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一個「真」讀者

做一個「真」讀者

現代社會生活的人們,終身不可不做的一件事情是「學習」。而「學習」最重要的途徑是閱讀。

「閱讀活動的核心是『理解』,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共識。」王榮生教授的《閱讀設計要訣》書里,出現的這樣一句話。我想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隨後出現的的一句閱讀研究專家詹森的話:「閱讀和理解之間的區別僅僅是語義上的區別,因為沒有理解,閱讀就只是在追隨書頁上的記號。」便有點令人費解了。不是這句話本身令人費解,而是當它與前一句話相關聯時,有些講不通。既然理解是閱讀活動的核心,又怎能有「閱讀和理解」之間?還存在區別。不是應當把理解放進「閱讀」的大框架中去嗎?

後續的文章里,王教授解說了關於「理解」的不同含義。說「理解」有三種表徵:表層編碼、篇章格局和情景模型。這三種表徵既可能表現為閱讀發生的序列,也可理解為指向閱讀結果的三種狀態,它們提示了「為閱讀而閱讀」和「從閱讀中學習」這兩種閱讀的實質性差異,即是閱讀的效果是否真正發生,也是一個「真」讀者與「假」讀者的區別。

停留在「表層編碼」里的讀者,只了解了字句的意思,它們是表面的,片面的,支離破碎的;停留在「篇章格局」上的讀者,能夠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看到的文章的全貌,卻未必走進文章的內隱。而只有走向情景模型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它是讀者將文字編織成內在個人化的模型,將語篇與個人生活體驗與知識儲備相作用的結果。也只在調動個人已有的經驗,閱讀中才能有真正的學習。

這讓我想到之前有「有書」APP里看過的一篇文章。兩個同班同學現時分配到了一個單位工作,他們倆平時都非常喜歡看書。因為看書,兩位同學都見識廣博。平時的相處中,甲同學常常在同事領導面前引經據典,口若懸河地講述著書里看過的各種所見,寫作洋洋洒洒好不洒脫。人們都認為這個人非常有才,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在人群里得了個「有才」的印象,所以人緣兒非常好。而乙同學呢,一樣見識廣博,卻安安靜靜,形同木訥。幾年後,甲同學漸漸讓人識得空虛,妻子離去,同事領導對他也只於「他很擅說」的印象,重要之事與他無緣。而乙同學,因為在文字里習得做人的大氣沉穩,而給人以可依賴之印象,單位委以重任,家庭生活和美幸福。

同是讀書,為何會有如此不同?我估計甲同學只是讀得了書里的表面意思,處於「篇章格局」的表徵,他沒有走進文字內隱的意蘊,文字對於他的內心,沒有內化,沒有發生指導心志的作用,沒有發生真正的改變。他只沉醉於讀懂文字表面意義後給同事宣講得來的「羨慕與佩服」。而乙同學,心隨文動,用文字里觀照自己的內心,不斷改善與優化自己,不斷沉潛內心的底氣,讓自己愈加完善。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讀者吧。

說回讀王教授的書,我感覺是很吃力的。就本節所讀的內容,王教授說「理解」有不同的語境。比如文本互為語境,就是聯繫其他文本進行「理解」。我想,如前文所述,我之所以有如此疑惑,可能是因為只讀到了詹森關於閱讀與理解之間的區別那一句話,而他的關於閱讀的理論卻完全不知吧。王教授的書,「互文語境」太過豐富,要想讀懂,讀透,確好需一番功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捲雲舒0312 的精彩文章:

TAG:雲捲雲舒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