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衛人吳起:你所不知道的戰國戰神

衛人吳起:你所不知道的戰國戰神

【微觀衛輝】衛人吳起:你所不知道的戰國戰神

◎平沙落雁

縱觀中國文化史,印象最深的恐怕就要數春秋末至漢初那一時期了,熱鬧,好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流派紛呈,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外交家五花八門。但不知你發現沒有,這其中唯獨沒有一個可以稱作「文學家」的人。因為在那個時代,單憑文學創作或純學術活動是不可能得到社會承認的,因而也斷難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

其實,能稱得上「軍事家」的人也不是太多,別看那個時候戰事連綿,打鬥不斷,但大都屬於群毆性質的瞎打一氣,毫無章法可言。在這方面真正能玩出點名堂的,孫武應該算一個,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他的後人孫臏也算一個,他創下的「圍魏救趙」、「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之類的打法,也曾被後人列為經典戰例。

再一個就是吳起了,吳起不僅是一位驍勇善戰、屢立奇功的名將,還同樣為後世留下了《吳子兵法》48篇,這是一部在中國軍事史上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軍事名著。

吳起,戰國時期衛國人(一說今衛輝汲城人,一說今胙城吳安屯人,另一說今山東定陶人),出生於一個「家累千金」的富有之家。在延津縣榆林鄉沙門村北,有一古城遺址,南北長約三千米,東西寬約八百米,地形南窄北寬,其狀如鵝,至今四周城廓依稀可辨,古城基石揮鎬可取,城內磚瓦俯拾皆是。據史家考證,此城即吳起同志扼守黃河渡口時屯兵所築,名曰「吳起城」。

在衛輝民間,有關吳起領兵打仗的故事也常能聽到,只可惜他少小離家,終不得返,最後慘死異鄉,連一座禿墳也沒留下。當時,經過春秋時期無休止的爭戰,許多小諸侯國已被大國吞併個差不多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稱霸,而周、衛、魯、宋幾個弱國只能在「戰國七雄」的夾縫之中苟延殘喘。

然而,昏聵無能的衛國國君居然對大國列強的虎狼之心熟視無睹,聽之任之,這讓人小志大的吳起感到極大的不滿和深深的憂慮。他不吝千金,四處奔走,想學一身本事轟轟烈烈干出一番事業來,結果事與願違,業沒學成,反而連累得家道破落,一時譏笑嘲諷之聲四起,他一氣之下離開衛國來到魯國。

在魯國,吳起投在曾子門下,開始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曾子就是曾參,乃孔子親傳弟子。後來吳起離開了曾子,不玩了。原因是其母病亡,吳起沒有按孝道回去奔喪,惹得曾老師大怒,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這倒使吳起有機會重新審視時事,並開始重新設計自己。他看到,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必須依靠政治和軍事作保障,尤其戰亂之際,要想有更大的作為,那就必須熟知兵法,能率軍打仗,這才是硬道理。

於是,他廢寢忘食,改學兵法,到處搜集有關軍事方面的兵書,夜以繼日地研讀和背誦,不足三年,聲名鵲起,「好用兵」之名號在當時的魯國雖不能說是家喻戶曉,但至少也算是「小荷已露尖尖角」了,並藉此很快步入仕途。

然而,與孫武不同的是,吳起雖說當上了官,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因為《史記》中只說吳起「嘗學於曾子,事魯君,好用兵」,而沒記載吳起當時的級別待遇。顯然,吳起並沒有擔任值得司馬遷下筆一敘的官職,充其量也就是個正科了。

公元前410年,齊國突然發動了對魯國的侵略戰爭,一個軍事強國,一個文化強國,這仗不用打。面對暴力,再強勢的文化也顯得蒼白無力。別看魯國擁有以儒家弟子為代表的眾多學者,可一時之間還真找不到一個能帶兵打仗以暴抗暴的人才。也是天不滅魯,這時有人就向魯國國君推薦了吳起,說吳起不僅是曾子的門徒,而且還「好用兵」云云,魯王便打算啟用吳起任魯國大將軍。

常言道,好事多磨。就在吳起的任命公示眼看要生效的當口,對他的政審卻出了問題。經組織部門查明,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這樣一來有麻煩了,啟用一個齊國的女婿帶兵去抗齊,這是不是有點不靠譜?再說吳起壓根就不是魯國人,而是衛國人,誰能保證一個本身是衛國人的齊國女婿會全心全意的為魯國人服務呢?

