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三:再說殖民主義

蘇三:再說殖民主義

一,

昨天我看到幾個群里在轉叢日雲老師的訪談《學生為何舉報我》。我認為知識是可以交流與商榷的,但不可以舉報批判,所以我準備支持一下叢老師,本來看題目就想轉到朋友圈,但後來認為還是應該點開認真學習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跟叢老師不算陌生,好多年前叢老師曾經邀請我在政法大學做過演講,並且我的演講內容本身就夠叢老師喝一壺了,他肯定就頂著很大壓力舉辦的那個演講,因為當時就有愛國學生反擊我,情景猶在。所以,我今天當然是支持叢老師反擊狹隘民族主義的,這個態度至今不變。

但是,在離開叢老師的最近的幾年裡,我的思想可謂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幾乎是一場質變,從研究純粹的西來說,到轉變為文明學,可以說我重返或擴大了我本來的專業:中西方文化比較。文明源頭的探索只不過是深化了這一主題。

過去一百多年中國知識分子都在尋找中國的出路或現代化問題,我發現我最終也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儘管我深受西方重要的一個學術傳統價值中立的影響,並一直堅持儘可能客觀中立,與任何黨派保持思想上的距離,但事實上我們的時代總是會約束我們,使我們一步步發現昨日的自我荒誕。我在上世紀曾經隨著全國一片紅青少年時代成為紅色與狹隘民族主義中的一員,然後在改開之後又開始變右,並且從極右到溫右持續可能長達20年時間。但是在2016年前後,我逐漸認為,隨著文明學的研究產生,我已經脫離右派視野,成為整箇舊世界的批判者。並且,在文明學的視野里,左右在很多方面我認為反而是一致的,甚至他們就是同路人。比如,上世紀廣泛的紅色運動,與今天的右派,都是極力西化和推崇西方制度理論的實踐者。共產主義和民主思想都是典型的西方制度論,他們推行西方制度的初衷都是善意的,但結果如何大家自有公論。所以,要重新認真分析。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兩套看似不同的理論,都屬於「科學假設」,只是一個比另外一個距離現實更近一些,他們之間的距離可能是西北歐到印度之間的一個舊大陸而已。在中國到底應該推行什麼制度,其實也應是一個「科學假設」問題,是個理論問題和學術問題,當然它也是個複雜的政治問題。要想避免政治實踐的荒誕,就必須回到嚴肅客觀的理論學術研究。

我相信我本來認識的中西方思想與叢老師是基本一致的,但我們揖別N年之後,我定睛一看,發現我們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差異,今天就是想來簡述一下這些差異。由於叢老師的認識其實也是中國開明知識分子的主流認識,所以以下不再是針對叢老師一個人,而是針對整個知識界,包括對我自己的成長反思。

二,

我以前有篇搏文, 《西方中心主義和文明傳播論》,已經梳理過一次西方中心主義的形成,但我認為今天在中國繼續批評西方中心主義是有必要的。而且我認識到,從環境方面今天之所以可以深度反思西方中心主義,也是因為中國在近代從沉淪低谷到經濟小崛起的背景給了中國人以平和理性的心態有很大關心,當然也與整個科研知識的進步有很大關係,我們可以對舊知識更新換代了。最重要的是,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學習深化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與水平,現在有條件從過去的粗略認識,進入到精細化階段,從政治化簡單激進思維,進入到冷靜的學術階段。所有這一切,使中國人從簡單慌亂的迷信崇拜西方,開始進入到多角度理性正視中西方的不同發展路徑問題。其實文明學整套話語框架儘管稚嫩粗疏,但實際上文明學是思維精細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我的宏觀使人們認為文明學是粗線條的,相反,一切方面在文明學實際上進行的是一層層微調,最終集合起來成他們成為為一個大調整。話題扯遠了。

