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秘蘇軍的「裏海怪物」的戰術定位

探秘蘇軍的「裏海怪物」的戰術定位

相對來說「裏海怪物」的「怪」在普通人眼裡更多是因為其外形與技術,而實際上蘇軍地效飛行器還「怪」在它的作戰使用上。本文將淺析蘇軍地效飛行器的戰術定位與使用。

責編:Southland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後跨越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大艦隊」計劃對於蘇聯海軍而言幾乎是一個被人為失落的年代——蘇聯海軍不但沒有在艦艇的技術領域取得應有的突破,而且還更徹底地喪失了自己確立的總體發展戰略。當擁有鋼鐵般意志的約瑟夫·斯大林於1953年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留給蘇聯海軍的僅僅是一支按照30年代的設計理念建造出的,包括17艘「斯維爾德洛夫」級(68比斯型)輕巡洋艦,數十艘「決速」級和「科特林」級魚雷驅逐艦,採用繳獲的德國技術建造的200多艘Z級(611型)、W級(613型)潛艇以及數量眾多的小型沿岸艦艇組成的一支徒有規模而技術落後的海上力量。

斯大林的去世反而為蘇聯海軍的新生帶來了契機,蘇聯海軍開始在以「防禦性」為基礎,以「合理夠用」為原則的整體軍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進行轉型,並在戈爾什科夫元帥的卓越領導下,以務實的「導彈化小型艦隊」為建設目標,迅速邁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然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蘇聯顏面盡失,處於優勢的美國航母戰鬥群使沉醉於開發遠程導彈的蘇聯當局驚醒。為了進一步強化蘇聯的戰略核力量,赫魯曉夫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後作出了重大戰略調整,而蘇聯海軍也正是在這一大調整中找到了自己在戰略運用上的用武之地——充當整個國家核戰略中的大戰略預備隊,並從此迎來了自己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大發展年代的序幕。到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和喜歡對國防戰略指手畫腳的赫魯曉夫相比,勃列日涅夫更為尊重軍方領導人的客觀意見。與此同時,勃氏所推行的「積極進攻戰略」也為蘇聯發展平衡海軍提供了更為明顯的政策支持,此時的蘇聯經濟也終於有可能承擔發展「平衡海軍」所需的龐大預算。於是在破除了政治和經濟上的阻礙之後,戈爾什科夫開始大展拳腳。根據「平衡海軍」的指導思想,蘇聯海軍在繼續建設其水下核艦隊的同時,也開始大力建設攜帶有各型反艦導彈的大型水面艦艇和遠程航空兵。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列寧格勒和遠東的共青城,一艘艘核潛艇和大型水面艦艇走馬燈一般地走下船台。在兵力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蘇聯海軍的各種戰術打法也開始成形。

由於蘇聯海軍並沒有像英、美那樣的海軍傳統思維,這使得創新思維成為蘇聯海軍作戰研究的突出特點。1970年代,在被讚譽為「紅色馬漢」的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主持下的蘇聯海軍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對稱作戰理論體系。該理論的2個關鍵原則是「系統對抗」與「不對稱打擊」。由於蘇聯工業基礎短期內難以打造出全面抗衡西方的艦隊,因此海軍在打擊航空母艦的策略上強調突破關鍵技術、大量建造價格低廉的特殊艦艇,組成一支分工合作的「多功能艦隊」,以「系統對抗」的方式來取得勝利,並歸納出了「首輪齊射」的反航母作戰原則:艦隊在遇到不可避免的衝突時,要不顧一切地搶佔有利戰位,利用己方導彈在射程和破壞力方面的「不對稱優勢」,先發制人地將遠程導彈全部打出去,使敵艦隊在來不及做出反應前就被消滅掉。而作為不對稱作戰理論體系中的典型火力節點平台,阿列克謝耶夫的「項目903」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進一步重視。

