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稻田邊的小故事

稻田邊的小故事

紫貝拾遺微信公眾號:zibeishiyi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作者 丨陳澤攀

圖片 丨陳澤仿

文昌的小村莊前面一般都有開闊的稻田。鄉民擇良田而居,既是因為耕種方便,也因為稻田寬闊無遮擋,夏季的陣陣涼風對於亞熱帶的我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小時候,聽老師唱過一句歌詞「起厝田中央」,憑著這一句,今天在百度上搜到了這首歌,是或不是也不重要了。

月娘月光光,

起厝田中央,

樹仔橄花開香,

親像水花園。

——台灣童謠《月娘月光光》

孩提時,曾經想過:要是房子在稻田裡就好了,可以聞著稻花香,可以聽著蟲鳴,可以看著魚兒暢遊……而如今客居他鄉,稻田裡的一切已經成為遙遠的夢想了。那一片稻田已然不是原來的稻田,甚少種稻穀了,只有少時稻田邊上許多的小小故事還存在我的心中。

一、「隆沖」魚奇觀

村前的稻田,水溝縱橫交錯,水草肥美。主水溝從村右側山坳一直通向遠處的良篤溝(一條小溪流)。我和小夥伴們順著那條水溝一路走到良篤溝,走了好久好久才到,一路上都是良田,難怪當時人們都說重興田肥。水流不怕路遠,水溝和良篤溝相通,給這片稻田帶來了一個獨特奇觀。每逢稻花開,下大雨,滿溝香甜的雨水沖向良篤溝,一群群魚兒逆流而上,在這一片肥沃稻田中嬉戲產卵、繁殖後代。

魚兒游速極快,經常在草叢中打鬧,弄得陣陣聲響、水花四濺,人們都叫它們「隆沖」(音)魚。它們什麼時候上來,誰都不知道。總有好事者在下雨時去稻田巡看,然後傳話回到村裡「隆沖魚上啦嘎!隆沖魚上啦嘎!快快去喂……」小夥伴們趕緊披上雨衣,拿上水桶和簸箕,加入歡樂的撈魚盛會中去。

「隆沖」魚個頭不大,大約兩個手指大小。魚肉有點小刺,肉不多、吃起來也不覺得有多香。但我們就是喜歡撈,因為撈魚的過程太快樂太刺激了!「隆沖」魚一群一群地逆流而上,只要有肥美的水草,它們就會在草叢中嬉戲,聲音和水花都很大。如果你發現草叢中有劇烈的動靜,迅速一簸箕下去,至少有五六隻在簸箕里跳著,水花濺得一面一目。有時剛一簸箕下去還來不及撈起,那邊又有一群鬧作一團,於是乾脆直接跳到水裡撈。有時一簸箕魚,卻沒幾隻倒進水桶,真的氣人。有時魚兒就在腳下,撞得腳痒痒的。有時魚兒忽然在水溝對面,著急得奮不顧身地撲過去,渾身濕透都沒關係,非常拚命!身邊的小夥伴聲音也會此起彼伏:

「喂喲,喂喲,真多啦!」

「喂喲,在這裡!快快!快快!」

「又有!又有!呔……」

「桶倒了!桶倒了!啊,全跑光!」

「哎!一簸箕只得一隻,真是激氣嘎!」

「哈哈哈,魚都跑入褲歸啦!」

「哎!這做笨!一群魚都撈不著!」

也有人在田裡的水口處放魚簍,我們有時趁沒人也撿現成的。大的魚簍一般要過夜才會有收穫,往往會有鯉魚跑進去。也有人用更好的工具,蚊帳布四個角綁在交叉的竹子上,然後用竹竿放到比較寬闊的水中,不時提起來看一下,也能撈到不少。聽老人說,以前做大水,晚上拿雞籠到田裡可以罩到豬仔鯉。

撈魚的過程很過癮,但是每次提著魚回來,父母也不會覺得有多歡喜,因為煎魚需要油,然而家裡並沒有油。當時櫥櫃里只有一塊生白肉也就是肥肉,炒菜的時候只能用這塊生肉在鍋里抹一下。俗話說,無油無草怎麼做好吃東西。所以更多時候,撈回來的魚會拿去餵鴨,或者拿去餵豬。

