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與《論語》 桃源客

孝與《論語》 桃源客

孝與《論語》

桃源客

在《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多次談及孝。孝在孔子學說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其學說的基石。孔子倡導的禮樂文明是建立在家國體制基礎上,基於家國同構的機理,在家盡孝推及到國便是盡忠了。孝是無條件的,由於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孩子。對於父母,兒女就有孝的義務和責任。但忠是有條件的,在其位才能盡其職從而盡忠。孝、忠是孔子儒家的基本倫理,同時是孔子的仁及仁政的理論基礎。

在《為政篇》中,孟懿子問孝於孔子。孔子說:「不違背禮義就是孝。」孔子進一步解釋:「父母活著時,按照禮義侍奉他們;父母死了,按照禮義送葬他們,且按照禮義祭祀他們。」孟武伯問孝於孔子,孔子說:「除生病外,不能再讓父母為你擔憂就是孝。」子游問孝於孔子,孔子說:「今天所說的孝子,就是餵養而已。猶如養犬馬,這都是餵養;不敬愛父母,這與養犬馬有何區別?」孔子對於三個學生針對性地回答了關於孝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其孝之判定是以禮義為依據的,強調了形式上的符合以及順從恭敬長輩的內心操守。

子夏問孝時,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難。長輩有事時去幫忙;有酒食時,長輩先嘗;這怎能算是孝呢?」孔子在這條中,能看出孔子認為孝的核心是發自於內心的敬愛。

在《里仁篇》中,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勸諫。即使他們不採納,也要表現出恭敬,不違禮儀,任勞任怨。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能遠遊。如果遠遊,必有合適去處。」 孔子說:「父母去世三年後,仍然不更改父母在世時的規範和安排,可謂孝了。」從以上三條,似乎能看出孔子認為遵守父母之道不讓父母擔心,竭力盡心侍奉父母就是孝。

在《陽貨篇》中,宰予問孔子說:「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夠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予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予出去後,孔丘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這就是守孝三年的原因。孔子主張為父母守喪三年,這是孝子應該做的。

在《學而篇》中,有人曰:「如果為人孝悌,而好犯上的人,極少見;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人,沒有見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就是本,是仁之根本!」這裡用事理或者說事實,論證了孝是仁的基礎。愛父母愛兄弟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嗎?這隻能在和平的環境中成為現實。出東門那篇詩歌,似乎正好是那句話的反例。

孔子說: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愛護兄弟姊妹,結交朋友謹慎而守信,泛愛眾人而親近仁者。如果自己有多餘的精力和財力,就學習文化。可見孝悌是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品德,不可不重視。

孔子說:父在,觀其志向;父沒,觀其行動;三年不改於父之規範,可謂孝。由此可見,孔子之孝,就是繼承父輩的志向和操守。

以上這些,基本上反映出孔子的孝道思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立足於禮治文明的,提出了不違和敬的孝道思想。當然,文中同時反映了父母兒女之間養的現實狀況,他也做出了一些讓步。至於別的,不再贅述。

桃源客 陝西藍田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文苑 的精彩文章:

《荊州散記》張飛一擔土,落月畫扇峰︱余大中
石頭記 原始森林

TAG:嶺南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