由於冷戰中蘇聯海軍水面艦艇部隊與海軍航空兵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以反艦來護潛,因此重型地效飛行器主要是作為一種高速反艦導彈發射平台存在的,能夠高速掠海飛行的重型地效飛行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納入了蘇聯海軍的計劃裝備體系,並被寄予厚望。蘇聯海軍戰略反覆強調,在反艦護潛作戰中必須高度集中「一般任務部隊」兵力,必須密切協同作戰,這是克敵制勝、共同完成反艦護潛任務的基本保證,因此蘇聯海軍把能擔負遠洋反艦護潛任務的水面艦艇和潛艇分成3類: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重型載機巡洋艦(如「基輔」級航空母艦)、核導彈巡洋艦和導彈巡洋艦;大型導彈驅逐艦及各種常規動力潛艇;海軍航空兵岸基遠程導彈攻擊機群。然而,「項目903」這樣的重型反艦導彈地效飛行器應該如何歸類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項目903」與同樣定位為反艦導彈發射平台的「項目956」(也叫61號工程)進行一番對比。其實,所謂的「項目956」即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現代級驅逐艦。這是蘇聯海軍整體作戰思想的產物,屬於一種典型的專用型對海攻擊反艦驅逐艦,同時具備一定的艦艇編隊區域防空能力,但綜合作戰能力不高,只能在大系統環境下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在前蘇聯海軍的作戰思想中,「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專門負責以搭載的8枚3M80「日炙」重型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攻擊美軍航母編隊的護航艦艇——尤其是「宙斯盾」防空艦。也就是說,如果一旦冷戰轉為熱戰,這種艦長156m、艦寬17.5m、吃水6.2m、標準排水量7800噸、滿載排水量8500噸的龐然大物,實際上執行的將是貼身刺殺任務——3M80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動力射程只有90km,最大有效射程也不過120km,而美航母特混編隊艦載機有效打擊範圍在700km左右。更致命的是,以蒸汽輪機為動力的「項目956」拼盡全力也只能跑出32節的航速,即便是順利射出全部8枚3M80,但能否全身而退還是個大大的疑問。相比之下,「項目903」在反艦能力上並不比「項目956」遜色多少——6枚3M80與8枚3M80,更何況「項目903」還裝有與「項目956」相同的「音樂台」對海搜索制導雷達,所以無論以何種標準去評判,兩者在這方面都是一個量級的。「項目903」相對於「項目956」在反艦能力上基本旗鼓相當,在機動性上則以大比分超出,與後者「慢吞吞」的32節不可同日而語的是,「項目903」高達550km/h的航速令一切傳統水面艦艇望塵莫及,完全能夠滿足實施攻擊後迅速撤出的要求。

「項目903」「花尾鴿」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三面圖。由於「項目903」「花尾鴿」原型機將MINERAL「音樂台」雷達搬上了機尾的整流罩內,可以為3M80超音速反艦導彈提供製導,因此該機具有一定的全天候獨立作戰能力

另一方面,「項目903」的續航力無疑是一塊短板——只相當於「項目956」的1/3,但對於蘇聯海軍「一般任務部隊」所要擔負的護潛任務來說,1500km的作戰半徑已然是綽綽有餘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最高統帥部賦予的「大戰略預備隊」任務,蘇聯海軍一直致力於建設更為強大也更為安全的海上核武平台,以蘇聯海軍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潛艇667型(Y級)為基礎,蘇聯在其後若干年間又陸續研發並裝備了D-I、D-II、D-III、D-IV和「颱風」級等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潛艇。這些艇型的基本設計、動力系統均大同小異,但裝備的潛射導彈在不斷更新,射程越來越遠,精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後期的D-III、D-IV所攜導彈的射程均很遠,從蘇聯中近海發射就能覆蓋美國全境,蘇聯海軍為此而提出了「堡壘海域」理論。顯然,蘇聯海軍的三大「堡壘海域」——挪威海、巴倫支海和鄂霍茨克海均處於「項目903」的作戰半徑之內。那麼,由此可見,同樣作為功能單一的反艦導彈發射平台,500噸級的「花尾鴿」以不到三架TU-95重型轟炸機的造價(「現代」級出口價高達7億美元)、區區9人的機組人員配置,卻實現了與7000噸級的「現代」級驅逐艦不相上下的作戰效能,並且在機動性上還具有跨越性優勢,其性價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Orlyonok多用途/突擊登陸地效飛行器三面圖。與KM的設計類似,為防止機翼、尾翼和發動機進氣口結冰,該機同樣裝有空氣加熱系統

「項目903」是一種性能特點十分鮮明的大型技術裝備,那麼如何使用這種革命性裝備,便成了人們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事實上,由於在機動性上與航空兵看齊,在打擊能力上又接近傳統大型水面艦艇,因此「項目903」「花尾鴿」這類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的優點十分突出:能快速抵達指定的海域,迅速而有效地執行搜索反艦任務;在實施攻擊過程中能隱蔽跟蹤和機動;機載武器火力密度高、威力大,能夠有效摧毀敵方艦艇;能在很短時間內由一個海域機動至另一個海域,且部署不受岸基機場限制。當然,在硬幣的另一面,這種革命性裝備的缺點與優點一樣不容忽視:航程及續航力有限,留空時間受限;在遠離基地或艦艇的公海執行任務時,導航困難;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由於受制於機體限制,機載設備不夠完善,單機搜索能力不足,對目標進行識別分類困難;機載武器種類單一,並無重新裝填能力,自衛手段有限等。

