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被孔子推崇,後世因孔子改姓,該姓祠堂世界單姓最大
中國的姓氏起源於黃帝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產生。周朝建立後分封自己的宗族、功臣、上古先賢后裔為諸侯國,這些小國滅亡產生了現在的大多數姓氏。
周朝功臣姜太公封於齊國,周武王死後,姜太公與長子呂伋一起到鎬京輔助周成王。這一時期,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公鎮守齊國,營造了齊國首都營丘,後世子孫便以「丘」為氏。《孔子家語》《左傳》等書都有記載。
丘氏是齊國的宗室,幾代後齊國爭王位內亂,丘婁嘉擔心禍及,離開齊國投奔楚國,出任楚國左史官,負責記錄歷史。丘婁嘉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為左。楚國發生爭奪君權的內亂,丘婁嘉的十三代孫成逃到到魯國擔任太史。成的兒子左丘明,襲父親官職為魯國的太史。
左丘明在擔任史官時,以《春秋》為本,並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寫出了史書《左傳》。左丘明晚年時雙目失明,辭官後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國的要聞記述下來,彙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這兩部書是中國早期最重要的史書,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
左丘明比孔子年齡稍小,曾與孔子同朝為官,孔子稱與丘明同好惡,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從政。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的後人有左姓和丘姓。三國時期,曹魏毌丘儉之子宗等四人改為丘姓 。漢朝以後,匈奴、鮮卑族中丘林,丘乃敦、丘目陵等氏改為丘姓。宋朝以後丘姓成為南方大姓,主要分布於福建、湖南、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省 。丘姓也是台灣大姓。
漢朝以後,為避孔子之名諱,陸續有丘氏改為邱氏。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
辛亥革命後,閩杭舉人邱荷公及台灣進士丘逢甲倡議恢復原來的丘姓,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丘姓。有些邱姓恢復了丘姓,還有很多因各種原因沒有改,到現在丘姓和邱姓都有。
邱姓主要郡望有河南、吳興。邱姓主要堂號有河南、文庄等。河南堂是丘(邱)姓中最興旺一支,歷代名人輩出。
河南郡即現在洛陽市,近代在丘姓河南堂的發源地,洛陽市偃師境建了中華丘(邱)氏總祠,位於玄奘故里和唐恭陵之間的邱河村。
中華邱氏總祠佔地面積200多畝,建築面積86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單個姓氏最大祠堂。
歷史上丘(邱)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唐朝右武侯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丘行恭,詩人丘為;南宋學者丘富國;元朝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大將丘福;清朝戲曲作家兼畫家丘園,作家丘心如,詩人丘逢甲等。


※五千年文明話帝都,見證了歷史進程
※中國北部地區,游牧民族原來分為兩大族系,這次搞清了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