如今稻田面積大幅度減少,很多都改種冬瓜、檸檬之類的經濟作物了,「隆沖」魚洄遊產卵的稻田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況且現在溪流里電魚嚴重,估計隆沖魚早就已經絕種了,這種奇觀再也沒有了。

二、螃蟹和東道

下大雨的時候,隆沖魚並不一定上來,但稻田邊總會有螃蟹跑出來的。有時大人會說:

「嚇,多妮子去處呼,不去抓蟹!」

「快快去田裡抓蟹嘎,蟹跑一田都是!」

「我去田裡放水,都不放得腳下,要用腳關到兩邊!」

我們一聽,便興沖沖地拿起傢伙去抓螃蟹。抓螃蟹的工具很簡單,一根一頭尖的棍子,一個水桶。久旱逢大雨,螃蟹會爬得到處都是,水溝里、田埂上都有。這時,只要用手撿就可以。但是動作要快,一把抓住馬上丟到水桶里,慢了被螃蟹的大鉗子夾住可是很疼的。

田埂邊上螃蟹洞很多,螃蟹可是很精靈的,稍微有動靜就縮回去了。要悄悄過去,慢慢伸頭過去看螃蟹的位置,要估算螃蟹的位置和蟹洞的方向,快速將棍子插進去,卡住螃蟹的退路,然後趕緊伸手進去掏。幸運的話,螃蟹被卡住,手一伸就抓住,然後丟在水桶裡面。沒卡住的時候,不甘心也要伸手進去掏,偶爾也可以抓到螃蟹出來。

有時候雨不是很大,隨便撿了根竹棍就去,也能抓住幾隻。螃蟹掏出來後,把它的腳最後一節,插在它的大鉗子里,這樣它就鉗不了人了。我們把戰利品放在褲管邊,把褲管往外、往上翻卷,螃蟹就被卷在裡面,多卷幾圈,就穩穩噹噹的了。有時兩邊褲管都卷滿了,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擔心褲管掉下來。回家一隻一隻地松下來,心裡樂呵呵的。

有一年夏天天旱,我們這幫「抄軍」(即像抄家一樣)實在是太饞了,竟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去田裡挖螃蟹吃。大夏天挖螃蟹很冒險,一是因為螃蟹都躲得比較深,不容易挖到;二是因為螃蟹洞里可能住著蛇,如果挖到蛇就麻煩了。但這些都不能阻擋我們挖螃蟹的決定。旱天挖螃蟹,就得用上鋤頭了。稻田旁邊的田坎頭上,那裡地勢高、比較涼快,可能有蛇,我們一般不挖。我們只挖靠近水溝的蟹洞,採用車輪戰術,輪流挖。如果洞太小,就派胳膊比較細的伸手進去掏。螃蟹真能挖洞,有時候手都伸盡了都還不到底。七月流火,我們不懈努力,居然也挖到了幾隻螃蟹。

幾隻螃蟹當然不夠「抄軍」們分啦,怎麼辦?做東道!每人回家「偷」一點米出來,有菜的拿一點菜,再拿一個大鍋,把螃蟹切開洗乾淨,然後在山林里用磚頭搭一個灶台煮蟹粥……「抄軍」們是真饞啊,香噴噴的一鍋蟹粥,三下兩下,全都被倒入我們的肚子,連渣都不剩。

三、水窟

稻田裡分布著的大小水窟不計其數,很多是水流衝出來的,也有的是鄉親們挖來蓄水澆菜的。比較有名的是大田、打鐵井、加皮窟。

大田就在後埌,在村子的右邊,面對著媽祖廟,據說這片田叫「神仙照鏡地」,田裡常年有水,不管天有多旱都有水。旁邊還有座山叫做翁記嶺,上面奇石很多,我們經常上去玩,但後來由於修高鐵被夷為平地了,甚為可惜。媽祖廟面對的山坳那邊叫做「九多(音)」,顧名思義是有九個水窟,那裡人煙罕至,又說那裡地不幹凈,還說那裡經常有大蛇出沒,我們都很少去那邊玩。

大田本來是田。祖父那輩人在後埇建了瓦灶,燒磚瓦營生。燒磚瓦需要泥土,正好大田裡的泥土合適,便挖大田的泥土來燒。久而久之,大田的泥土被挖完了,留下了大窟。高高的瓦灶很氣派,而瓦灶是什麼時候停止燒瓦的,我不得而知,那裡曾經燒出的磚瓦是什麼樣的,我也無從知曉。瓦灶是否幫村裡人掙到錢,應該是沒有。瓦灶現在還在原址,估計快倒塌了。瓦灶的邊上留下了一些粘性很好的黑土,每逢下雨,我們便去挖黑土摔制玩具,例如手槍、小汽車等。

