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詩情暖京華」詩歌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人往往有兩個故鄉
有身體的故鄉
也有心靈的故鄉。
我非常感謝杭州
它是我心靈的故鄉
而我們的相遇
不是因為我的作品
而是因為詩歌!
毓
作為一名工作在吳山腳下,生活於西湖之濱的年輕詩人,王毓的這番開場白,為嚴寒的北京帶來了一份溫暖。
1月30日下午,浙報集團北京分社、杭州上城區文化館理事會主辦的 「西湖詩情暖京華——第13期浙報北京悅讀會暨王毓詩歌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著名學者、批評家、詩人等20餘位嘉賓相聚一堂,共同探討青年詩人王毓作品的特點和意義。
王毓,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文學幹部、《風雅上城》責任編輯。她的第一本詩集《她的日記》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分為7個章節,以星期一到星期日,共收錄56首詩歌,記錄了一個10歲的小女孩到24歲女青年的成長曆程,透露出詩人奔放滿懷不失溫柔婉約,才華橫溢又卓然獨立的性情。
「王毓對詩歌的理解和技巧非常不錯,她還這麼年輕,如果在現有的基礎上放開視野,關注底層和生命,完全能寫出既有豐富社會內涵,又有詩歌語言的作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名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說。
在吳思敬看來,王毓是一個出色的抒情詩人,詩的基本特點是真誠、自然、流暢,富有音樂美和圖畫美。《她的日記》從設計、內容等各方面反映了她很高的欣賞品味和對詩的理解。她的詩一部分富有深厚的思想內涵,有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一定的哲理內容,另一部分則是愛情詩,也是詩集的主體。
中國作協《詩刊》社原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編審楊志學博士則剖析道:「王毓的作品豐富了我們關於詩歌形式和內容的一種理解,她的每一首詩都在尋找一種形式。」
全國政協委員蘇軍作為讀者也來到悅讀會現場,他表示詩歌是文化瑰寶,能帶動每個人心底最溫暖的情感,也為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引領和示範作用。
談及寫詩的緣起,王毓說:「詩歌不僅僅是我書寫的一個工具,更是在眾多的文藝途徑當中,我選擇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所思所想的自然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王毓特別邀請到杭州本土戲劇導演李懷珠,青年作曲家張全武、林喜建操刀作曲,在悅讀會上帶來了一首同名主題曲,將《她的日記》從文字變為音符,從紙上跳入耳中,獲得現場的陣陣掌聲。在動情的歌聲中,彷彿可以看到她在創作中的形象:有詩畫江南的印記,也有西子姑娘的情愫,有吳山桂樹的清香,更有人間的煙火氣。
強調詩歌的音樂性,這也是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一直強調的觀點。他曾表示,詩和歌,本身就應該是可以合唱、可以朗誦、可以訴諸聽覺的,而不僅僅是用於閱讀的。詩歌的聲韻、押韻、平仄、對稱、迴環、反覆等節奏感構成了詩歌這個問題最大的特點,也是有別於散文等文體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音樂性。
在座嘉賓也表示,縱觀王毓的詩歌作品,非常注重形式美和音樂性。王毓的作品以音樂入詩,以畫入詩,從而使她的詩呈現出連綿起伏、五彩斑斕的瑰麗色彩。
「詩歌的私密性和抽象性與音樂很像,更自在更自由。」王毓認為,「有些文學體裁描述的是物質的真實,但物質的真實和心靈的真實之間,是有一些出入的。」 與其說是創作,王毓強調,不如說是和詩歌一起相處,一起經歷生命,這種感覺非常美好。
研討會後,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進欣然揮毫,為活動添上了詩意的一筆。


TAG:杭州市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