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刷臉 VS 屏下指紋,手機識別方式之爭,蘋果還能笑多久?

刷臉 VS 屏下指紋,手機識別方式之爭,蘋果還能笑多久?

蘋果「降頻門」風波未定,iPhone X今秋停產的消息不脛而走,「橫空出世」的Vivo屏下指紋手機,似乎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為唱衰iPhone X推波助瀾。FaceID真的讓蘋果在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嗎?面對屏下指紋,FaceID還有活路嗎?

FaceID:死在當下,還是活到未來?

FaceID有沒有未來?分析師指出,在手機換機時間拉長、用戶換機意願走低的當下,一項技術死在當下還是活到未來,關鍵在於能否對人機交互習慣作出改變,並找到適用場景。

「廠商要拉動手機銷量和提升用戶換機頻率,需要對手機進行革新性的技術創新。Face ID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拉動紅利,因為它具備了具體的場景落地,比如支付和遊戲,Face ID的支持技術也可以用於3D建模,與AR/VR場景相結合。」市場研究公司GfK通訊事業部研究總監金瑞兆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將人機交互從接觸式推向非接觸式,將手機對生物特徵的採集從接觸式推向隔空式,FaceID對操作邏輯的革新十分醒目。FaceID的注意力檢測技術有望帶動眼動控制在手機的應用;原深感攝像頭採集的臉部深度圖可用於ARKit,目前已有開發者基於原深感攝像頭開發面部捕捉App。

算起來,蘋果對面部的布局可以追溯到8年前。2010年,蘋果收購瑞典面部識別技術公司Polar Rose,該公司擁有通過面部識別顯示人的社交資料的技術,讓「刷臉」社交成為可能。基於面部識別的3D動畫軟體Animoji,似乎為「刷臉」社交開了個好頭。或許,Face ID在「刷開」支付,「刷動」AR之後,也打算「刷起」社交。

當然,Face ID的「志在未來」,並不能解決iPhoneX預測銷量下滑的困境。但也應看到,為Face ID生產感測器晶元的奧地利微電子(AMS)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期激增252%。Strategy Analytics調查顯示,FaceID是iPhoneX最喜愛的功能之一。或許,不是Face ID「坑了」iPhone X,而是過於昂貴的iPhone X耽誤了Face ID的普及。

Face ID被屏下指紋「秒殺」言之過早

從解鎖的便利性和效率來看,Vivo的屏下指紋與Face ID各有千秋。Face ID是主動解鎖,自動檢測人臉的3D數據,結合AI仿生晶元對面部數據進行處理和更新;屏下指紋需要用戶在指紋亮起的區域按壓解鎖。中關村在線指出,Face ID的底層邏輯是「你來了,我給你解鎖」,屏下指紋是「我來了,快醒醒給我解鎖」,便利性稍遜於Face ID。

在解鎖效率上,Vivo X20 Plus解鎖後直接進入主頁面,而Face ID解鎖後還要向上滑一下才能進入主頁面,效率稍遜於屏下指紋。在兩種技術無法在便利性、解鎖效率分出明顯高下的情況下,Face ID被屏下指紋「秒殺」的說法似乎言之過早。

「FaceID和屏下指紋的解鎖動作不一樣,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也存在差異。2018年,人臉識別會成為手機AI的標配,屏下指紋也會成為手機在2018年的差異化、個性化賣點。」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兩者是二選一,還是可以互補,有待市場的驗證。」

你死我活之前,先攜手走出困境吧

近期,華為新機EML-AL00被曝出採用異形屏設計,搭載結構光模塊和3D人臉識別系統。華為曾在Mate 10發布會現場測試AI處理器的圖像識別能力,引入3D面部識別顯得順理成章。而Vivo本身也被爆出代言人手持疑似Vivo異形屏新機的照片,似乎將前置鏡頭放入了「劉海」。

說好的劉海「丑絕人寰」,必須淘汰呢?既然有了屏下指紋,馬上做出屏佔比最大、額頭最窄的全面屏手機才是王道吧?

其實,Top5廠商在研發上的多樣性,傳遞出一個信號:與其偏執於孰優孰劣,如何結合多種技術的優勢,集體走出換機疲軟的困局,才是所有手機廠商需要思考的方向。Face ID無論整合感測器與前置攝像頭,還是採用類似三星在屏幕打孔鑲嵌感測器的專利技術,都需要縮小「劉海」,提升屏佔比。而屏下指紋無論採用何種技術方式(光學、超聲波、電容),只要識別區域放在屏幕上,就必須解決定製化面板的產能供應問題。

「所謂的定製化就是多產品化。如今一線手機廠商走的都是精品路線而非機海路線,這要求面板廠商獨家供應,進行技術上的改裝,一個model就是一個型號。OLED顯示面板技術只是面板廠商的第一步功課,產品技術是第二步,需要大量研發資源的投入。」IHS市場研究總監張兵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此前,京東方在第 6 代柔性 AMOLED 生產線量產暨客戶交付儀式上,已經展示了與iPhone X相似的異形屏。而記者向京東方相關人士求證得知,京東方也已開始研究屏下指紋相關技術。張兵認為,國內一線廠商對中小型OLED的產能、技術都呈現出積極態度,產能有望在2021年比肩韓國,技術工藝則會經歷比TFT(薄膜晶體管)屏幕更長的學習曲線。

孫燕飈向記者指出,在全面屏2.0時代(追求高於18:9的屏佔比),將全面異形屏、人臉識別、屏下指紋整合在一起的手機廠商,才會立於不敗之地。或許,產業鏈不會以你死我活、互相擋路的狀態度過2018年,而是兼具多種技術之長,共同探索手機的新型態和新出路。

(《中國電子報》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電子報 的精彩文章:

NEPCON JAPAN 2018:把脈全球熱點,共贏製造業新時代
中國手機設計最佳模型出爐:比一比你的手機差在哪?

TAG:中國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