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是民國周杰倫,卻被趙元任、章太炎痛罵……

他是民國周杰倫,卻被趙元任、章太炎痛罵……




01




在蘇南小城江陰城內,西橫街上有一座粉牆黛瓦,江南特色的民居。一座建於清代末年的三開間兩進深、並不怎麼起眼的小院落,可是院子門口的牆上卻掛著曾任國家文化部長的朱穆之題寫的牌匾:劉氏兄弟紀念館。







是的,這裡就是中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的故居。




劉氏兄弟出身在江陰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們的父親劉寶珊曾經是一名清末的秀才,後來成為一個清貧的教書先生。劉氏兄弟從小接受父親四書五經的啟蒙教育,要求將來有遠大的志向。三兄弟確實也做到了。







02




我們先從大哥劉半農說起。




出生於1891年的劉半農,從小就十分聰慧,據說他三歲會唱兒歌,六歲就能對對子,吟誦古詩,還學過繪畫。十一歲時,他進入父親和別人一起創辦的翰墨林小學讀書。父親對他要求很嚴,教導他作為老大要做兄弟們的表率。







劉半農自然也是非常爭氣,特別在寫作方面,在同齡人中更是出類拔萃。老師誇獎他「不同凡響,前途無可限量」。果然,16歲那年他在常州府八縣招生考試中,以江陰縣第一名的成績被常州府中學堂錄取。




在中學堂讀書時,他依然成績優異。有一次,常州知府,一位翰林御史到學校來,親自出題目對學生進行考試,劉半農得了第一名,還因此獲得一筆不菲的獎學金。



要說三兄弟的父親,還真是一位開明的晚清知識分子。他見兒子得了獎金,首先想到的是,叫兒子去買一台照相機,

因為兒子喜歡畫畫,照相機會有用。要知道在清末,照相機這種洋玩意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還被視為異端。就連一些科舉出身的大清官員,都認為照相機會攝取人的精血和魂魄。







秀才劉寶珊卻能接受這種先進的新事物,他支持兒子的業餘愛好。以至於後來劉半農不僅成了知名的作家,而且他的攝影水平也十分高超。1927年,北京一家真光攝影社出版過一本《半農談影》,更是成為攝影界的一本經典著作。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了。常州府中學堂被迫停辦,劉半農和他的二弟劉天華一道輟學。因為離畢業還有一年,劉半農便以中學肄業的學歷回到江陰,應聘在母校翰墨林小學任教員。空閑時他還與別人一起編輯過一份《江陰》雜誌。







當辛亥革命的歷史洪流席捲大江南北的時候,頗具俠義之風的劉家兄弟坐不住了。安靜的課堂已經安不下劉半農澎湃的心潮。他經常與二弟天華一起議論國家的前途,探討如何實現個人的抱負。



當時革命軍在蘇北地區不斷取得勝利,清河縣(今淮安)光復。消息傳來,兄弟兩個興奮不已,豪情激蕩。恨不能一同離家出走,前往蘇北投身革命。




最終兄弟倆商定,先由大哥劉半農前去投軍,劉天華先參加江陰本地的反滿青年團,等大哥熟悉情況後再將他帶過去。劉半農並且設法說通了父親和自己新婚的妻子。






1912年初春,劉半農來到蘇北清河參加了革命軍。被安排在軍中擔任文書的工作。初到革命軍中,他積极參加操練,處處感到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可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這支軍隊非常混亂,許多投機分子參加革命只是為了升官發財。劉天華當初的激情和幻想破滅了,他思考再三,決定辭職返鄉。








03




經過多日的鬱鬱寡歡和內心痛苦掙扎之後,劉半農決定帶著二弟一起,到上海去闖天下。他們帶著向妻弟借來的5塊大洋來到上海,在朋友介紹下進入上海開明劇社工作,大哥當編劇,二弟教西樂。





開明劇社




兄弟倆在上海過著艱苦的生活,寒冷的冬天,兩人合蓋一床薄被,相互用體溫避寒。兩人僅有一件棉袍,出門的穿了,在家的只能坐在被窩中取暖。




一年後,劇社解散,劉半農進入中華書局任編譯員,並且結識了鴛鴦蝴蝶派作家徐半梅。在徐先生的啟發和熱心幫助下,他的兩篇翻譯小說在雜誌上發表,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隨著劉半農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也堅定了他用寫作來作為謀生手段的決心。





中華書局




他勤奮寫作,既搞翻譯也做創作。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刊物發表40多篇翻譯或創作的小說,將小仲馬、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推介到中國讀者面前。「江陰才子」的名聲很快就在上海傳開。




