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肺腺癌的治療趨勢及未解難題
近20年來,我國肺癌導致的死亡超過癌症總死因的20%,而且發病率及死亡率增長最為迅速,是我國的第一大癌症。 肺癌的發病和死亡在我國男性居惡性腫瘤之首位,在女性僅次於乳腺癌居第二位;但是肺癌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都居首位!
肺癌依切病理組織的切片,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國人有9成罹患的是非小細胞癌,而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癌。
與肺癌有關的危險因子
雖然統計顯示,半數的肺癌患者不抽煙,但相對的有一半患者有抽煙,所以抽煙仍是所有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鱗狀上皮癌、小細胞癌都證實與抽煙有關,所以要預防肺癌,首要仍是遠離煙害,其次是減少危險因子曝露。肺癌的可能成因如下:
1、抽煙以及吸二手煙:平均而言,抽煙者死於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者高10倍。
2 、環境暴露:包括職業上暴露於石棉或空氣污染等。有些研究認為廚房油煙可能有關。
3 、曾有肺部慢性病變:如肺結核、間質性肺病等。
4 、有肺癌家族病史,或基因修補及異常突變:這占極少數。
大多數早期肺癌沒有癥狀,當有癥狀,如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喘…等時,多半已是晚期。若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地方,則會以該部位的癥狀表現。例如肺癌易轉移到腦、淋巴腺、肝臟、腎上腺和骨骼,當轉移到腦時可能會有頭痛或各種神經學癥狀;轉移脊椎骨以背痛表現;有的是脖子淋巴腺腫起,或壓到控制聲帶的神經造成聲音沙啞,癥狀各不相同。
從腫瘤的位置也可以略微看出是哪一種肺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上皮癌與抽煙較有關,癌細胞多半長在靠近中間(肺門)的支氣管,比較容易產生氣管壓迫癥狀。小細胞肺癌易轉移,鱗狀上皮癌多半局部生長。許多肺腺癌患者並不抽煙,因此癌細胞多半長在肺部邊緣,容易遠處轉移。但是,最後仍得仰賴切片才能精準判斷是哪一種肺癌,以採取對應的治療方式。
肺腺癌可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采標靶治療
肺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醫師會依照疾病不同分期採取適當的方式。但由於肺癌能夠早期發現的不多,不少患者一發現就是第三期或第四期,不見得能開刀,此時只能接受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
肺腺癌的標靶治療藥物,大多是以小分子化合物或者單株抗體的形式,破壞與腫瘤增殖、分化、抗凋亡或血管生成有關的信息傳導路徑。由於標靶治療的作用機轉特定,效果增加,副作用較小。
不同基因變異的肺腺癌,使用的標靶藥物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切片檢查確定是肺腺癌的患者,就必須進一步對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主要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兩種變異,約半數的肺腺癌患者屬於這兩類基因變異,可接受標靶治療;非基因變異者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
肺癌的基因變異當然不只EGFR和ALK兩種,不過算是最大的。其中EGFR基因突變占肺腺癌患者的40~50%,ALK變異占肺腺癌患者5%。
因為上述原因,國內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檢測若是沒有EGFR和ALK兩種,就會歸類為無基因突變的隱性患者,不採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最大問題在抗藥性
不論肺腺癌屬於哪一種基因突變,目前以標靶藥物治療的效果都相當不錯。統計發現,EGFR和ALK的標靶藥物在使用後,有7成患者腫瘤縮小,2成腫瘤穩定(雖未達明顯縮小、但沒有擴大),僅1成患者治療無效。
標靶藥物目前面臨最大的難題在於「抗藥性」無法解決。患者平均服藥10個月就會出抗藥性,最後藥物一定失效。
此後的標準治療是找出抗藥性原因,再次切片或抽血偵測抗藥性突變(第二個突變),如果抗藥性突變屬於陽性,可考慮用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不過新一代的EGFR標靶藥物健保目前不給付,藥費並不便宜,1個月平均自費10萬元以上。如果抗藥性突變陰性的患者,則採用含鉑類的化學治療,或加入其他針對抗藥機制的臨床試驗。
肺腺癌免疫治療藥物已上市治療效果仍待提升
免疫療法則是另一選擇。國內已核准「免疫檢查點抑製劑(PD-1, PD-L1 抗體)」上市。這種免疫療法的治療機轉,簡單來說就是阻斷PD-L1與免疫細胞結合,讓免疫細胞能夠再度活化起來,尤其是攻擊主力T細胞,藉由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行消滅癌細胞的動作。
依據治療情況統計,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只對10~20%肺腺癌患者有效,大部分沒效,且價格昂貴,2至3周打一針,1次要價12~16萬元,效果遠不如標靶治療,所以通常不會主動建議病人接受免疫治療,除非沒有標靶藥物可用的患者,如果PD-L1染色表現高,可以自行衡量。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免疫療法最多2年就要停葯,除了抗藥性問題,且可能造成免疫系統過度旺盛的副作用,亦即藥物阻斷PD-L1保護機制之後,免疫系統可能攻擊體內器官,造成嚴重發炎反應,甚至造成死亡,所以得謹慎追蹤評估。
不論是標靶藥物或被寄予眾望的免疫療法,都有抗藥性的難題待解,如何不讓癌細胞產生抗藥性,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早期揪出肺腺癌最重要
肺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發現多已晚期。想要早期發現,惟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可篩檢出0.5公分以上的腫瘤。
問題來了,即便是低劑量,仍有輻射問題,且一旦篩檢出有小結節,也不一定就是惡性,此時該進一步接受切片嗎?切片有風險、也有伴隨而來的心理負擔,可能終日提心弔膽、惶惶不安。因此,如何在輻射風險與篩檢好處之間取得平衡?誰該做?誰是高危險群?
目前國際上建議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的對象範圍,都是根據美國提出的建議,主要針對中高齡以及老煙槍,包括:
年齡55~74 歲
煙量大於等於30/年包(即每天抽1包煙,超過30年;或每天兩包,超過15年;或每天3包,超過10年,以此類推)
尚在抽煙或戒煙少於15 年
不過,有許多不抽煙的人罹患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情形與美國並不相同,需要更多本土資料佐證。國內目前有多家醫學中心正進行臨床試驗,希望可以定義出所謂的高危險群,再據以做出具體的篩檢建議。在大規模研究結果尚未出爐前,民眾若想早期發現肺癌,則依照個人情況,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肺癌依期別進行不同的治療組合
第I、II期:手術治療
第II期可考慮術後化學治療
第III期:合併治療
IIIA:手術前或手術後加上化學治療
IIIB:合併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
第IV期: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有助判斷肺腺癌分期之檢查
肺腺癌可依據腫瘤大小、侵犯部位和淋巴結遠端轉移做分期判別。以下檢查有助判定期別:
1. 理學檢查
2. 影像檢查
胸部X光
胸部電腦斷層
胸部超音波
頭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描
全身骨骼掃描
全身正子掃描
3. 病理或細胞學確認
支氣管鏡檢查
經皮經胸細針穿刺與切片、淋巴腺細針抽吸
胸腔鏡或縱隔腔鏡淋巴腺採樣
Q 、常聽到罹患肺腺癌的人很多都沒有抽煙習慣,所以抽煙真的跟肺腺癌無關嗎?
A 、仍然有關,抽煙是肺癌最主要的、最確定的危險因子,包括肺腺癌也是一樣,只是有些不抽煙的患者得肺腺癌被高度關注才有此一錯覺。預防肺癌最重要的方式仍是戒煙、避免吸二手煙。


※一個貪字就是現代人得癌症的主要誘因!你還不改!
※癌症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