極尋找機會,希望讓光大什葉,自己也能好風憑藉力,助我上青雲。而你別說,機會還真就出現了。隨著局勢的變動,伊拉克什葉派已經在巴格達政府掌握了主要權力,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也跟伊朗積極靠攏,伊朗主導的什葉派之弧,已經呼之欲出。

那麼,伊朗能趁這個機會翻身嗎?老實說,機會是有,但難度依然不小。且不說美國、以色列和遜尼派沙特、土耳其的抵制,就是什葉派之弧背後,也存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阻礙了伊朗的壯志雄心。關於這一點,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子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庫爾德獨立——是千古良機,還是白忙一場?

TAG:浪子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