1916年,劉半農接觸到《新青年》雜誌後,讓他茅塞頓開,他興奮地跑到雜誌編輯部拜會陳獨秀。熱情的青年作家與激進的革命家一見如故,之後,劉半農就專門為新青年撰稿,他登上宣傳科學和民主的新文壇,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的文風也變得清新活潑起來。




不久,劉半農就引起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關注。1917年夏天,蔡元培邀請劉半農北上,破格聘任他擔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授。劉半農用自己的文學天賦和勤奮為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向文學世界高峰的大門。






蔡元培




在教育家蔡元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提攜下,作為一個只有高中肄業資歷的人,劉半農終於與

陳獨秀

,李大釗,胡適,沈尹默,錢玄同等大家名流們走到了一起。他和魯迅也成為惺惺相惜的好友。




1920年春,劉半農帶著夫人和女兒去歐洲深造,既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識,也是為了改變自己容易受人詬病的文憑,儘管他的能力早已證明了自己。他先是進入英國倫敦大學文學院,在語音實驗室工作。第二年又轉入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實驗語音學。







1925年劉半農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最高學位的中國人。




就在這一年秋天,在回國的海輪上,他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這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游。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西天還有些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詩歌通過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描寫,表現的是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後來,當時旅居美國的趙元任對這首詩做了譜曲,歌曲頓時風靡全國。




這首歌也成為20世紀中華音樂經典,那優雅的風格至今受到推崇,經久不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半農還就此創造出了「她」這個專指女性的字,彌補了古代漢語的缺陷。




關於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還有一個趣聞。




當時,在一次音樂會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主持人說歌詞作者就在現場,於是大家一起鼓掌,一定要請劉半農出來見面。他推託不成上了台,不料下面卻傳來 「原來是個老頭!」的叫聲。




44歲的劉半農因此特地寫了一首打油詩自嘲:「教我如何不想他?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劉半農




劉半農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建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製了劉氏音鼓、聲調推斷尺、最簡音高推斷尺、四聲模擬器等語音實驗儀器,還藉助研究語音的儀器測試古代樂律。




劉半農對各地方言很有研究,他先後記錄了中國70多處方言。他突發奇想,打算編一本「罵人精粹」,錄入各地方的罵人話。就在《北京晨刊》刊登啟事:公開徵求各地罵人方言,罵不還口,多多益善。




語言學家趙元任見到啟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住處,用湖南、四川和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一頓。 後來周作人聞訊而來,用紹興話對他大罵幾分鐘後揚長而去。








章太炎知道劉半農正在收集罵人話,就在他去拜會時,用漢代和唐代的話「罵他」,還告訴他這些罵人話的出處和典故。




劉半農找罵的事情傳開,學生們也不放過這「佔便宜」的機會,上課時還被寧波、廣東的學生用方言著實損了一番。後來劉半農談起此事時表示,立志做學問要想做到專和精,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怎麼行?




劉半農博學多才,學貫中西。他在語音學、語法研究、辭書編撰、敦煌學、太平天國史、考古等方面多有建樹。在倡導文字改革、民俗學、書法、戲曲,攝影等方面也有突出的造詣。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劉半農為人正直, 1933年,李大釗安葬萬安公墓時,劉半農與錢玄同等12人聯名在報紙上發出為李大釗烈士舉行公葬的募款書,並書寫了墓碑墓誌。








1934年6月,為了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劉半農冒著酷暑沿平綏鐵路深入到綏遠、內蒙一帶考察方言和民俗。




這天夜晚,住在百靈廟的一間鄉村草房中,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架起一張自備的行軍床,在屋子中獨卧。劉半農故意作身體僵硬狀,開玩笑說:「我這是停柩中堂啊!」引得眾人大笑。




不料一語成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被虱子叮咬,染上了回歸熱。由於耽誤治療,7月14日在北平不幸逝世,年僅44歲。真可謂是天妒英才,然而就在2年前,他的二弟劉天華因為染上猩紅熱而去世。








