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廉勤儉 詩書傳家——傳承林則徐家族優良家風

清廉勤儉 詩書傳家——傳承林則徐家族優良家風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少年時代艱難的家庭生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里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為官後,林則徐踐行了父母的教導:清廉、耿直。同時他重情重義,將外甥兼女婿沈葆楨教導成一代名臣的故事,成為晚清歷史上一段佳話。

清廉勤儉 詩書傳家

——傳承林則徐家族優良家風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父母的教誨以及林家忠孝、仁愛、勤儉的家風,使他形成了清正廉潔、勤奮嚴謹、親民愛民的從政作風。林則徐不僅身體力行、嚴於律己,更是將其優良家風傳給子孫後代,影響和培育了一代代傑出的林家後人。

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

林則徐生長在一戶貧困的塾師家庭。父親是個窮秀才,母親是宿儒陳時庵的第五女,知書達理,為人賢惠,頗有見識。母親嫁給父親(林賓日)時,家中舊債很多,父親教書的酬金僅夠償還債務,母親經常忍飢挨餓而不讓他人知道。即使父親因廩生津貼而稍充裕,但因生養子女過多,負擔非常重。林則徐幼年時,每年除夕,林家一家大小圍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盤素炒豆腐;林家夜間照明也依賴唯一的一盞油燈。平時油燈只放一根燈芯,只有到了大年夜,才加點一根,過年的喜慶氣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來。

林則徐父母共育有10個子女,父親37歲才得子(長子鳴鶴不幸早逝),林則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兒子。母親和八個姐妹必須從事女工,煎扎象生花(即絨娟花)。剛剛懂事時,林則徐見到這一幕,常深感不安,幾次想參加勞動或推讓飲食。母親都厲聲正色道:「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焉?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意思是男兒志向要遠大,只有刻苦攻讀學業,才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母親和姐妹們在困苦中勤奮勞作的奮鬥精神,加之自身受到的苦難磨鍊,成了林則徐人生的第一課,也是他從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第一筆精神財富,這為他今後養成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父親的諄諄教導

林則徐父親早年因家境貧寒,中途放棄舉業,做了私塾先生,半飢半寒,將就度日。林則徐出生後,林父寄厚望於他,歷盡艱辛,發誓要將兒子培養成人。相傳林則徐出生那天,父親打算向親朋好友報喜,剛出家門,看到自家門口停著一輛八人抬的大轎。一打聽,原來是時任福建巡撫的徐嗣曾,當天正好出門辦事,天突然下起雨,徐巡撫是位好官,體恤下屬,就讓轎夫們到林家屋檐下暫時躲躲雨。了解這一切後,林父也想好新生兒的名字——林則徐,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向徐巡撫學習,做大官、做清官。剛滿四歲,林父就開始對林則徐實施啟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課,便帶上兒子入塾識字讀書。儘管父親望子成龍心切,但卻十分注意施教方法,從不壓抑孩子的天性,總是讓兒子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孩子淘氣,林父從不打罵,在授完課後,讓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陣,然後把兒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誦讀文章和詩詞。由於林父耐心教誨,循循善誘,林則徐的智力得到開發,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於鄉里,被人們視為「神童」。但林則徐也有一些壞毛病如性子很急,辦事毛毛糙糙,經常出些差錯。林賓日認為,「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如果兒子這樣下去,將來辦事要出大錯的。林賓日看在眼裡,憂在心上,暗暗盤算著怎樣幫助兒子改掉這個毛病。

有一天,父親把林則徐叫到跟前,給他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從前有個判官,非常孝敬父母,每當遇到不孝的犯人,就要特別重判。有一天,兩個彪形大漢扭來一個年輕人,控告他是個不孝之子,時常打罵自己的母親。判官一聽,頓時火冒三丈,大聲喝道:「來人呀,先給我結結實實地打他五十大板!」這個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申辯,就被打得皮開肉綻。正在這時,一個老太婆拄著拐杖闖上堂來,哭哭啼啼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們吧!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判官恍然大悟,方知冤枉了老太婆的兒子。他急忙叫人去找那兩個彪形大漢,但是,他們已經逃之夭夭了。

父親講的故事深深印在林則徐的腦海里,鞭策他努力改掉性情急躁、容易發怒的毛病。林則徐當官後,還在書房醒目處掛起親筆書寫的「制怒」的橫匾,以此時時提醒自己。

嘔心瀝血培育下一代

林則徐家訓有一條是: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雖然沒有弟兄,但林則徐同幾個姐妹們的情誼深厚。六妹林蕙芳嫁到沈家後,生下的兒子沈葆楨,後來成為林則徐的女婿,他對這個外甥兼女婿的教育也是盡心儘力。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中了舉人,赴京應禮部試時,父親便把兒子帶到南京。此時林則徐正在那裡擔任江寧布政使,沈葆楨的父親便把兒子留在南京舅舅家。有一天,沈葆楨作《詠月詩》,得妙句「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頗為自得。林則徐也欣賞這兩句詩,但他品咂再三,總覺得詩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於是他提筆改「必」字為「況」字,變為「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沈葆楨的詩托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經林則徐改易一字後,詩境頓顯開闊,意味也更加深長了。中國讀書人重詩教,因為詩可以言志,林則徐便藉機教導沈葆楨胸懷四海,兼濟天下。

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林則徐看好這個外甥。第二年,他將自己最疼愛的二女兒林普晴許配給沈葆楨。姨表親通婚,在當時是親上加親的大喜事。後來,沈葆楨果真沒有辜負林則徐的厚望,成為大清王朝的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管台灣,為保衛和開發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於自己的子女,林則徐注意教育他們知進退,懂取捨。1839年,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抵達廣州後,在寫給夫人的信中說道:「務囑次兒須千萬謹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勢,與官府妄相來往,更不可干預地方事務。」他還給在京做官的長子林汝舟寫信:「為官時應時時做歸計,勿貪利祿,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世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須磨礪自修,以為一旦之用。」進退之間,無不是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在林則徐的敦促和教誨下,他的三個兒子:林汝舟、林聰彝、林拱樞為官均廉潔而有政績。

針對晚清世風日下的時弊,時年50多歲的林則徐手書了「十無益」格言。該格言涉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自身修養,人與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忠、信、孝、悌」八字方針都在裡面,全方位地對人的身心起教化作用,成為林家傳承百年的家訓,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

註:上文根據本人編著,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風——中華精神的傳家寶》一書改編,適當做了增減。

請掃二維碼,進入「育才讀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川歷史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百川歷史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