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績單 你是虎媽還是羊爸?
1月31日,我市中小學期末考試全部結束。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孩子的成績、排名無不牽動家長的神經。成績好的,家長風光,孩子高興;成績差的,家長「陰天」,孩子沮喪。
家長重視分數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考分是學習狀況的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長僅僅以考試結果作為對孩子獎懲的依據,對於今後孩子學習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近日,市教育局德育處特別邀請了三位一線名師,就「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單」進行了討論。三位老師明確表示,在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首先要保證一個前提,那就是無條件關愛孩子;其次,樹立一個觀念,健康比成績更重要;第三,掌握方法,管理好情緒,有效溝通。
關鍵詞:不以成績好壞來施愛
電影《小情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男孩因為沒有考好,大年夜被當警察的父親責令雙手舉鞋罰站。男孩罰站的過程中,父親還在一旁一邊說教一邊用抱枕砸兒子。被罰的男孩心裡特別憋屈,當天晚上趁父親出任務的時候,男孩準備離家出走。被及時發現後,面對父親的責罵,他說:「這種生活我非常不快樂,如果你想要一個學習機器,那麼就當我死了吧。」
其實生活中,孩子因為考試分數沒達到家長的期待而受到家長的嚴厲懲罰的事情時有發生,有時甚至釀成悲劇。
「父母要學會真正的愛孩子」
徐州市第34中學副校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泉山區法院少年家事庭特邀心理輔導師徐成林表示,這個故事,讓他想起了一篇文章中的情節:臨近期末考試,上小學的女兒突然問媽媽一個問題:「媽媽,是不是我考不好,你就不再愛我了?」 那一刻,這位媽媽的心被觸痛了。
「小女孩的話,讓我想到了很多父母的確很愛孩子,但是卻附加了條件。你的表現符合我的期待我就喜歡你,否則就不喜歡你。最明顯的表現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考好了就高興,一切都好說;考不好,就生氣,甚至懲罰。」
徐成林說,其實這種有條件的愛是有害的。首先,他可能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為孩子總擔心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做事就會謹小慎微,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其次,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做事情不是出於興趣或者挑戰自己的潛能,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博取別人的讚揚,逃避外在懲罰。過分期待別人的好評,容易產生失望,甚至是怨恨情緒。這樣的人活得很累,因為他始終活在別人的眼裡和嘴裡。只有勇敢做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徐成林引用了心理學家科胡特的兩句詩:「如何深愛你?用不含誘惑的深情;如何拒絕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這應該成為親子教育的黃金規則。為人父母要做到這兩點,確實相當難,但是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父母必須朝這方面努力。當然,無條件的愛不等同於無無原則的愛。無原則的愛是溺愛,溺愛是有害的。
徐州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副主任、徐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會長、家庭教育指導師徐新穎也表示,為人父母,無論是面對孩子的成績,還是其他問題,都應該首先確立一個前提那就是要「無條件的愛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才能不以愛的名義傷害了孩子。
「家長愛孩子必須尊重孩子」
徐州市西朱中學、徐州市首屆德育專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優秀班主任李堅庚認為,「家長愛孩子必須尊重孩子」。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家長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是你的,但你的孩子與你一樣都擁有平等、完整、獨立的人格,並且同樣要受到尊重。而有的家長卻對孩子表現出居高臨下,不分場合諷刺、批評,甚至於體罰。孩子的自尊心不同程度地受到打擊。
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的認知、情感、行為、潛能和家庭環境都是有差異的。我們就應該做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利用差異。不尊重差異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甚至是無情的。我們有些家長喜歡用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與別人家(尤其是鄰居家)孩子身上的優點進行比較,於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有個最大的「敵人」——鄰居家的小孩。我們要接納一個並不完美,但是有著鮮明個性特點的孩子。
尊重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利。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真正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權利。但是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比如包辦代替、嚴厲的懲罰等。這就削弱了孩子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的內在力量。其實,古語說「樹大自然直,有苗不愁長」,我們要有耐心靜待花開,守望孩子的自主成長。
父母要關注、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尊重和重視的不僅是孩子的心靈交流,還有「心理撫養」。徐成林表示,「心理撫養」就是父母要關注、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的,人在他所處的關係中首要的目的是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孩子更是這樣。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往往會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便產生了一些不良行為。比如,如果家裡生了老二,老大可能會發生退行行為,表現出嬰兒狀態:哭鬧、纏人、撒嬌,有的還會尿床,莫名其妙地生病。原因在於他把媽媽精心照料弟弟妹妹解讀為媽媽不愛他了,只有變回嬰兒狀態,才能奪回媽媽的愛。又比如,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在意同伴的評價,那是為獲得在同齡人中的歸屬感。再比如,所謂的叛逆行為,實質上是想獲得自己說了算的自我價值感。經常惹麻煩的孩子可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等等。
徐成林說,如果我們明白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其實是在用不恰當的方式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那麼家長和老師對待孩子就會有更多的理解、寬容和耐心。
關鍵詞: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日前,浙江寧波一個9歲男孩,在教室里聽寫單詞時,突然眼前一片黑,什麼也看不見了的視頻刷爆朋友圈。視頻中男孩媽媽帶著孩子輾轉了幾家醫院後,被醫生告知,孩子的視力檢測極其不穩定,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700多度。
通過檢查各項指標對比,最終醫生確定小男孩患上了癔症性弱視。醫生說:因為馬上要考試了,小男孩學習壓力非常大,從而導致突然「失明」。
心理健康更容易被忽視