那輩人不但建了瓦灶,還在村前建了一個石灰灶,約莫有兩米深。我見過一次燒石灰,在底部墊上許多的干樹頭,把石灰石(珊瑚石)切成小塊,然後放上面燒,燒上幾天幾夜。燒好後,等石灰石變涼了就取出,放置在一片空地上。向石灰石上潑水,它們便神奇地化為石灰了,這個過程會產生很大的熱量。這時,各家各戶便開始製作特殊的時令美食——椰子船。椰子的椰棕剝開後,開一個小口往裡面灌糯米(如果覺得不夠甜,還可以加一點紅糖或者白糖),再蓋上蓋子埋進石灰裡面,做上記號。由於石灰很熱,過了兩個小時椰子船便可以出爐了。這個時候也算是全村聚餐的時候,大家紛紛掏出自家的椰子船,就在石灰旁的空地吃開了。有些說——

「啊,咸噶,都不捨得放米!」

「啊,都是水!」

「恩,不甜!」

「啊,你室的米多,也捨得放糖!」

大田由於燒磚瓦留下的大窟,逐漸沉積了泥沙,水草也長了起來,自然就引來了很多魚。

另外一個大窟是「打鐵井」,靠近大城村。聽老人講,當年有人在那裡打鐵營生,就叫打鐵井。打鐵井的水有點深,我們也經常在這裡釣魚。鄉親們喜歡將木材放在這裡泡,以達到殺蟲的效果。當時由於經濟條件有限,蓋房子的木料一般是相思樹、海棠樹,這些樹木蟲子比較喜歡蛀。木料一般要浸泡兩到三年才能拿上來晾乾使用。

還有一個是「加皮窟」,在村的左前往下,順著水溝一直往下走,快到簸箕塘村了。加皮窟的水也比較深,窟的邊上有一棵榕樹。窟里有泉眼,常年有水,自然魚很多。

這三個窟,自然就是我們抓魚、釣魚和撈魚的好去處。抓魚之前,必須把水窟的水舀干。這三個窟的水都比較多,單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將水舀乾的。因此,我們在行動之前都會做好組織工作,至少有五六人才能行動。人員定下來,還要打聽一下哪些窟別人剛抓過,要是別人剛抓過了肯定沒什麼魚了。接著,準備好水桶、臉盆、鋤頭、篩子等工具就直奔目標。第一步,挖草皮堵好水口;第二步,確定好舀水位置,在水塘裡面插一個竹標;第三步,一字排開,開舀,一般分兩組,輪流上陣。

舀水真是一個體力活,但為了好玩,也為了吃魚,大家都傾盡全力。看著竹竿的水位一點點下降,眼見著魚兒也躍出水面,心裡一點點高興起來,舀水的力氣就越來越大。大約過了兩個小時,終於可以抓魚了:有的在泥里摸,有的拿竹竿捅魚窩,有的拿篩子篩…….鰻魚一般都在泥裡面很難抓住,用篩子就可以直接篩出來。田皋魚(本地黑鯰魚)頭上有刺,被刺到是很痛的,身上滑溜溜的、很難抓得住。過山鯽背上的刺扎了很癢的,抓的時候也要小心。最不怕的是鯽魚,最怕的是水蛇。如果手在泥里摸到長長的澀澀的東西,那就是水蛇了,抓住順勢往田裡沒人的地方扔去。有時會捅到田皋魚窩,它們就源源不斷地衝出來,這時只需在魚窩口用篩子接,有時可以裝幾水桶,真是抓到手軟都抓不完。

窟里有泉眼,慢慢地水又多起來,差不多了我們就收拾回家。我們在水井一邊洗澡一邊分派戰利品。按照人頭把魚分成若干份,然後一個小夥伴在椰子樹下背著魚堆,我們隨意指著一堆魚,問他「這堆給誰」,他說誰的名字,誰就上去領魚。

四、蜂蛹和刺筍

順著稻田兩邊的水溝,田坎頭上雜草灌木長得很是茂盛。這些灌木里通常有蜂窩,而蜂蛹則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啊。為了它,我們往往主動出擊去打蜂窩,號稱「打蜂」。帶上竹竿、干椰子葉、火柴、鐮刀等,一群人浩浩蕩蕩就出發了。

