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拉伸的時候,肌肉都經歷了什麼?│身體使用指南

拉伸的時候,肌肉都經歷了什麼?│身體使用指南

早在上學時,體育老師就會在開始運動之前先組織大家進行拉伸。

現在,不管是在健身房,還是公園、操場,你也能看到大家在訓練前後進行拉伸。

運動應該配合拉伸這個概念普及度已經很高了,但你到底是真的知道拉伸的好處而積極主動的進行拉伸,還是因為看到別人都拉伸所以自己也擺擺樣子?

你是否認真思考過拉伸有什麼好處,有什麼注意事項?

這期說拉伸。

拉伸的好處

增加關節活動範圍

我們的骨骼沒有主動運動的能力,我們所作出的任何動作,都是由肌肉牽拉骨骼所形成的空間位移,而肌肉只有一個功能:使自己的長度變短,稱為「收縮」。

由於肌肉連接不同的骨骼,跨越不同的關節,所以當肌肉變短的時候,會帶動關節摺疊。

比如下圖,膝關節向後摺疊(勾小腿)這個動作需要由大腿後側的肌群收縮來提供,做向前踢腿動作時,大腿後側肌群不再縮短,相反是被拉長了,它的拉長主要是由腹部深層肌群(髂腰肌)收縮造成的。

在圖中踢腿這個狀態中,大腿後側肌群的張力變成了腹部深層肌群的阻力,如果大腿後側肌群「短」,就會限制踢腿時抬起的高度。

所以當你想把腿踢得更高,你就需要消除大腿後側肌群的阻力,也就是把大腿後側的肌肉拉「長」。

因為肌肉只有一個功能:使自己的長度變短。

所以想把它拉長就需要外力讓肌肉被動的被拉長,也就是拉伸。

通過被動拉長肌肉讓關節獲得更大的活動範圍,讓主動肌群在收縮的時候不會受到對抗肌群的阻力影響。

提高訓練效率

在運動訓練中,我們的訓練目的是強化肌肉,而強化所需的是讓肌肉在收縮的過程中對抗阻力,也就是力量訓練、負重訓練一類的抗阻訓練。

當肌肉本身很「短」時,它能提供的收縮距離相對更少,在訓練前先進行拉伸可以讓肌肉先變「長」。

在肌肉「長」的狀態下,從一個充分拉長肌肉的位置保持著阻力對抗,直至縮到最短,這種較長的收縮距離可以讓肌肉在訓練中受到更多刺激,訓練效果更好。

預防損傷

肌肉拉傷是一種很常見的運動損傷,缺乏拉伸會提高發生這類損傷的風險。

比如我國田徑運動員劉翔,就因跟腱損傷而中斷比賽,還有比如NBA球星科比,還有2018年1月27日剛剛跟腱撕裂的考辛斯。

拉伸和拉傷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的肌肉可以分為兩部分,肌腹和肌腱。

肌腱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結構,

肌腹具有較好的伸縮能力。

肌腱相對於肌腹而言,幾乎沒有伸縮能力。

當肌肉本身「短」,且不容易被動拉長時,本應由肌腹承擔的張力就不得不由肌腱承擔,如果運動幅度過大或者受力過急,就可能導致肌腱的拉傷甚至斷裂。

如果經常進行拉伸,可以讓肌肉的肌腹部有正常的伸縮能力,就可以避免肌腱損傷。

不正確的拉伸

不做放鬆

肌肉不僅有「長和短」的變化還有「松和緊」的變化。

長短變化來源於肌肉,鬆緊變化來源於「肌筋膜」。

肌肉的結構從整體到小分區是:

肌肉肌束肌纖維。

一塊肌肉包含著若干股肌束,

一股肌束包含著若干股肌纖維。

一股肌纖維能和其他股肌纖維分隔開,是因為外面有一層膜,稱為肌內膜;

一股肌肌束能和其他股肌束分隔開,也是因為外面有一層膜,稱為肌束膜;

一塊肌肉能和其他肌肉、骨骼分隔開,還是因為外面有一層膜,稱為肌外膜。

如果你自己或看別人加工過生肉的話,肉最外面那層在烹飪之前需要撕掉的白色膜,就是肌外膜。

肌內膜、肌束膜、肌外膜,統稱為肌筋膜。

筋膜的鬆弛與緊張可以影響肌肉本身的狀態是「更靈活」還是「更穩定」。

肌筋膜收緊的狀態中,肌肉會比較穩定,保持持續發力更節能,但是不擅長做收縮。

肌筋膜鬆弛的狀態中,肌肉會比較靈活,可以保持良好的伸縮功能,但是不擅長持續穩定發力。

上邊這部分只是在另一片文章中有過更詳細的說明:

舉個例子:

一個人做「扎馬步」這個動作,由於是持續穩定發力,為了更長時間的保持姿態,大腦會調動下肢肌群的肌筋膜逐漸收緊,在這種緊張並且穩定的狀態下,人就可以用更少的消耗扎更久的馬步,如果此時對這個人的下肢肌肉進行了筋膜的放鬆,他扎馬步的持續時間一定會變短。

由於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持續發力的狀態,所以肌筋膜會適應性的收緊,也就是俗稱的「肌肉僵硬」了,在肌肉緊張的狀態下進行拉伸,肌筋膜會分散一部分拉力,讓肌肉難以被拉長。

