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清朝咱壽光的四大力士嗎?

你知道清朝咱壽光的四大力士嗎?

編者按:

在清朝,有史可稽的壽光歷史中,至少出現過四位大力士,他們分別是化龍鎮姚屯村人姚堂,洛城街道高湛村人劉覲光,洛城街道褚庄村人王召南,洛城街道東斟灌村人李金鏊。記者分別採訪了他們的後人或研究過這些人的學者,可以說文中他們每一個人的形象都是史料加民間傳說的綜合體。其中,記者又對史料和傳說做了核實,像民國《壽光縣誌》記載王召南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但李永吉根據「嘉慶十年乙丑科武殿試金榜」,考證王召南應為二甲第六名。再者,關於王召南的一些民間傳說,有些玄乎其玄了,記者採訪多人後進行比較,取較為可信者錄入文中。但從留下的史料和他們練武用的器械看,這四人確是名符其實的壽光大力士。

清朝壽光四大力士

作者:張書功

1

大力士之「巴圖魯」姚堂

——能同時拉住兩匹受驚的戰馬,康熙賜號「巴圖魯」

姚堂像

姚堂(?—1723年),字爾升,號肯庵,今化龍鎮姚屯村人。他的父親姚孟祿是清朝的武官,曾擔任游擊一職。姚堂天生力大,自小受父親影響,精於騎射。可惜姚孟祿早逝,剩下姚堂與母親相依為命。姚堂憑著力氣大,平日里出賣勞力維持家用。到了冬天農閑的時候,他喜歡到處求師學武,因此練就了一身武功。

幾年後,母親去世,姚堂想像父親一樣,報效國家。因此他騎馬去了邊疆,投入清旗軍,隨軍在邊塞駐防。清旗軍總兵蔡毓榮發現他武藝超群,力量過人,認為他是「將門千里駒」,於是升他做了石匣把總一職。

但是姚堂自由散漫慣了,對軍中的紀律約束一時難以適應。有一次,康熙皇帝要到古北口外巡視,姚堂所在的衛隊負責護駕。這一天,姚堂起床晚了,飯還沒做熟,衛隊就集合了。他只好把鍋里的飯倒掉,把鍋拴在馬背上,騎馬奔向集合地點。但鍋太燙,燙傷了馬,馬一跑起來就停不下來了。結果他騎著馬闖入了皇帝的儀仗隊中,御馬也受了驚,與姚堂的馬並排著跑了起來。在此千鈞一髮的時刻,姚堂翻身下馬,兩手揪住兩匹馬的轡頭,身子往下一沉,兩手用力一拉,只見兩匹馬頓時立在那裡,渾身打顫。

這時康熙帝才從驚慌中醒悟過來,下馬問姚堂是誰。剛才的一幕已經嚇得姚堂夠嗆,他見康熙質問他,忘了行禮,慌忙答道:「我是姚堂。」康熙看他身材魁梧,氣度不凡,剛才能同時拉住兩匹受驚的戰馬,力量著實驚人,於是賜他「巴圖魯」稱號,就是勇將的意思。

後來姚堂曾擔任台灣鎮總兵,鎮守台灣,官至福州水師提督,官居從一品,但清史卻沒有為他列傳。民國《壽光縣誌》說,「雍正元年卒於官,奉旨下葬」,也說得含糊不清。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姚堂做了大官之後,有了炫耀之心。他派人回老家建宅院,石匠在大門口的石鼓上刻上了「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兩句詩,這兩句詩是描寫帝王氣派的,時值清朝大興「文字獄」,不知是石匠有意陷害,還是一時疏忽,雍正初年,官府突然查辦此事,姚堂就被抄家問罪了。

2

大力士之平民劉覲光

——能將碾砣拋起、接住,重複三五次

劉覲光是洛城街道高湛村人,他沒有做過官,但因為力氣大,也算遠近聞名。當時任四川龍安府知府的壽光人李炎曾經慕名見過他,李炎將其見聞寫成文章,流傳至今,我們才得以了解劉覲光的故事。李炎在文章中不僅記錄了見聞,還寫了他由不信到信的心理過程。

李炎在文章中說,小時候讀書,見書中說戰國時期的武士孟賁、周朝大力士夏育能打死熊和老虎,心中懷疑,以為那只是後人的杜撰,未必真有其事,即使有,也是百年才出一人。等他長大後,出遊河北、京城等地,途中路過黃河邊,見到五代王彥章使用過的鐵篙,號稱有千斤,更覺得事實跟傳聞差距實在太大了。後來,在京師府邸見到江南「游擊」(官職名)劉應標的舞刀,刀重六十斤,親眼目睹,心中也不免大吃一驚,能使用六十斤的大刀,劉應標也算是神人降世了。

