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佛學中的治療八法處處都體現了中醫思想!

原來,佛學中的治療八法處處都體現了中醫思想!

作者:盧祥之

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提要:《維摩詰經》是一部有很大影響力的佛學經典,其中「心凈則佛土凈」「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與中醫的「恬淡虛無」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

《易筋經》據傳是少林達摩所傳,記載有很多按蹺方法。按蹺是中醫六大醫術(砭、針、灸、葯、按蹺、導引)之一。《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有「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斷食是古代印度醫生重視的一種療法,唐代名醫孫思邈頁主張饑飽要適度,《千金要方》中對這一觀點有詳細論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養生也。」

中醫學有「五音五行」的說法,主張用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療法。《黃帝內經》載「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羽為水音通於腎。」佛學裡面梵唄唱誦很多,可以調心、調和性情,使人身心舒暢。

佛學與中醫學理論的交融,其來有漸,其源久遠。早在隋唐,佛學中的「四大」:地、火、水、風就與中醫五行木、火、土、金、水有理論上的交融。隋代傳入的《維摩詰經》,是一部有很大影響的佛學經典,其中「心凈則佛土凈」「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與中醫的「恬淡虛無」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

佛經重要著作《五王經》說:「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脾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諸病源候論·惡風候》《備急千金要方》都談到「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外台秘要》王燾說: 「身者,四大所成也。」在病因、病理學說方面,「四大說」對中醫五行學說的補充十分明顯。浩瀚的佛教經典與中醫藥密切相連,尤其在治療學上,二者互通處亦多。

按蹺導引

《易筋經》據傳是少林達摩所傳,是後魏李明帝太和年間(公元477—500),印度達摩來華傳教,於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後來少林寺僧人在修繕達摩大師面壁處時,偶得一鐵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兩本經帖,經文多是導引、按蹺、吐納等功夫。

《易筋經》指出:「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這裡的「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都是按蹺之法。

按蹺是中醫六大醫術(砭、針、灸、葯、按蹺、導引)之一。《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謂:「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從導引和按蹺的特點看,兩者沒有明顯的區別,導引重在「搖肢體,動肢節」,按蹺則是推拿的古稱。《類經·論治類》說:「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谷蹺穴以除疾病也。」按蹺則是推拿的古稱。導引與針刺的原則一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說:「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這是針刺的綱領,也是中醫導引的綱領。

藥石除病

佛學裡的《四分律》有「統攝二十犍度」說。其中「葯犍度」為二十犍度之第七。葯犍度就是醫藥法,其中提到了藥石及所治諸病。原始經文語言比較複雜,早期經文是巴利語和梵語。釋迦牟尼佛傳教大約是在公元前六世紀,那個時候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梵文就是當時婆羅門教使用的雅言,構造繁複。聖主阿育王派了弘法工作組奔赴各地弘揚佛法,各地方言使佛經布法帶來更多不同的語意。尤其是錫蘭人開始啟用本國文字僧伽羅語注音的巴利語來大量記錄佛典,造成了許多經文中藥名的岐義。但是,經文里說的耆羅闍那耆是赤石;眼藥是陀婆闍陀婆;闍那是陸地生;耆羅闍那是水中生;失守摩羅指的是鱷魚;烏婆陀頗尼是甘蔗糖等等還是確切的。而中醫學以葯治病,是中醫治療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修懺慢引

佛教拜懺的意思就是懺悔,懺就是懺除人們過去所有的業障,悔就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諸多的業障。懺悔其實是人們至誠懇切地禮佛、念佛、稱念佛的名號,由佛菩薩的慈悲攝受,發露自己過現的罪業,誓願未來永不重做如此惡業,並在懺悔後復不再造。懺法,是指依諸經咒之說而懺悔罪過之儀則,故又名懺儀。

中醫有情志相勝治病法,金代名醫張從正依據五行相勝之理,提出治療情志病的情志相勝治療五法,他說:「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之。」並在使用上強調出奇制勝,能動人耳目,易人情志,方可取效,「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若胸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結合現代科學研究,人的情緒有維度、兩極性的分別。情緒的維度就是指情緒所固有的某些特徵,主要指動力性、激動性、強度、緊張度等。現代調整情緒和中醫七情治病,與佛學修懺慢引相似之處很多。