根據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的性能特點,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領導下的蘇聯海軍,為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制定了獨具特色的戰術使用規則。各國海軍對大型技術裝備的使用方法,通常取決於該裝備的戰術和技術性能、布署數量、空中支援力量、假定戰場環境以及氣候等條件。而作為一種特別的海軍大型技術裝備,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試驗與摸索後,蘇聯海軍在如何使用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的戰術問題上,最終形成了十分獨到的見解。按照蘇聯海軍的設想,組建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部隊的主要目的是在幾個預設「堡壘海域」,沿敵可能部署的航道和海域執行武裝巡邏、系統搜索和攻擊、布設水雷及搜救等任務。強調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的夜間行動。也就是說在沒有空中力量支援的情況下,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只能在離岸200海里的水域執行作戰任務,且盡量不在白天行動。其部隊編製也不同於傳統水面艦艇部隊或是航空兵部隊,其編製為:由同型的兩架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構成被稱為小隊的最小編製,2個以上這樣的小分隊編成戰鬥群,也就是最基本戰術單位;另一種較大規模的理想戰術編製單位則是搜索攻擊群,通常由一架作為指揮機的非武裝型號與兩個以上戰鬥群組成,這樣的戰術單位可在遠洋、近海對敵水面艦艇編隊進行搜索和攻擊。同時在作戰中,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搜索攻擊群應採用以下隊形:

1.縱隊——分隊與分隊相距1000碼,各分隊間的距離相當於機長的8倍;

2.V字隊——這是一種最好的防空襲隊形,同時還能夠迅速變換成橫隊,以便向敵艦發起攻擊;

3.梯形隊——這種隊形在靠近沿岸時使用,以免發生航行危險。但這種隊形的靈活性不如V字隊形;

4.菱形隊——地效攻擊機間的距離由機上自衛武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來決定,以「項目903」為例,其距離約2500m。

具體來說,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的戰術運用是一個十分複雜而細緻的問題。蘇聯海軍認為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可以獨立,也可以與潛艇及航空兵協同在近海或遠海遂行反艦任務。其協同作戰主要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航空兵,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潛艇——水面艦艇編隊。根據幾個「保壘海域」距基地位置的遠近,加強有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的蘇聯海軍「一般任務部隊」,在其戰區範圍內的協同作戰可分為遠海聯合作戰、近海協同作戰兩種,主要是對接近「堡壘海域」的北約航母特混編隊進行區域搜索打擊,以實現對目標海域的控制,便於己方的反潛艦打擊敵方戰略核潛艇並護衛己方的戰略核潛艇。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遠海協同作戰包括「艦艇搜索——地效戰鬥群」、「航空搜索——地效戰鬥群」及潛艇的緊密聯合使用。在近海區的協同作戰中,則可以將上述聯合作戰部隊適當拆開,根據技術裝備的性能特點,各自在指定的巡邏區內獨立作戰,但彼此之間仍保持鬆散協同。同時蘇聯海軍也認為,就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自身性能而言,一個完整的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搜索攻擊群,如果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獨立作戰應採用「應召搜索-攻擊」戰術,也就是探測與定位階段需要根據指揮機的引導,攻擊群中的其他武裝地效機應同時使雷達以被動方式進行工作,並以三角隊形進行搜索測出目標的所在位置,然後,再在大大超過某一部機載雷達作用距離外的某一個適當位置,不失時機地立即從各個不同的方向發起攻擊,齊射全部導彈,對一個或幾個主要目標實施飽和攻擊,力圖一舉將其擊沉或重創。在攻擊得手後,應立即發揮在高速機動性上的優勢,廣泛實施規避機動,並以小隊為單位,多批次,多方向高速撤出交戰區域,返回基地。

1970—1980年代冷戰高峰期間蘇聯海軍潛基戰略核力量的基石——德爾塔II(D-II)型(上)、德爾塔III(D-III)型(中)、德爾塔IV(D-IV)型(下)戰略導彈核潛艇。「項目903」重型反艦導彈地效攻擊機乃至整個蘇聯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為了給這些蘇維埃巨鯨打掃出一片乾淨的發射陣地——有時軍事哲學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說蘇聯海軍的「一般任務部隊」完全是為服務遠洋核力量而組建的大規模護衛艦隊,其強悍的陣容、令人生畏的整體戰鬥力,實際上靠的是在作戰使命和運用靈活程度上非常單一的各種作戰平台間的有效協同,那麼重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戰鬥群正是這樣一個作戰體系的重要火力節點。

本文摘自

《特種武器:冷戰中的航空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空有裝備,沒有戰術的典型:奠邊府戰役中的法國空軍
Fw 190是不是東線最強戰鬥機?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