直接拉伸不能讓肌肉恢復伸縮能力,會降低拉伸的實際效果,所以拉伸時應該先確保肌肉不是緊張僵硬的,拉伸緊張的肌群時應該先做放鬆。

不看關節

很多時候我們在拉伸的時候,會選取兩個位置,然後只追求這兩個位置的接觸,比如手掌碰地,頭碰膝蓋,手拉腳背等等。

但肌肉的生長位置需要摺疊特定的關節才能拉長,如果不了解肌肉的構造,只追求幅度,就會導致拉伸無效,甚至拉長不該被過度拉長的結構組織。

看看下圖這張站姿體前屈的圖

左側的摺疊髖關節較多,拉伸更多的作用於大腿後側。

右側的摺疊脊柱較多,拉伸更多的作用於腰背部。

中間的狀態介於兩者之間。

因為髖關節能提供更多的前屈活動範圍,所以正確調動髖關節可以使手摸得更低,這時的拉伸感應該位於腿部後側。

當髖關節本身不夠靈活,但是為了追求「手摸得更低」而做成右側的這種姿態,對於腿部後側就沒什麼作用了,如果在這種姿態下強行觸地,反而可能對脊柱後韌帶造成損傷。

所以拉伸時應該更準確的執行動作,確保摺疊了正確的關節,拉伸了正確的肌群。

不做靜態拉伸

在上學的時候,體育老師教的拉伸通常就是正壓腿、側壓腿,並且會在姿勢擺好後一邊搖晃一邊數數,這種拉伸被稱為動態拉伸。

上面提到了肌肉分兩部分,肌腹和肌腱,肌腹是善於伸縮的部分,肌腱幾部沒有伸縮能力。

我們的身體還有一個機制,叫做「保護性收縮」,指的是當身體承受了一個比較急的應力時,肌肉會不自主的先收緊。

想像一下:

你好好站著,突然有人推你一把,你會本能的向反方向繃緊身體。

由於這種機制的存在,當我們在動態拉伸,尤其是以較大力量,較快速度彈震拉伸的時候,肌肉的肌腹部分會被急應力刺激啟動保護性收縮,收縮著的肌腹不容易被拉得更長,這時肌腱就不得不承擔更多應力。

所以拉伸時應該保持持續穩定的拉力,也就是靜態拉伸,讓肌肉不再處於保護性收縮的狀態才能更好的拉長。

正確的拉伸

上面的錯誤,如果都避免了,基本就是比較正確的拉伸了,接下來具體說一下正確的拉伸的幾個要素怎麼落實。

放鬆

筋膜的放鬆主要通過按摩手法來實現,如果有在健身房上過私教課的人,應該有在開始訓練之前,被教練按的慘叫的經歷。

沒有教練也沒關係,我們可以用,比如按摩球、按摩滾筒(泡沫軸)一類的自我放鬆的工具,使用原理是,把按摩工具放在瑜伽墊或地上,人壓上去,利用人體自重和工具凸出形成的壓強,碾壓需要放鬆的肌群位置。

對於肌肉緊張的人來說,剛開始放鬆會比較痛,按摩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緊張,痛覺就會明顯下降。

推薦每次拉伸前,對將要拉伸的部位及周邊相鄰區域進行放鬆,通常一個區域放鬆按摩2-5分鐘,在日後按摩沒有劇痛後,就可以跳過這步,直接拉伸了。

精確動作

這是一個相對更需要系統學習的部分,如果你對人體的關節、肌肉結構完全沒有概念,動作做出來不可能非常精準、正確。

想要提升動作精度,適當學習很有必要,可以購買一些拉伸相關的書籍。

找專業教練指導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開始學習,你會發現全身的關節、肌群很多,拉伸動作對於每個肌群都有好幾種,不同流派的拉伸動作加起來有上百種,也許你會覺得腦子不夠用。

雖然全面整體的進行拉伸是推薦的,但沒也必要把他們都學會,把自己落實起來更精確,更喜歡的拉伸動作學會就好,對於自己來說,能學會十幾種拉伸姿勢就非常好了。

保持拉力

拉伸盡量做靜態的,不要過度在意幅度,調動了正確的關節和肌群,摺疊幅度能到多少就到多少。

如果把痛覺量化成10個量級,1為完全沒感覺,10為疼到休克,通常建議拉伸時的痛覺控制在7左右,如果你在拉伸時不自覺的叫出聲,不自覺的面部抽搐,都說明當前的痛覺已經超過7了,盡量讓自己在表情淡定的狀態下,持續保持張力進行拉伸。

對於經常運動的人來說,在訓練前的拉伸推薦每個肌群20秒以上,通常就是深呼吸十次的時間。

對於不怎麼運動的人,訓練前的拉伸推薦保持的更長,可以達到2-5分鐘。

這部分人群有時甚至可以不做訓練,僅做全方位的拉伸,每個部分都拉伸到位的話也得用1個小時甚至更久。

訓練後的拉伸相對訓練前拉伸而言,作用更小,因為放鬆、拉伸是在左肌肉訓練前的準備工作,可以提高訓練效率,可以視為熱身的一部分,準備好肌肉在訓練。

訓練完後的拉伸,看自己心情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使用指南 的精彩文章:

TAG:身體使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