斷食療疾

有故事說,佛祖釋迦牟尼曾經於尼連河邊,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後來釋迦牟尼認為「苦行非道」,而重新恢復正常飲食。但斷食用於治病,釋尊並不反對。斷食是古代印度醫生重視的一種療法,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記載:「凡遭疾病,絕粒七日,期限之中,多有痊癒。必未瘳差(愈),方乃餌葯。」

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也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養生也。」 從孫思邈留給後人的作品中,不難看出這位百歲壽星的長壽秘訣:「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除了主張饑飽要適度外,孫思邈還認為吃飯定時定量、饑飽不可即睡、不能暴飲暴食、不可勉強進食、三餐飲食宜溫等,都是有益身心之舉。孫思邈還非常重視食療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食畢當漱口數過」「飢忌浴」與重視「飲食禁忌」等主張,至今仍可借鑒。

禪定治心

佛學中將禪定用「心一境性」來形容把心約束在一處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馬,心力分散,因此把無窮大的潛力埋沒掉了。禪定的功能,就是要把無窮大的潛力開發出來;開發潛力,則一定要先對治散亂心,不讓它東攀西緣。禪定所治的心病第一是欲樂,其次是散亂,推而廣之,可以分成五蓋,就是欲貪、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另外,佛學裡面梵唄唱誦很多,可以調心、調和性情,使人身心舒暢。孔子教學用禮樂做為教學的手段,如果失掉禮樂,教育的功效就達不到。佛學對禮樂也非常重視。中國古時候的六經,其中文章全是樂章,都可以譜上樂譜來演奏、演唱,佛經亦如是,人心裡的煩惱、憂鬱都可以用音樂來調治。

中醫學有「五音五行」的說法。《黃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載「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羽為水音通於腎。」中國古老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相生又相剋稱「五行」,而宮、商、角、徵、羽則組成了「五音」。五行與五髒的關係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用中醫理論清楚地闡明了五音、五臟和氣的五種運動方式的內在聯繫,按這一理論五音可對相應的五臟起作用,如角音屬木,疏肝,可制怒,即疏肝解怒;徵音屬火,通心,運用徵音可養陰助心。元代名醫朱震亨則明確指出;「樂者,亦為葯也。」主張用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療法。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治療師通過運用各種音樂體驗及在治療師和治療對象之間作為動態的變化力量發展起來的關係,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音樂可以治病。這種療法曾在歐洲一度風行,但大規模應用音樂療法則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用於治療傷病員中的精神疾病。由於有一定成效,被迅速推廣。1950年,美國成立了音樂治療學的國家協會,專事探討、推廣音樂療法,以後西方各國也紛紛出現這類組織,目前有不少音樂院校與醫學界合作,設立了音樂治療專業。音樂治療用輕快活潑的音樂鼓舞振奮精神力量,可治療精神獃滯症、老年性退化麻痹症、消極自我封閉症等。用柔和、優美的音樂,安撫煩躁不安或受壓抑的精神現象,可用以治療失眠症、抑鬱症、挫折感等。音樂治療的應用範圍不僅涉及了心理學、醫學、音樂學,而且涉及了精神病學、教育學甚至許多未知的科學領域。而佛學裡的梵唄唱誦,也有這方面的功能。

沐浴熏卧

沐浴就要熏香。佛學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在說法的譬喻中,經常都可以見到香的蹤影。香與佛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香能祛除臭氣、不凈,使人身心舒暢,產生美妙的樂受,因此常被用來作為供養佛菩薩、本尊的聖品。除了被用來作為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佛學經典中也常以其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

中醫古代就多用熏香。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年)我國已開始生產炷香。唐朝「開元盛世」,長安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衣、食、住、行都講究享受,琴、棋、書、畫成為時尚,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繼發展起來,熏香也成了藝術。當時公認 「極品」香為伽楠;次為沉香,沉香又分為四等,即沉水香、棧香、黃熟香、馬蹄香;再次為檀香等,可見當時評香水平之高超。

