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瞧不上袁世凱,關鍵時刻卻救他的命,真正的原因竟然是它
光緒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總督袁世凱相繼進京擔任軍機大臣,嚴格意義上說,兩人一文一武,都是封疆大吏,對此有人調侃「張之洞有學無術,袁世凱不學有術」。
當然,這不是張之洞跟袁世凱第一次被人們拿來做對比,在晚清政壇上,從曾國藩到左宗棠李鴻章,再到張之洞袁世凱,漢人在朝廷內外的位置相當有分量,直至晚清滅亡前夕,滿清權貴不得不邀請漢臣進入中樞來為他們的王朝力挽狂瀾。
張之洞和袁世凱相互交叉,又相互背離,總惹得後人喜歡再次把他倆搬出來做對比:
一、兩人仕途皆坎坷
張之洞四十多歲才通過堂兄張之萬攀上了醇親王奕譞(光緒帝之父)這條線,從而靠上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從此平步青雲,從外放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一直做到軍機處大臣,屬於大器晚成;
袁世凱年少屢次參加科舉卻不中第,一怒之下燒掉詩書再不從文,甚至又跑到青樓里沉迷於歌姬無法自拔,直到囊中羞澀被老鴇子譏諷之下無臉之下才投奔吳長慶,之後憑著天才般的能力被李鴻章看重,朝鮮內亂髮生危機時,袁世凱獨擋一面,幫助朝鮮國王李熙平定了「壬午之亂」和「甲申政變」,使得袁世凱得以揚名立萬,屬於年少成名。
二,兩人都注重積累名聲和資本
張之洞主政湖北期間,既注重發展實業,參與洋務,又加強訓練新軍,為朝廷助力了中法戰爭,成為識時務的開明大臣。
袁世凱從朝鮮回來,逐漸聚焦於練兵,開創了聞名天下的小站練兵,其後也相繼參與洋務事項,為他賺足了雄厚的政治資本。
按理來說,兩位同時代的封疆大吏,經歷見識聲望都差不多,彼此相處交流應該很融洽,但實際上而言,兩人之間有不愉快。
在骨子上,張之洞是瞧不起袁世凱的,張之洞比袁世凱年長二十二歲,行輩為先,資望更高,況且袁世凱又行伍出身,乃是粗人,文人看不起粗人很正常。
光緒二十九年,張之洞入京路過保定,為表示尊敬,身為代理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恭請張之洞閱兵。儀式完畢後,袁世凱率領直隸要員在官邸又為張之洞設宴助興,張之洞卻視若無物閉目養神起來,睡到香處,還打起鼾來。張之洞醒後,袁世凱不僅沒有因自己的失禮向袁世凱道歉,反而只與翰林後輩楊士驤喁喁長談,將袁世凱晾在一旁,如同陪客。袁世凱在直隸要員、北洋部屬面前既尷尬,又難堪。
其後,袁世凱仍對張之洞畢恭畢敬,卻一再遭到張之洞的輕視怠慢,心中難免不快。
段祺瑞的重要謀士徐樹錚曾說過:如果兩人之間不至於鬧得非常僵硬,辛亥革命估計也不會那麼容易成功。當然,這是後話。
張之洞對袁世凱有偏見,但在關鍵時刻,卻救了袁世凱一命。
慈禧太后歸西後,攝政王載灃決定為兄(光緒皇帝)報仇,誅殺袁世凱以謝天下。雖說主意已定,但還得向重臣親信等人徵詢意見,輪到張之洞時,他考慮到要為漢臣在日後的政局變動中保存有生力量,才能跟氣勢正旺的滿洲權貴相抗衡,便選擇力保袁世凱。
當然,或許在張之洞的心裡,還有一種隱忍而不得發的原因:難為袁世凱這麼些年一直對他畢恭畢敬了,救他一命,算是回報吧。


TAG:趣觀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