在田坎頭上,經常會有黃蜂,這是一種黃色的小蜂,蜇人不是很疼,但腫起來很快。這種蜂窩的蛹比較多。當然還有馬蜂,俗話叫「嘎留蜂」,我們一般白天不打,如果發現了會記下位置,晚上再來放火燒。

嘎留蜂個頭不小,腰部一圈是黃色的,特別兇猛,看起來讓人驚悚。其蜂窩一般都很大,即使是小的也有椰子大小。我見過大如米缸的嘎留蜂窩。看到嘎留蜂窩都要繞著走,因為嘎留蜂攻擊性強、毒性大。經常聽聞有牛吃草不小心碰到嘎留蜂窩,被嘎留蜂蜇全身,在山坡上狂奔。還有人在村裡打排球,撿球的時候被嘎留蜂蜇全身,被送到醫院進行急救,挑出來的毒針一大盆。

嘎留蜂窩一般有幾個門,每個門口都有蜂兵看守。要細細偵查嘎留蜂窩的門,牢記具體位置。我們一般都是採取燒的方法。白天燒風險比較高,因為還有蜂在周圍活動,必須嚴加防範。如果有四個門,我們一般要準備四支火把,裝在長長的竹竿上,一起點火,務必同時伸到蜂窩門,出來一個燒一個,出來一群燒一群,直到全部燒光整窩蜂。而在外面仍然會有散兵游勇,人人務必帶上帽子,高度集中精神,手拿樹枝拍打飛過來的嘎留蜂。散兵游勇基本消滅乾淨,我們才上去割蜂窩,裝在麻袋裡迅速收兵。

如果嘎留蜂窩不是長在灌木中而是掛在樹枝上,也可以採取用袋子套住的辦法。用袋子套住蜂窩的話,也是晚上出動,因為晚上蜂都回巢了。用麻袋套住馬蜂窩,為安全起見要多套幾個,然後用刀砍下樹枝,回來放在鍋里活活蒸死。

白天我們主要打黃蜂。一路上我們不放過任何一堆灌木,凡是敲打灌木有黃蜂飛出,便大致可以確定附近有黃蜂窩。一旦發現蜂窩,便把椰子葉點著伸上去燒一下,同時勇敢的小夥伴悄悄上去把蜂窩摘下。被黃蜂蜇到也是常事——

「哎呀,敗敗敗,咬中了!」

「我捏死你!」

「快快!用蜂子塗一下,咬在眼睛上面了!」

被黃蜂蜇到會腫得很快,有時眼睛都腫得看不見路,嘴巴腫成豬八戒,最難堪的是上學被老師和同學看到,只能解釋說是吃糖糕沒洗嘴巴被蜜蜂蜇到。

我們順著田坎頭一路打著、尋著,一直往下篤溝方向走,有時候會有比較多的收穫,有時可能連一窩蜂都沒有打到。在回來的路上,我們會順路挖一些刺筍。回到家裡,先用火稍微燒一下蜂窩,輕輕地將蜂蛹拍下來,然後和刺筍一起煮一鍋蜂蛹刺筍湯,很是美味的。

五、吃日斗

村裡的「樹下」(人們中午乘涼的地方)就在稻田邊上,那裡有幾棵椰子樹,樹下擺著各種可以坐的石頭,中間還有一個石磨。夏季的上午十一點左右,鄉親們就放工回家,吃過飯後便聚在「樹下」乘涼,在那裡談論今天見聞,偶爾也有魚客來賣魚,椰子客來收椰子,還有賣冰棍的……

坐「樹下」時,孩子們會說「爸啊,我想吃鍋旗灑」,而父母一般遲疑了一下才說:「那就回家浸米!」其他孩子也會跟著說「我也想吃」,就這樣「鍋旗灑」接力就開始了。「鍋旗灑」是一種小吃,鄉人經常當「日斗」吃。其實誰都不想第一個磨,因為要洗石磨比較麻煩,如果有人先磨了便接著磨,就省去了洗磨的功夫。