04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劉半農的二弟,劉天華。








劉天華走的是一條音樂之路。與大哥劉半農不同,劉天華偏愛音樂,他從小就對家鄉廟宇里的祭祀活動中那些鐘鼓絲竹之聲產生濃厚的興趣。




1909年他小學畢業後,也來到常州府中學讀書,那裡最吸引他的卻是學校中的軍樂隊。他開始學習吹軍號及軍笛,軍樂隊里那些西洋樂器讓他大開眼界。




銅管樂器奏出的雄壯而熱烈的音色讓他興奮不已,他穿上軍樂隊的白制服,拿著樂器讓大哥用照相機給他把這個神氣的形象拍攝下來。




中學的生活豐富多彩,學校甚至還在假日請崑曲名家來演出,這讓劉天華在熟練掌握西洋銅管樂器演奏方法的同時,又接觸到了中國戲曲音樂。






右二為劉天華




學校停辦後,兄弟倆回到江陰投身辛亥革命的熱潮。劉天華在反滿青年團軍樂隊中擔任他擅長的軍號手,並且教唱革命歌曲。




當大哥劉半農從蘇北投軍失望歸來後,兄弟倆來到上海。劉天華在開明劇社依然是擔任樂隊的樂手。他在完成演出後,利用一切機會更多的學習了各種西洋樂器:鋼琴、小提琴和銅管樂器,還潛心鑽研西洋作曲理論。




1914年,開明劇社解散後,劉天華回到家鄉,先後在江陰東鄉的華澄小學和常州中學當音樂教員。這期間,他經歷了父親離世和遭受別人嫉妒而再次失業的困苦,品嘗到人生的悲涼。




在鬱郁不得志之時,一把中國傳統樂器二胡,不僅讓他得以排遣惡劣心境,更是給他帶來了努力奮鬥的方向。教學之餘,他開始專心於二胡音樂的創作和樂器本身的改進。








他遍訪當地的國樂名家和民間藝人,他不僅向精通絲竹樂器的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洲等人學習二胡及琵琶,也不管別人的冷眼,向窮困潦倒的市井嗩吶手請教。後來他還曾北上河南開封,向古琴名家羅濱洲學習他精妙的指法。




1918年,劉天華的二胡曲《病中吟》完成了,這首構思了3年之久的樂曲表達的正是劉天華在貧困、失業的逆境中感到走投無路時的心聲。作品原名是《胡適》,就是「往何處去」的意思。因為與教育家胡適同名,於是改為《安適》,最後定名為《病中吟》。




這首優秀的二胡曲卻在世俗偏見面前碰壁,因為作者沒有過硬的學歷,沒有經過名師傳授,被勢利的出版商退稿,直到多年後才得以發表。








1922年,27歲的劉天華告別中學音樂教員生涯,來到北京,同時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系任教,成為將民族器樂列人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行者。在教學之餘,他不忘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向俄籍教授托諾夫學習小提琴。




後來他走進燕京大學音樂系,向外籍教授學習西洋音樂理論和作曲。





在北京的10年,劉天華不僅創作出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對二胡這個傳統樂器的改進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借鑒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擴大了二胡演奏的音域,發展了二胡的技法,提高了它的藝術表現力。








1932年6月,劉天華到北京天橋訪問民間藝人,收集鑼鼓譜。不幸染上猩紅熱,僅一星期後便去世了,年僅37歲。劉半農在《書亡弟天華遺影后》的悼文中寫道:「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華,乃登上品。」




劉天華被尊為中國民族音樂一代宗師和二胡鼻祖。他創作了十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劉天華逝世時,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第一個字,聯成一副頗為貼切而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閑」。








05




劉家老三劉北茂比他的大哥小12歲。由於父母早逝,他自幼在兩位兄長的關懷下成長。受二哥劉天華的影響,他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技巧。







不過他在大學學的卻不是音樂而是英文。他從小上的是教會學校,與後來的語言學家呂叔湘還是同學。他高中時即能夠在本校教英語。20歲時考入東吳大學,後來又轉入燕京大學插班。




1927年,劉北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先後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西北聯大從事專業英語的教學,對莎士比亞作品頗有研究。




劉天華去世後,大哥劉半農要求他繼承二哥的事業。從此,劉北茂專心於音樂,特別是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的音樂創作。在紀念劉天華逝世3周年的活動中,劉北茂登台演奏二哥的十大名曲,高超的技藝讓滿座驚嘆。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劉北茂都創作了很多引人奮進的二胡曲。新中國成立後,他創作了二胡曲《農民樂》、《歡樂舞曲》、《太陽照耀到祖國邊疆》等。在安徽工作期間,他先後創作了《千里淮北賽江南》、《黃山觀瀑》等多首二胡獨奏曲和幾十首少兒二胡曲。




劉北茂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100多首二胡作品。劉北茂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他從事音樂教育30年,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劉北茂沒有辜負大哥劉半農的希望,與他的二哥劉天華一樣,終成一代民族音樂大師。






=THE END=






關注「眠眠冰室」


睡前十分鐘,講你沒聽過的冷故事


和黑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眠眠冰室 的精彩文章:

為何古代描寫中,美女都有一頭烏黑如瀑的秀髮?
《無問西東》背後,那段真實而悲壯的歷史。

TAG:眠眠冰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