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留美北大生與父母決裂,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

留美北大生與父母決裂,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

一篇數落父母的萬字長文在網路上掀起小小的熱議。文章作者是一名留學美國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他此前因為與父母的衝突已經12年春節未歸家,拉黑與父母的聯繫則超過6年。

拋開這起親子衝突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孰對孰錯,僅僅從這篇1.5萬字的長文中,不難看出王猛的父母有著明顯的人格缺陷,特別是高度疑似偏執型人格障礙癥候。同時,文中作者也坦言自己在接受心理諮詢後被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以及背後反映的親子衝突,很可能只是雙方在存在心理疾患情況下的異常舉措,不能以常情常理來揣度之。

拋開這起事件,客觀來看,成年人有人格障礙等精神疾患的情形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就以人格障礙為例,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罹患各類人格障礙的成年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有10%-15%,大多數人格障礙患者在工作、生活中都能顯得較為正常,只是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某些明顯非理性的異常舉措,通常是令人不悅或不安。如果反映在家庭關係中,特別是親子關係中,極易讓子女的成長曆程充滿心理折磨,嚴重的可能會毀掉孩子。

具體而言,父母罹患各型人格障礙都會給子女帶來心理困擾或痛苦,其中像諸如偏執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尤為消極。

一般來說,如果子女處於未成年階段,那麼父母的精神疾患對子女的影響基本上是單向的,而且必然會持續地損害孩子的心理發展。

不過對於已經成年的子女來說,如何應對罹患精神疾患的父母,就成為橫亘在子女成長道路上繞不開的關隘。處理不好,可能一生都沉浸在壓抑和痛苦之中難以自拔;處理好了,不僅能幫自己紓解,也能給父母以慰藉。

身為父母,不能罔顧孩子的差異,以某種一廂情願的期望來塑造子女。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又前往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然而,光環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紅星新聞1月28日)「留美北大生」「高考狀元」「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當這些關鍵片語合在一起時,這則消息頓時呈刷屏之勢。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子女生活無憂、成績優異,這樣的家庭似乎沒有任何缺憾,可是,兩代人之間的家庭關係為何偏偏脫離了軌道呢?雖然,父母與孩子決裂屬於極端個例,但從類似的報道時可見諸媒體來看,80後、90後長大成人以後與父輩之間的關係,存在不容忽視的危機。

王猛之所以和父母決裂,如果從一般的路徑分析,可以從父母、他本人以及應試教育幾方面入手尋找原因。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試教育該擔負主要責任。

應試教育的弊病盡人皆知,上小學後還不會剝雞蛋,「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的王猛,確實堪稱典型的應試教育符號。然而,真的是應試教育塑造了王猛的一切么?究竟是教育造成了王猛的內向和敏感,還是王猛的個性特徵沒能得到其成長環境的包容與認可?如果沒有父母的推波助瀾,情況絕不至於僵化到這般地步。

作為大院子弟的王猛,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如此大包大攬,禍兮?福兮?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地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王猛的話雖然失之偏激,但父母的「關愛」成了傷害,卻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物極必反,過度保護也會將事情引向另一個極端。如果父母師長對孩子關愛備至,那就極易造就外表極其光鮮、內心非常脆弱的「茶杯」式孩子。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肯德隆將這種具有極強優越感而又時常焦慮的孩子,形象地稱為「殘廢的皇族」。

這並非只是戲謔之詞。很多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探究其成長經歷,往往會發現他們擁有一個外人看來極其「完美」的童年。殊不知,正是父母的過度「體貼」,使孩子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一旦生活不順心、陷入逆境,往往不知怎樣應對,當然極易失控甚至崩潰。

雖然說,父母熱衷於控制子女,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不敢、不願在第三方面前作孩子情感的支撐,讓子女成了「情感的孤兒」。從王猛的陳述看,父輩的社會交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他獨立進入社會以後的人際交往。受「大院文化」影響,父輩習慣於處處躲讓矛盾,甚至在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忍氣吞聲,然而,王猛顯然不屬於那個「大院」的時代。

或許,有人會以現實來為中國式父母辯解。確實,在分數和考試面前,誰都不能免俗,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完全沒有選擇餘地。身為父母,不能罔顧孩子的差異,以某種一廂情願的期望來塑造子女。以愛孩子的名義,違背子女的天性,破壞他們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養育方式。無論家長怎樣不遺餘力地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子女早晚都要面對「不完美」的社會。哲人有云: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為了讓孩子順利適應「不完美」的現實社會,家長首先要學會做一個「不完美」的父母,不再事事為子女作決定,但在關鍵時刻不惜一切地保護孩子。如此,才能克服自己的「家長欲」,保持孩子的「野性」。

關注養生資訊,你身邊的養生專家!

關注養生百科,有你想要的養生知識哦!

你可能會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身百科 的精彩文章:

超市促銷「陷阱」,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看完能省很多錢!
揪其病因,分析病理,徹底根治腦鳴耳鳴,還你一個燦爛無鳴的生活!

TAG:中醫養身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