「樹下」放置的石磨是祖上留下來的,其實是「幾件套」:底部是舂米的舂臼;中間卻是一塊石板,石板上畫著棋盤;最上面是石磨。石磨兩邊有兩個對稱的方槽,是用來裝把手用的。通常石磨的把手不在上面,都是各家自己準備。當然石磨還有一套搭在把手上的工具,可以用來推磨,這樣更省力。如果磨的東西少,只需要一個把手就行了。

米浸好後便可以拿來在石磨上磨了,如果心急泡不好也沒關係,磨兩次就行了。你家磨罷我登場,大家都銜接得很好。磨好的米湯白白的,很是細膩,大人孩子都樂呵呵地抱著自家的米湯回家做「鍋旗灑」了。

在大鍋煮水,水沸後便可以做「鍋旗灑」了。用勺子舀一勺米湯,沿著鍋沿灑下去。由於鍋很熱,灑下去的米湯會很快凝結,在凝結的米湯上快速用鍋剷平均劃幾道,然後鏟到鍋里的沸水中去。就這樣,這邊灑一下,那邊灑一下,然後鏟下去…....很快,一鍋旗就做成了,半透明的,形狀各異,有些薄一點的還會捲起來。這個時候再下點椰奶,加點紅糖,一頓豐盛的「日斗」就有了,連吃兩碗都不過癮啊。

「日斗」是鄉人在吃完午飯後,一點多到兩點之間吃的一頓加餐。目的是補充能量,下午好有體力多幹活,也是是鄉人勞作之中的一種休閑方式。這種方式深受小孩子喜歡,因為大人吃「日斗」,我們自然也有美物解饞。一般「日斗」除了鍋旗灑,還有南瓜湯、番薯湯、瓜皮湯、瓜樹等。一鍋加紅糖的珠江面也是好「日斗」,尤其受到我們的青睞,因為小孩子都喜歡甜食。紅糖珠江面的做法極其簡單,下鍋煮,放紅糖!

由於南瓜比較少,但南瓜個頭大,過去就有「一個南瓜吃全村」的說法。南瓜湯的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只需要切塊下鍋煮就可以了。出鍋前刨一個椰子,捏成椰子奶加進去就行了。黃色的南瓜清香,乳白的椰奶濃郁,真是人間美味啊。

瓜皮是將番薯刨成絲晒乾製成的。每家都會備一點瓜皮,以備不時之需。一般在天旱稻穀歉收時,將瓜皮摻到米中煮,就可以少放點米。瓜皮湯,就是用瓜皮煮湯,條件好可以加點赤小豆,再加上一點椰子奶,當「日斗」,特別是夏天吃,番薯香味令人渾身清爽。椰子瓜樹也是很常見的「日斗」,瓜樹即指木薯。由於椰子瓜樹吃起來比較耐肚子,因此吃的次數也比較多。瓜樹切塊,剝去皮然後下鍋煮。瓜樹熟後會自然從中間裂開,外部微黃,裡面是白白的粉粉的,再加上雪花般的椰子絲,就是是鄉間美食了。「日斗」吃上一大碗椰子瓜樹,保證下午幹活力氣足足的。

六、「英牛身」和洗龍水

村裡的牛棚就在稻田邊上。平時我們一般不去牛棚,只有五月初五早上,我會跟著奶奶去牛棚「英牛身」(音),只因為可以吃「英牛身」的鴨蛋。「英牛身」是鄉人五月初五舉行的一個小小儀式,那天早上用煮好的鴨蛋在牛的身上滾動,祈求自家的牛能夠健康強壯,犁田更有力、更加快。

那天早上,奶奶早早就起床煮好了鴨蛋。不知她什麼時候摘了一些野花泡在臉盆中。臉盆是搪瓷臉盆,底部有大大的喜鵲和牡丹花。五月初五的水特別清澈,小小的野花在臉盆中顯得更加潔凈,湊上去一聞有幽幽的清香。奶奶說用來洗臉可以明目。我趕緊用花水抹一下臉,便跟著奶奶去「英牛身」。

「英牛身」儀式很簡單,奶奶拿著鴨蛋從牛頭開始「英」,從頭「英」到腳,「英」全身,口中還念著「英牛身」之歌。

「英」完牛身之後,便可以吃鴨蛋了,我趕緊在牛旁邊把蛋剝著吃了。弟弟妹妹起床後發現鴨蛋沒有了,那一陣哭鬧啊。

「英」完牛身,奶奶便催促我們去洗龍水。五月五,洗龍水,一年無病無痛,就像龍一樣!鄉村的五月初五早晨還是有點涼,全村的女人在井邊洗衣服,一邊嘰嘰喳喳東家長西家短。水井裡的水這天顯得特別清澈,打上一桶龍水,從頭淋下,好不爽快!