徐成林表示,事例中的小男孩是因為學習壓力非常大,從而導致癔症性弱視。癔症性疾病屬於精神類疾病。病因大多是精神上的因素,比如特殊生活事件,劇烈內心衝突,激烈的情緒波動,持續的壓力等。小男孩出現突然「失明」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問題軀體化的癥狀。
徐成林說:「這個例子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分數誠可貴,健康價更高。因為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石。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的孩子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很多成年人才得的病都提前找到了孩子們。比如頸肩病、腰椎病、高血壓、肥胖症等。很多孩子缺乏運動習慣和能力,很容易患上感冒、發燒、咳嗽、腹瀉等疾病。」
和身體健康相比心理健康更容易被忽視,因為它更隱蔽、更持久。由於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等原因,孩子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有了困擾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日積月累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父母要管控好情緒 拒絕語言暴力
作為家長怎樣做才能夠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徐州市大馬路小學、全國家庭教育授課一等獎、徐州市家庭教育先進工作者王銀娣表示,第一,家長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我們可以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但現實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畢竟能登上塔尖的永遠是少數。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應該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第二,和孩子一起運動。運動是疏解壓力,維護心理健康的最易行、最有效的途徑。
第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和諧了,孩子才能有穩定的情緒和足夠的安全感。家才能成為孩子在外受傷後療愈心靈的港灣。
第四,父母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拒絕語言暴力。
第五,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關鍵詞:掌控好情緒有效交流
在現實生活中,當父母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保持淡定——好的還想更好,差的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有些孩子可能還要遭受數落或挨一頓揍。如果遇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家長的這些行為就可能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
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成績出來後,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單?徐成林表示,面對成績單,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做焦慮的家長。良好的情緒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人生的贏家。
當今的中國瀰漫著焦慮情緒,家長尤為突出。究其原因,是攀比心理、從眾心理、虛榮心理、補償心理、缺乏安全感等在作怪。
徐成林說,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但是如果過度焦慮,則會對孩子產生危害。家長越焦慮,就越會放大孩子的缺點錯誤,對孩子就會越苛刻、越粗暴,會導致孩子心理壓力大,情緒不穩,缺乏自信,增加出錯的機會,缺乏安全感等危害。
所以,家長面對成績單時,首先要保持鎮靜。考好了,不必大喜過望,或給予過多的物質獎勵。考不好,更要求家長迅速調整心情。如果心情暫時不能平靜,那就請按下情緒暫停鍵。離開現場,先做別的事情,等平靜了再和孩子一起討論試卷問題。千萬不要發脾氣。壞脾氣,是自私和無能的表現。
其次,接受孩子的情緒,適時給予安撫。考不好,最難受的還是孩子,可能表現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甚至是暴躁不安、無理取鬧,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家長應該接受孩子的負性情緒,切不可訓斥、挖苦,甚至處罰。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壓抑、不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問題。家長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冷靜下來,感受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心聲,為尋找對策做好準備。
不可以一次考分高低論賞罰
管理情緒是前提,李堅庚說,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績時,最好能創設一個較為輕鬆友好的氛圍,家長要有平等的態度和溫和的語氣,切不可自以為是,指手畫腳,要以引導孩子自我反思為主。
其次,切不可簡單地以一次考分高低論賞罰。分數是孩子學習狀態的晴雨表,家長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動腦分析分數背後的諸方面原因,有利於孩子科學規劃以後的學習。
李堅庚說,影響孩子考試成績主要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種情況。
智力因素: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往往是認為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其實有些孩子學習已經十分用功了,但成績也是不十分理想的。這可能是智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等方面,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方面發展是不平衡的。我們每個人的智力優勢是不同的,有的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比如一張試卷重點考察的是基礎知識,那麼記憶力強的同學就會佔優勢;相反重點考察綜合應用能力的試卷,思維能力強的同學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非智力因素:有些同學智力因素沒有問題,但成績依然不理想,那就要從非智力因素上找原因。比如學習方法,有些同學學不得法,學習感到十分吃力。比如初中升高中以後,絕大多數同學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用學習初中知識的方法肯定學不好高中的課程。當然非智力因素還包括學習習慣問題、意志品質、有情緒壓力等,我們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准原因,精準施策。
「影響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簡單地歸因為孩子不努力。」王銀娣表示,首先要關注孩子成績的異常波動。當孩子的總體成績下降劇烈時,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信號,一定要謹慎查找原因。特別關注孩子是否正在被一些事情困擾著。比如交往問題、網癮問題等等。這時候家長要沉著冷靜,尊重孩子,不要逼孩子,不要用刺探孩子隱私的態度去了解情況。而是耐心引導孩子說出心理困惑,幫助孩子找到拐點。
其次,要主動和老師作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介紹孩子在家表現,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孩子成長。
文/記者 李小委 通訊員 徐新穎


TAG:彭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