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學外語就像開車「熟能生巧」
學外語就像開車,熟能生巧
科技日報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房琳琳)最近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學習第二種語言的大腦迴路作用機理,與學開車時的情形相通,且動物的這類大腦迴路系統也能幫助大鼠學會走出迷宮。
論文作者、喬治敦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邁克爾·阿爾曼很早就提出了語言學習的陳述性—程序性記憶系統模型,該模型認為,人的記憶系統分為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且兩個系統具有獨立的大腦物質基礎,即處於不同的腦區。陳述性記憶系統負責知識、事實以及「是什麼」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記憶系統負責儲存「怎麼做」的程序性知識。
新研究表明,成年人開始學習另一門語言時,語法學習首先與陳述性記憶相關,隨著學習逐漸深入,轉為與程序性記憶相關。這種關聯存在於英語、法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以及聽說讀等各種任務中,表明這種相關性是可靠的。
據了解,目前對語言的基因學和生物學原理知之甚少,但神經科學家對上述兩個大腦系統了解頗多,並已發現其背後發揮作用的許多基因,而這些基因可能也在語言方面發揮作用。
新研究對人們理解語言進化及其生物學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認為,除了有望促進外語學習,還可能對治療自閉症、失語症和朗讀困難等語言障礙有積極作用。
總編輯圈點
剛學開車的時候,我們通過師傅教給的陳述性知識開車,這是有意識的過程,但練著練著,開車就變成了無意識的程序性知識,動作熟練得幾乎不會出錯。新研究說明,學習語言時,時間的累積不可或缺,大腦機製為「量變引起質變」做了最佳注釋。這下你能否理解,學外語只有「勤能補拙」才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民警犧牲多年後女兒入同一警校:終於理解爸爸的選擇
※被評2017年爛片影后 小S回應:至少有個第一名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