鑒真東渡,佛教傳於日本時也傳入了熏香,寺院日日香煙瀰漫,朝廷舉行典禮時也要焚香。平安時代以後,香料開始脫離宗教用於「美」的目的。貴族們學起「唐人」的樣子,經常舉行「香會」或稱之為「賽香」的熏香鑒賞會,這也是鑒真和尚帶入日本又經「和風」熏陶而形成的一種風習。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聞香」風俗,逐漸形成日本的「香道」。

佛學經典中說,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卧式睡眠,身體各部分都會很放鬆,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獅子吉祥卧卧勢即世尊涅槃時的姿勢:頭北面西,右脅而卧,左腿壓右腿,右手曲枕頭下,左手舒伸放在身體左側,採取這種姿勢睡覺,有一定的道理。

中醫學認為,正常的睡眠,依賴於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安定,陰血得靜,衛陽可入於陰,方可睡眠。如果思慮或勞倦過度,可造成心脾兩虛,生化之源不足。失眠的治療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同時佐以安神之品。從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至清代《辨證錄》等多種方書均記錄了治療失眠的有效方劑,一直沿用至今。

中藥熏蒸治療法又叫蒸汽治療法、汽浴治療法、中藥霧化透皮治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利用藥物煎煮所產生的蒸汽,通過熏蒸機體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

咒禁祝由

「咒」在漢文也叫「祝由」。釋迦牟尼佛成佛初始是不做佛咒的,因為佛陀反對用神通來開釋。後來婆羅門教自印度流行,吸引了許多來學佛的人。婆羅門教就主張用咒修行和行教義。佛陀為了方便傳法,就把這個外道神通作為方便法來開釋一部分緣分。在以後的佛法里經常出現佛用咒語轉法輪的佛經。

《說文》說:「祝,祭主讚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玉篇》說:「祝,祭詞也。」孔穎達疏:「讀策告神謂之祝。」《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註:「祝,接神者也。」巫,《說文·巫部》謂:「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乃與巫同類職業者,故《易》曰「為巫」,而有巫祝之稱。巫祝者,皆乃上古時期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曉天文、懂地理、知人事,有「神職官員」之稱。巫祝有知醫者,通曉醫術,具有「遠罪疾」之禱祠及醫術,可愈疾活人。

《素問·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靈樞·賊風》:「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矣。」及《靈樞·官能》:「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 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黃帝曰:「其無所遇邪氣,又無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除了七情、六淫外,還有尚未被認識的致病因素。古人云:「吾心無鬼,鬼何以侵之,吾心無邪,邪何以擾之,吾心無魔,魔何以襲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宜之。

理筋正骨

中國佛門的醫宗是少林禪醫。少林醫藥基於佛學中「醫方明」的理念與智慧,運用佛學中的醫學治療知識,再加上嵩山特有的藥材資源,吸收傳承中醫藥治療方法,不斷積累用藥經驗,逐漸形成了許多秘方。少林推拿正骨禪功的作用,主要是調理陰陽。根據證候恢復的屬性調節陰陽,使機體「陰平陽秘」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其次是補虛瀉實。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某一部位,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經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瀉實。第三是活血化瘀。第四是舒筋通絡。

中醫推拿講究治本。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本,病變部位和癥狀表現部位中病變部位是本。如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是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後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則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不解除受壓,只在下肢使用手法,舍本求末,徒勞無效。

中醫早在周代就有了專治骨折的醫生,《周禮·天官》有瘍醫專處折瘍的記載,晉代《肘後備急方》中首次介紹了用牽引等手法正復關節脫位。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的下頜複位手法至今還用於臨床;《理傷續斷方》中記載的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髖關節脫位的複位手法,首次運用槓桿力學原理,對後世影響深遠。清代《醫宗金鑒》總結前人正骨手法的經驗,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種手法,影響深遠。

新媒體編輯:趙 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的精彩文章:

以毒攻毒:以什麼毒攻什麼毒?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經典名方免臨床試驗為何是安全的?從中醫的「用藥之道」說起……

TAG: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