首先我認為中國人從上世紀開始灌輸的對西方的仇恨史,是錯誤的,過於簡單化,而且教科書里的歷史學術過於片面。如叢老師,甚至包括我自己等許多知識分子都對於糾正那種明顯散發著狹隘民族主義氣質的言說,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批評。但今天看,這些糾正有些屬於矯枉過正,散發著西方中心主義氣息,這也是需要得到再糾正的。而這些糾正是從多個不同方面覺醒的,首先就與文明學的發展建立有關,否則就不可能。

文明學裡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文明動力學」。其核心任務是研究從宏觀到微觀,歷次人類文明質變或飛躍的動力所在,從而研究中國的長期文明低迷與今天和明天的文明發展可能性。因為研究文明發展規律就是文明學的核心任務。

在文明動力學的研究中,工業革命的產生是人類三次文明大飛躍之一,自然是重中之重。我對於西方近代崛起或工業革命的出現,有新的一套解釋。這套解釋的前提是,認同物質是精神發展的基礎,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眾所周知,西方的工業革命是由英國引發的,而非其他國家,所以要分析英國在當時的經濟領域發生了什麼異常行為。

英國當時是「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就是這個帝國大到太陽永遠照耀著他的環球世界,而所有這些英國本島之外的殖民地都要向英國以各種不同輸血。

而如此龐大的殖民地是如何得來的?多數是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強取豪奪得來的。不僅僅是英國,整個中西部歐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都開始大規模向全世界開始進行軍事、商業與宗教擴張活動,但是如德國等內陸國家因為受地緣限制就沒有從殖民活動中受益,所以後期的一些世界大戰與這些殖民利益的不均衡一直有密切的關聯。

在整個殖民活動中,對於黑人和美洲的殖民掠奪過程,慘絕人寰,其罪惡程度絲毫不輸日後的納粹行為。但同時,從中獲得巨大利益的西部沿海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等)文明隨之發生飛躍,猶如今天中國經濟騰飛之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與社會形態與50年前相比已經有云泥之別。他們的發展驗證了經濟基礎影響精神建設。其實包括我本人今天的獨立自由科研活動,都是得益於這個時代的經濟飛速發展,沒有這個經濟環境就沒有千萬個蘇三的獨立科研。所以,西方的近現代精神發展,包括西方的一系列理論家的出現,不是無源之水,一定與這次殖民受益大背景有著密切關聯。

但也必須指出的是,殖民活動,或曰戰爭,從來都是傳播文明的一種方法。但這裡的文明沒有附帶價值,是一種客觀描述。從價值的角度來回顧整個殖民活動,是應該讚揚殖民活動傳播了高等級文明,還是應該批判殖民活動殘酷征服土著民和壓榨奴隸,文明學不做評論。文明學主要研究客觀規律。

就殖民運動,西方人自己在上世紀開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反省,曾經有一波反殖民文學與思想運動。正是隨著這些反殖民活動,許許多多的殖民地開始獨立,如印度等國家就是這一運動的結果。所以,我們今天既要反對中國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不能不警惕殘存在我們社會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要客觀全面認識西方社會所走過來的真實道路,才能給中國的今天與明天做出合理的判斷,不能過於美化西方近代史,包括長期攜帶奴隸制的美國民主制要同樣認真分析對待。

千萬不要忘記上世紀大躍進那樣的理想樂觀帶來的災難,仰望星空不忘腳下坎坷,不遠處說不了又是一個坑。中國今天發展到一個特殊的轉折階段,需要謹慎,更需要精細化思維。每一個有責任的知識分子都需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心態,當然政治家除外,政治家只需要向著信仰與目標勇敢前進,不一定要學術邏輯。

總體,文明學今天不同意理想化地描述西方的發展道路,一切都講求實事求是,以事實為根據分析問題。

歡迎拍磚!

(在線匆匆)

------------------------------------

我的專題片《發現文明》,實際上是文明學綱領或框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709320/?from=search&seid=1758361882879014354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三客廳 的精彩文章:

TAG:蘇三客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