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點評:從中日親善到中日戰爭,戰爭的起源

近代點評:從中日親善到中日戰爭,戰爭的起源

原標題:近代點評:從中日親善到中日戰爭,戰爭的起源



1927年,蔣介石訪問日本,會見了日本政壇大佬犬養毅,試圖緩和彼此矛盾

抗日戰爭是一系列矛盾造成的。


英國一戰後實力衰落,撤出中國,留下勢力真空,讓蘇俄填補,造成了國民軍崛起和大革命泛濫等動蕩——就像今天美國撤出中東,伊朗填補一樣。


當時唯一有能力干預中國事務的列強是日本,1925年蘇聯支持下的郭松齡事變中,要求日本進行干預的另一個國家,實際上是英國人;到了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英日租界屢受衝擊,南京下關慘案中,西方和日本的外交官及僑民遭遇殘殺,英美炮擊南京,但日本艦隊受命於幣原外交的不干涉原則,觀兵未動,事後,日本艦隊司令自殺,此事對日本社會對華觀感造成巨大影響。


幣原和平對華外交從此破產,此後,東北易幟,中日之間的外交權益糾紛,中東路事件,日本人懷疑國民黨政府將會摧毀日本在華的特殊權力,其民意越來越仇華,再加上明治大佬如山縣有朋等紛紛去世,青年軍官得以借激進的「懲華姿態」迎合民意挾持日本政府,「濟南事變、皇姑屯事變」等以下克上事件得以出現。

從中國國內來說,外交較為老練的北洋政府崩潰之後,南京政府在外交上缺乏經驗,無論是陳友仁還是王正廷都是以反帝國主義的民粹激進外交為訴求,以此滿足國內民族主義癲狂輿論的胃口。


兩國急切蓬髮的民族主義情緒,這就使得中日外交越來越缺乏共同語言,難以進行順暢的對話。


「1929年7月18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面告蔣介石的駐美大使伍朝樞,要求中國政府制止中國報刊繼續發布充滿民族主義的刺激性言論。」


——中東路事件西方外交反應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日矛盾是一個疊加性的漸進過程。雙方的民族主義情緒,最終引燃了一場燒毀敵人和自己的大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陶陶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不能適應時代的衰敗大國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的關鍵失誤是什麼?

TAG:王陶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