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戰還是身體抱恙?淺談:林彪不願挂帥入朝的真正原因
1950年6月,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剛剛八個月,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毅然跨過鴨綠江,與全世界最強大的敵人美國軍隊作戰。年輕的共和國軍隊出人意料的把強大的美國軍隊趕到了戰爭開始的那個地方,並用自己的實力,迫使號稱從來沒有輸過一場戰爭的美國人不得不與一個平等的對手簽下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的結局是全世界都沒有預料到的,這場戰爭中,中國 民志願軍統帥彭德懷元帥再一次為年輕的共和國立下了豐功偉績。
現在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中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戰爭幕後的許多事仍然是當今許多熱愛歷史的人熱議的話題。尤其是中國方面統兵主帥的人選幾經變化,最後為什麼是彭德懷而不是最合適的人林彪,這一過程撲朔迷離,也是爭議最大的。對於順理成章的林彪為何沒有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最高指揮官,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林彪懼怕美國的實力,認為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也是中國絕不應該介入的戰爭,所以拒絕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一職,使得這一看上去無法完成的艱巨而又費力不討好的任務最終落在了彭德懷元帥身上;
從已經公開的許多資料來看,在討論對朝鮮方向作戰行動的會議上,由於緊挨朝鮮的東北是林彪長期經營的地方,在會前會後毛澤東絕對少不得徵求林彪的意見。出乎毛澤東預料的是,這位由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愛將,這一次沒有站在自己一邊,而是與大多數人一樣也表示了反對意見。從林彪的謹慎性格、作戰指揮風格可以體現出林彪辭帥的原因。
縱觀林彪在東北指揮作戰的三年時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算計精到,從不打無把握之仗。林彪在東北的仗雖然打得好,戰役頭腦也不錯,但林彪作戰最大的弱點就是過分謹慎,缺乏遠大的戰略目光。可以舉出以下三個例子。
第一,1948年的時候,林彪手上已經擁有一百萬裝備精良的部隊,而東北國民黨軍隊只有五十多萬,力量對比是二比一。但他還是顧忌長春十萬國軍而不敢直下錦州。
第二,在坐擁百萬大軍的條件下,面對孤懸於東北腹地的國民黨長春十萬守軍,因顧慮太多屢屢打不下來。致使困守孤城長春的十萬敵人長期牽制著東北解放軍百萬大軍。
第三、當林彪在毛澤東的多次催促下不得不南下錦州作戰後,又因葫蘆島國民黨軍增兵四個師而顧慮重重,想重返後方打長春。反觀彭德懷和粟裕二人在解放戰爭中的作戰經歷,哪一次戰役的勝利都是在敵強我弱,系千均於一發的驚險之中取得的,這些仗放到林彪那裡是絕對不敢打的。
由於林彪有這樣的性格,對於與美國軍隊作戰這樣看上去絕對沒有取勝的把握的戰爭,拒絕出任最高指揮官正是其性格的必然反映。另外從當時中國的國力水平來看,反對與美國開戰者也不是他一個人,而是大多數人都反對,林彪不是少數,不用擔負原則和道義上的責任,這是林彪敢於反對毛澤東出兵朝鮮並拒絕出任入朝作戰最高指揮官的政治因素。


※日媒再曝驚人言論:中日若爆發海戰,只是重演甲午戰爭
※美國秘研四代核武器,爆炸不會造成污染,作戰時可「無所顧忌」的使用
TAG:黃埔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