有一天,李炎把劉應標的事告訴老鄉,老鄉馬先生說:「這有什麼稀奇的!你難道沒聽說我們老家有個劉法秀嗎?他勇猛過人,飯量特大,力氣比劉應標還要大。」

劉法秀,就是劉覲光。聽馬先生這麼說,李炎很好奇,但畢竟耳聽為虛,因此很想親眼見見劉覲光。有一次,李炎回老家,恰好碰到劉覲光,李炎見他身材勻稱,面色發紫,也不過是一般人。李炎心想:以前聽人說劉覲光虎背熊腰,豹眼如環,是偉岸的大丈夫,這完全是瞎編嘛!李炎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也沒看劉覲光的真本事。

當時在坐的還有一個姓成的人,成先生說:「剛才劉覲光吃的那點東西,對他來說不過是小點心,他說自己沒多大的力氣,也是謙虛罷了。我曾經試過他,他一頓飯能吃豎起兩支筷子那麼高的一摞餅,牛肉十斤,還說沒有吃飽呢;他屋前面有一個石碾砣,厚八寸,高四尺,他用兩手搬起,拋向空中,三五次才停下;他曾經用四個手指捏住一個人的兩個腳踝,放在肩頭上,在街上走,來開玩笑;他在高湛村,村子裡的人用繩子拉來兩頭牛,用鞭子驅趕,讓兩頭牛奔跑起來,劉覲光趕上去,拽住兩條牛韁繩,兩頭牛被拉住,不能再動彈了。」李炎說,成某的這些話與他在京城時聽馬先生說的沒什麼差別,但這還只是聽別人說,他並沒有親眼見到。

又一天,李炎親眼見劉覲光把一塊常人無法搬動的石柱子舉過頭頂,繞場院走了四五圈,面不改色心不跳。李炎說,如此氣力,他看孟賁、夏育等人也趕不上啊!假如讓劉覲光得到施展特長的機會,大概能與古代的名將一爭高下了;然而,上天沒有給他這樣的機遇,惋惜啊!

3

大力士之武進士王召南

——一頓飯能吃擀麵杖高的一摞餅,能一人拉動八人

王召南像

王召南,原名王若棠,字召南,是洛城街道褚庄村人,嘉慶十年(1805年)考中武進士,傳說王召南在殿試時,皇帝要考他射箭,沒想到一百支箭,他箭箭射中紅心,於是嘉慶皇帝賜號「王百條」。

王召南考中進士後,被授予御前侍衛一職,因為善於騎射,被嘉慶皇帝留在宮中教授道光習武,後被派往山西,做了河州鎮總鎮。但是,王召南此人太耿直,特別是喝酒後任性放縱,因此與「某協戎」結下了梁子。

有一年是荒年,災民盤踞山林,拉幫結夥,協戎與其他將領主張用武力討伐,而王召南主張救濟、招撫災民。恰好某欽差來河州閱兵,協戎趁機對欽差說:「這些拉幫結夥的人,不是難民,而是強盜。」並且說了王召南袒護強盜等一些壞話,王召南因此被發配到烏魯木齊戍邊。

另外,在民間,王召南的故事廣為流傳。據傳,他身材高大魁梧,飯量驚人,一頓飯能吃擀麵杖那麼高的一摞餅,或者一盆麵條子,他平時練武用的石擲子,一個三百多斤,一個四百多斤,如今,這兩個石擲子還在村裡放著。

還有幾個故事能說明他的力氣之大。王召南家裡養了一頭牛,牽著去集上賣,販牛的嫌牛小,力氣也小,不願意要。王召南說:「別看我家牛長得小,力氣可不小,我家的小牛能拉八個人,別人的大牛連我一個人都拉不動。」說著,他就給小牛套上套頭,他牽牛,後面八個人拉牛,果然八人用盡全力,還是被小牛拉著往前走。接著,看熱鬧的人牽來一頭大牛,換成王召南在後面拉牛,可是不管人們怎麼驅趕這牛,牛紋絲不動。販牛的看後,說:「別看你家的牛小,力氣還真不小。」於是買下了王召南的牛。其實,不是牛的力氣大,而是王召南的力氣大。