那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頭牛,只有個別幾戶合一頭牛。村裡的牛都養得好,人都說高步二飼的牛很肥。每天天還沒亮,奶奶就起來煮飯和叫牛放尿(接牛尿),有時在睡夢中都聽到她在叫牛放尿——

「尿尿尿……尿尿尿……」

「我牛唄放尿…….」

「放……放……尿!放……放……尿!」

「我牛……唄……放尿……」

「尿喲!尿喲!尿喲!」

有時還會聽她到罵:

「唄放也是不?」

「放你去犁田,犁到你酥鹽!」

「哈!豎腳啊,豎腳!」

「真可惱!一閃身就放啊!放一土!」

「要它吃,要它吃!」

叫完牛放尿,就不再罵牛了。如果今天牛沒活干,村裡的人就一起去放牛。奶奶、淑英娘、玉英娘、妚娥娘、牛腳伯婆……就會互相呼引著「去飼牛咯」。飼牛隊慢慢走向飼牛坡,她們一邊飼牛,一邊砍柴。我小時候也經常跟奶奶去飼牛,在山坡上可以摘大尼、黑嘴羅、牛頭羅……

七、「偷」番石榴

除了撈魚打蜂,我們最惦記的就是屋子旁邊的幾棵番石榴,其中一棵是紅肚的,其餘的是白肚的。這幾棵番石榴樹不知什麼時候種的,樹下原本有一兩間正屋,已經破敗倒塌。據說是吳姓的屋子,但後來吳姓家道中落,人丁漸少,便逐漸無人居住了。

全村小孩子都惦記著這幾棵番石榴樹,雖然它屬於別人家的。上屋還有一棵紅肚番石榴,但那棵整日有老人守著,不好下手,但我們只要發現主家沒人在家便一擁而上。

「這個是我看見的,不準動!」

「這個是我見到的,不用摘我的,不用摘,哇…….」

「喂喲,鳥吃的!」

「啊,熟白呼!」

「咦,都芳呼啦!」

正當大家摘得過癮的時候,忽然傳來一聲大喝:

「打!打!打!」

「又來摘!又來摘!你種的是不!」

「知做這做唄吃!」

「看他摔下骨折嘎……」

小夥伴們趕緊下樹逃跑,有的像猴子一樣輕巧下來,有笨拙一點的直接抱著樹滑下來,也有的下到一半就跳下來,底下都是石頭,疼得一瘸一拐地走了。摘到的番石榴,因為逃走,都撒在石頭縫中了。

有一次,我趁中午無人,就悄悄地上樹。當時上的是最高的那棵,樹梢有幾支樹枝是橫著伸開的,剛好可以坐下來。我摘了幾個石榴後,卻發現樹下有人來餵豬,沒辦法只好獃在樹上等。可是他喂完豬卻沒有立刻回去,而是「叮叮噹噹」修起豬棚起來。我窩在樹上大氣不敢出,只好默默地等啊等啊……

許多年後,村裡都種了台灣珍珠石榴,就再也沒有人摘這幾棵番石榴了。番石榴樹逐漸枯死了,與其說它們是自己枯死,不如說它們是覺得沒人光顧鬱鬱而終了。

八、後記

如今,那片稻田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大田已經被泥土填滿,打鐵井已經變成了水溝,隆沖魚也永遠不會上來了。全村沒有一隻牛了。「樹下」已經挪到了原本屬於稻田的菜地里了。鄉民們也幾乎不在家吃「日斗」,而是到墟上吃茶點了。原本很少能吃到的椰子船,現在卻是普及的特色美食了。奶奶經常飼牛的飼牛坡也被開荒種橡膠、胡椒、檳榔,再也沒有大尼可摘了,只有半截的飼牛坡童謠我還記得:

鷯哥鷯哥

騎我牛,過我坡

我坡無草

弄弄騎走

……

丁酉立冬陳澤攀於廣州科學城

作者:陳澤攀

文昌重興人,1990-1996年就讀於文昌中學,1996年在同濟大學學習應用數學,現居廣州。喜歡寫字,主要從事智慧化公共服務產品研究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貝拾遺 的精彩文章:

TAG:紫貝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