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充滿「戾氣」的NBA評論區

充滿「戾氣」的NBA評論區

筆者是個不算地道的NBA球迷。最早看NBA的時間差不多是在2002年左右。那時的NBA轉播還不多,或者說我看的不算多,只是趕上有馬刺的比賽(當時正好是季後賽,馬刺是當年的冠軍)的時候和要好的同學一起觀看評論。那時網路還不算髮達,對各個球隊、隊員的不同看法僅僅流傳於同學們的口頭之間。雖然偶爾也能看到幾個人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隊的意見不和在激烈爭論,但是距離「戾氣」二字還遠遠談不上。

真正讓我有些感覺到「戾氣」的是在大學期間。那時正是大姚征戰NBA,也是中國NBA球迷增長最快的時間段。與此同時,網路也以「爆炸」似的速度在神州大地飛速發展,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論壇、門戶網站開始開設NBA版塊。大學校園內也有自己的BBS。在網上逛論壇查看NBA新聞,參與話題討論成了廣大男生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這個時候,我感覺到NBA的評論區似乎不是那麼回事了。當時容易出現問題的話題是兩種,一種是大姚的話題,每當有有關大姚的帖子或者文章出現,下面必有兩派在互相爭吵,一派挺大姚,一派貶大姚;另一種是科比與麥迪對比的話題,這個話題討論的「激烈」程度要比大姚的可要強的多了。但是回想那個時候,頂多是僅能看到些許的「戾氣」,基本上大家的爭論還在籃球範圍內,頂多是言辭激烈但是還沒到互相攻擊的程度。無非是有人覺得麥迪球風偏軟,有人覺得科比強硬(原話是「臟」)等等。

而現在NBA評論區里的樣子可遠遠不是能用「激烈」來形容了。很多言語,已經遠遠超出了「激烈」的範圍,甚至可能比「人身攻擊」更加嚴重。我實在找不到什麼恰當的形容詞來形容這種現象,憑個人感覺稱之為「戾氣」。這個「戾氣」到底有多「戾」呢,我們來看一看筆者隨便截取的一些評論:

筆者真的是無法形容這樣的評論,我甚至都害怕這樣的截圖放出來會不會因為包含「不良內容」而導致文章不過審。看著這些評論你很難將之與「球迷」二字聯繫在一起。能與於相聯繫的,恐怕只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亡國之辱等等辭彙了。而可悲又可嘆的是,用這樣的言語互相攻擊的,僅僅是因為一項體育賽事,而且,並不是特例,幾乎所有的門戶網站、論壇、自媒體上只要是NBA相關的文章,下面必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這種情況。有時候,你甚至有這樣的感覺:怎麼好像我從來就沒看到過有好好聊球,有點技術含量的發言呢?

筆者自認不是一個可以將社會現象一針見血剖析到痛點的高人,如果讓筆者來分析,對於這件事,我覺得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很多門戶網站本身為了提高點擊量和回復率,有時會故意取一些容易引起爭端的題目,這是手段一。有時甚至是根本與現實不符的題目,故意來吸引關注和回復。手段二是,雖然是與事實相符的題目,但是卻只取某人說的話的一部分來做為題目。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一句話整個說出來和只說一半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手段三是,凡是球星在ins或者twitter上普通的發言都不轉發,只轉發某些記者或者某些當地媒體容易引起球迷爭端的報導,加之以「據XXX報道」來吸引廣大球迷爭論。筆者認為,做為一個傳播信息的門戶,有責任也有義務踏踏實實地如實做報導。如此添油加醋,煽風點火的方式並不可取。以這種方式吸引關注和回復,真正熱愛籃球的人都會遠離,久而久之聲譽不在。這樣做,無異於飲鴆止渴。

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講,廣大球迷自身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從大環境來講,雖然我國在籃球方面確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全民健身建設,籃球場和籃球館的數量也是與日俱增,參與籃球運動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對籃球本身的理解而言,我們的平均水平還是較歐美有較大差距的。在現實生活中,你至於都幾乎很難找到理解半場3對3籃球戰術的球友。在這種大環境下,如果要求球迷以一個較為專業的角度去討論籃球話題,也確實不現實。所以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做為一個籃球愛好者,應該抱著欣賞和充實自身生活的角度去享受籃球本身,而不要讓網路上充斥的「戾氣」沖淡了當初決定要成為一個球迷的美好初衷。

籃球,本來就應該是快樂的,而做為籃球領域的最高殿堂,NBA也應該是最快樂的,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ba 的精彩文章:

10天6打架!這是NBA還是WWE?打架咱還得服朱芳雨!
今日神吐槽:1月19日NBA最佳球員

TAG:n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