還有一個故事是王召南與山西人比武的事。有一天,兩人相遇,誰也不服誰,山西人說比試比試。於是兩人來到一座高台前,找來一塊大石頭,比試的項目是,一人站在高台上,往下面扔石頭,一人在下面接,誰沒接住誰就輸了。王召南看那石頭足有二三百斤,心想:「讓山西人在下面先接,他接不住,就不用比了,自然是我贏了。」於是王召南說:「我先扔,你來接。」山西人二話沒說,站在了台下,王召南站在檯子上,抱起石頭,用盡全力往下扔,這石頭本身就重,再加上王召南巨大的推力,要接住它,難度可想而知。只見那山西人,馬步一紮,那石頭硬生生地躺在了山西人的懷裡。王召南大吃一驚。山西人說:「現在輪到你接了。」王召南剛才試過那石頭的重量,心裡已經沒了底,有些膽怯了。「要是接不住,可是會被砸死的。但如果現在認輸,豈不被人笑掉大牙。」王召南心想。

王召南一咬牙,站在了台下,山西人抱起石頭,砸向王召南,眼看石頭要砸到他了,他卻往後一退,石頭落在了地上,又稍稍彈了起來,王召南趁機彎下腰,把石頭抱住了。山西人說:「你這是咋接的?」王召南說:「沒見過吧,這也是本事,我用腳挑起來的。」山西人當然不服氣,王召南自知理虧,也就不強詞奪理,悻悻走了。

4

大力士之武進士李金鏊

——身高兩米二,練武用的石擲子重約三百斤,刀重約一百八十斤

李金鏊,字海峰,今我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中武進士。曾任浙江台州衛正堂,在揚州軍營中幫辦軍務,因軍功欽加四品銜,賞戴花翎。

據說,李金鏊的身高有兩米二左右,現存的他練武用的石擲子,重約三百斤,他用的大刀,後來截頭去尾,做了馬車的車軸,尚重約一百二十斤,整把大刀,估計重約一百八十斤。

李金鏊一直在外做官,晚年回家,留下了一段武進士舞刀的無奈故事。事情是這樣的,李家台村(今坊子區黃旗堡鎮李家台村)一李姓年輕人與人爭鬥,失手傷人,闖下大禍,李姓族人說什麼也賠不下不是。

最後被打的人家稍有鬆動:你老李家不是有戲班子,有武進士嗎,讓戲班子來給他們演三天戲,讓武進士來舞舞刀。李金鏊在當地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況且他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給人家耍刀那是賣藝人乾的事,這是何等的丟人。可是既然李家闖了禍,敢做就得敢當,只要能把事情解決就行。

這樣,李金鏊帶著戲班子來到了那家人的村子,村裡人聽說有戲班子來唱戲,還有武進士給舞刀,戲台下早已坐滿了人。

唱戲開始後,場下人起鬨,搗亂的此起彼伏,但畢竟是來給人家賠不是的,李家人也只能忍著。輪到李金鏊舞刀時,人們見堂堂的武進士竟然是個糟老頭子,場下頓時炸開了鍋,有幾個年輕人跳到檯子上想要搶過李金鏊的大刀耍一耍,可換了好幾個人,也沒人能把刀給拿起來,幾個年輕人只好悻悻地下了台。

李金鏊大喝一聲,只見一百多斤的大刀在他手上,虎虎生風,台下的人大吃一驚,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暗暗稱讚,武進士果然是名不虛傳。

李金鏊還和褚庄大力士王召南有一段故事。李金鏊家原來有兩個石擲子,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有一天王召南來到李金鏊家,要借石擲子一用,說是借用,其實是暗地裡較量。李金鏊說:「我現在還用,你改天再來吧。」

眼看到了冬天,李金鏊故意在石擲子上潑上水,石擲子跟地死死地凍在了一塊。李金鏊估摸著,王召南有再大的力氣,也搬不動了。然後,讓人捎信給王召南,說可以過來拿了。

練功石

過了幾天,王召南坐著馬車來到李金鏊家,王召南說,你想用哪個就拿哪個。王召南二話沒說奔著那個大的去了,只見他把長衫纏在腰間,彎下身子,用兩隻手抱住石擲子,左右搖晃幾下,然後用力一拔,石擲子直接被他抱到了馬車上。王召南頭也沒回,趕著馬車走了。到如今,李家只留下了那個小的石擲子,不過也約有三百斤。

編輯:任俊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壽光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壽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