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沒有智慧,就會不分輕重,本末倒置

人沒有智慧,就會不分輕重,本末倒置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四十六講 官人無私(下)

《桓子新論》中,記載了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到了鄰居家,看到灶台的煙囪非常直,而柴火就堆在灶台旁邊,他就提醒鄰居家的人說,這樣恐怕會有火災。他建議鄰居,把煙囪做得彎曲一些,將柴火遠離灶台。但是鄰居沒有聽從。後來果然發生了火災,燒到了旁邊堆放的柴火,把鄰居家的房屋燒著了。火災發生後,鄰里都趕來救火。火被撲滅之後,鄰居家便開始殺羊擺酒,犒勞這些救火的人。之後,鄰居便把煙囪變得彎曲了,把柴火也搬離了灶台。但是,他仍然不肯請淳于髡來飲酒吃飯。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譏諷他:「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這就說明,人若沒有智慧,便分不清孰輕孰重,便會捨近求遠、本末倒置。

《賈子》記載,君王給人授官分為六個等級。第一叫「師」,第二叫「友」,第三叫 「大臣」,第四叫「左右」,第五叫「侍御」,第六叫「廝役」。

「師」的智慧是源源不斷的,他的行為可以作為世人的表率,對世人的要求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他到一個封地,就可以讓這個封地受人尊重,加重這個封地的分量;他進入一個國家,就可以讓這個國家受人尊重,加重這個國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這樣的人叫做「師」。

「友」的智慧足以磨礪人,行為足以輔助人,明於進賢之道,敢於退黜不肖之徒,對內能夠匡正君主的過失,對外能夠稱揚君主的美名,這樣的人是第二等的人。

「大臣」的智慧足以幫為政者謀劃國事,他的行為足以作為人民的表率,他的仁德足以使上下相處愉悅,國家的法律他謹然遵守,君主有難他會為君主效死,他忠於職守,不徇私枉法,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夠托他辦一些私事。這是第三等的人。

「左右」可以修養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為,在鄉里不會做對不起鄉里的事,他的所言所行不會讓朝廷有慚愧之心,他不怕冒死去勸諫君主。這是第四等的人。

「侍御」可以既不貪財也不淫色,侍君沒有二心,君主有過失,雖然不敢犯顏直諫,但是憂愁的顏色表露在臉上。這是第五等的人。

「廝役」是專指諂媚、巴結、奉承君主的人,這是最末一等的人。

「故與師為國者,帝;與友為國者,王;與大臣為國者,霸;與左右為國者,強;與侍御為國者,若存若亡;與廝役為國者,亡可立而待。」意思是說,若能夠與師一起來治理國家,可以稱帝;和友一起來治理國家,可以稱王;和大臣一起治理國家,能夠稱霸;和左右一起治國,能夠很強盛;與侍御一起治理國家,存亡就難置一詞;但是和廝役一起治理國家,滅亡是頃刻間的事情。所以聖明的領導者都是和老師相處,這樣才能使人民富裕、國家安定。

《屍子》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范獻子在河裡遊玩,大夫都在左右事奉。范獻子問:「誰知道欒氏的後人?」大夫們沒有人能回答。這時清涓就放下了楫,問范獻子:「您為什麼要問欒氏的後代呢?」范獻子就說:「自從我滅了欒氏以後,留下的年老的人還沒有死,年少的人已經成壯年了,我怕他們復仇,所以才問這件事。」清涓說:「君主您如果修明晉國的政治,內得大夫之心,外不失去百姓,那麼即使是欒氏之子,又能夠對您怎樣呢?如果您不修明晉國的政治,內不得大夫之心,外又失去了百姓,那麼這個船中所坐的人都是欒氏的後人。」范獻子聽了,說:「你說得太好了。」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他就命令賞賜清涓良田萬畝,但是清涓推辭不受。范獻子說:「我是用這萬畝的良田,來換你的這一番善言。即便如此,這些也遠比不上你的一番話。這樣看來,我還是佔了便宜的。」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對於賢德的人是何等地尊重。

《屍子》中記載:作為臣子,如果舉薦賢才給君主,意味著將自己置於被冷落的危險之中。君主如果不賞賜他,他就不會再這樣做。所以,進薦賢臣的人應該受上賞,得到最高的地位。古時的宰相併不是最有能力的人,但都是能夠進薦賢才的人。只有這樣,賢才才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國家才會日益昌盛。

關於進賢,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鮑叔牙向齊桓公舉薦管仲的典故。桓公從莒國返回到齊國之後,就想讓鮑叔牙做宰相。但是鮑叔牙推辭說:「君主您對我有特別的恩惠,使我不受凍餒,這已經是您的賞賜了,但是要談到治理國家,並不是我的能力所及,這一件事必須用管夷吾(管仲)才能做好。」

接著他分析了自己不如管仲的五個方面:「管仲對待百姓很寬容,這是我不如他的地方;治國不失根本,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的忠信可結交於諸侯,這也是我不如他的地方;他制定的禮義,可以讓四方的諸侯都效法,這也是我所不如的;他能夠披盔戴甲、手執鼓錘、立於軍門來鼓舞將士的士氣,這還是我所不如的。所以您一定要重用管仲。」

鮑叔牙的一番言論將齊桓公勸說得心悅誠服。但齊桓公說:「管夷吾曾經親自射過寡人,射中了我的腰鉤,幾乎把我給射死,現在我任用他,豈不是引狼入室?」鮑叔牙說:「當時管仲是為了他的君主。如果您能夠寬恕他,讓他返回齊國,他對待您也會非常地忠心,也會像對待他以前的君主那樣。」於是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力薦,親自迎接管仲,和他一起在廟堂上行禮,並且向他請教治國之方,所以齊國才能在眾多的諸侯國中稱霸。

《屍子》中說:「有大善者必問孰進之,有大過者必雲孰任之,而行賞罰焉,且以觀賢不肖也。」意為臣子若有大的功績,就要追問是誰推薦他的,一同給以賞賜;而臣子有了大的過失,也一定要追問是誰舉薦了此人,並且對舉薦人進行連帶的處罰。

所以,對於為政者而言,一定要秉承「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的原則,這樣才會使得國家野無遺賢,昌盛發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富能惠施,貧不苟取
想成就大事的人,秘訣就在於這點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