這就是程序的力量。常委會通不過,誰也沒辦法。眼瞅著近在咫尺的兵符大印僅僅因為自己老婆的國籍問題將轉落他手,這讓立志要成為名將的吳起很不甘心吶,情急之下他走了一步臭棋,竟親手殺了自己的老婆,用血淋淋的人頭換來了魯王的信任,那一紙委任狀全票通過。

寫到這我差點寫不下去了,我的胸脯一挺一挺的,眼前一片血腥。你這個叫人不說嘴的衛人吳起呀,當個兔孫將軍就那麼重要嗎?為了達到個人目的真就可以不要臉了嗎?女人的地位即便再卑微那也是你老婆呀?就憑這一點,我向全國婦聯保證,我會替全天下的女問胞一輩子恨你恨你恨你! 恨歸恨,但我又不得不說,在領兵打仗方面,吳起同志還真的是塊好材料。

大軍壓境,魯兵抗敵,部隊尚未運動至邊境線,吳起突然下令:停止前進,原地待命。將士們都憋得咯飽飽的勁,直納悶,怎麼不走了?把齊軍弄得也是一頭霧水,不敢貿然進攻,就派一個叫張邱的謀士以講和為名,到魯軍營探察虛實,也順便了解了解吳起這個人。吳起便把精兵銳卒隱藏起來,只留些老弱兵士守在營內。張邱一到,吳起故意裝得低三下四,畢恭畢敬,滿口答應說只要所提條件尚可,魯國巴不得講和呢。張邱回去後,大講魯國將士如何軟弱,吳起這廝又如何膽小,於是齊軍更不把魯兵放眼裡了。

可就在齊軍大意輕敵毫無戒備之時,吳起親率精銳之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向敵人發起突然襲擊。等齊兵明白過來已經晚了,倉促應戰,又怎能抵抗住魯軍的迅猛攻勢?結果齊軍慘敗,幾乎被殺得片甲不留。魯軍大獲全勝,吳起一戰成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魯之戰」。

齊國吃了大虧,只得暫緩吞魯之念。但這一口惡氣他們橫豎咽不下,覺得不除掉這個吳起早晚是個禍害,於是便派人到魯國不惜重金買通大臣行反間之計。可憐年邁的魯穆公竟聽信讒言,以「無戰事」為由辭退了吳起,小吳含淚離開魯國又來到魏國。

「樹挪死,人挪活。」吳起投奔魏國之時,正趕上魏王廣納天下賢士,推行變法革新,很快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讓他全權負責軍事工作。吳起不辱君命,大膽地在軍隊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使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加強。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吳起為大將軍,命其征討秦國。秦國不是牛逼嗎?吳起偏不信這個邪,結果魏軍「勢如破竹,拔秦五城」,被魏王任命為西河地區最高行政長官,鎮守現在的陝西大荔縣以東區域,以抵禦秦、韓兩國。後來,他又奉命配合樂羊滅了中山國,聯合韓、趙打敗了齊國。

在吳起守備西河的23年間,共與各國大戰76次,獲得全勝的就有64次(另有12次不分勝負),不僅使「秦不敢東望,韓、趙相賓從」,而且「闢地四面,拓土千里」。可以說,為魏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為一個軍事家,吳起治軍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愛兵如子,患難與共,並以此凝聚人心,提振士氣,激勵鬥志,這是這位「常勝將軍」克敵制勝屢試不爽的法寶之一。這期間,他還把自己長期以來總結出的作戰經驗和軍事研究成果,包括為將者應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分勞苦,都寫進了《吳子兵法》里,使其成為我國古代軍事理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吳起是個急性子,喜歡快刀斬亂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講究個「力度」,問題就出在這裡。他在任西河守備期間,由於改革用力過大過猛,得罪了盤根錯結的貴族勢力,這為他日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95年,文侯死,武侯立,貴族勢力見機會來了,便猖狂進行反撲。這些人極盡誣陷誹謗之能事,必欲置吳起於死地而後快。更糟糕的是,連魏武侯也忘了文侯臨終前的囑咐,終於有一天,他對吳起說:常聞將軍打仗能以一敵十,我不及也。但現在形勢變了,是穩定壓倒一切,與其用你一人而負十人,倒不如請將軍另謀高就吧。一咬牙,吳起離開魏國又來到楚國。

楚悼王倒是個想幹事的主兒,見吳起主動來投,大喜。遂即任他為宛(今南陽)令守,防禦魏、韓,不久又升任為御尹,執掌全國軍政大權。此後,吳起在楚悼王支持下,以推行變法、革除弊政為己任,又玩起了大刀闊斧。變法不到兩年,楚國便富強起來了。其間曾大敗魏軍,南收揚越,西取蒼梧,其赫赫功績連一向以嚴刻著稱的司馬遷也禁不住讓筆頭溫婉起來:「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令各國震驚。」但不能不說的是,變法歷來如此,擁護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擁護者在分享改革成果,反對者在背後磨刀霍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那些反對變法的宗室貴戚勾結社會上的邪惡勢力,趁國君剛亡,拿著弓箭直闖王宮。正在辦理治喪事宜的吳起見勢不妙,知道已經沖不出去,便一頭撲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放聲哭泣。

按照楚國法律規定,國君的屍體誰要敢冒犯同樣是死罪。吳起本想借楚悼王的屍體保護自己,哪曾想那些喪心病狂的亡命之徒根本置法律於不顧,竟將吳起射死在楚悼王的屍體上,悼王屍體上也中了幾箭。他的死,再次宣告了變革的失敗同時也使得那個動蕩年代的局勢和走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天若有情,應壽百年於俊傑;花落水流,君去空手誰安邦?假如,楚國的改革能一直堅持下去,假如,衛人吳起不死那麼早,也許中國的歷史就會被改寫。但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

我們只需要記住,衛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個人,並且還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可這是一個真實的人,是一個大寫的人。這就足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輝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衛輝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