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站在家的不遠處觀望的那個男人

站在家的不遠處觀望的那個男人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可是,怎麼會有媽媽忍心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呢?

1月27日中午11點多,福建福州一位母親疑似因讀五年級的兒子期末沒考好發生爭吵,當時,父親不在家,沒有人從中調和母子之間的衝突,母親情急之下用手機充電器失手將兒子勒死。兒子死了,母親絕望了。母親多次嘗試自殺未果,最後從13樓跳下,當場身亡。是兒子考的真的不夠好嗎?好像也不是。兒子期末成績,語文89(班級最高分94),數學98,英語97。兒子的鋼琴9級。也許,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因此不滿意兒子的成績。

也許,媽媽的身後還站著一個監工一樣的爸爸,他會認為兒子成績不好跟自己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全是孩子他媽的責任。他會把孩子的成績不好等同於媽媽沒教好,他甚至會指責媽媽沒本事,連自己的兒子都教不好。

其實,母親情緒失控的根子在於孩子的父親,而不是孩子。母親常常會把對孩子的父親失望或怨恨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1月6號,江蘇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丟了手機,活活被媽媽陳某打死。陳某交代:為了防止鄰居們聽見孩子被打後的哭聲,她用臍帶封住孩子的嘴,捆住手腳,用木棍毆打。從晚上6點到夜間11點,她斷斷續續打了孩子多次。孩子當晚說的最後一句話:「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殺死9歲兒子的陳某說,老公常年不回家,不給一分錢,她一個人又帶孩子又養家,特別不容易。

1月6日和27日都是周六,父親不在家,只有母親在家。一個女人自從生了孩子做了母親,常常要獨自照顧孩子,每天睡不好吃不好,常常要比男人忍受更多的痛苦和委屈。可悲的是,很多男人們常常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知道女人帶孩子持家有多苦、有多難。

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我是一個14歲孩子的父親,當初女兒幾個月大的時候,媳婦一個人帶孩子,晚上孩子哭得厲害,媳婦讓我給孩子換尿布,我用被子蒙著頭裝沒聽見,氣得媳婦自己起來換。白天我上班忙,很少有時間回家抱孩子,自己也沒有過多考慮媳婦一個人帶孩子有多困難,感覺好像是理所應當的。我的一些哥們也和我有相同的觀點,總認為男人在外掙錢養家,女人在家帶孩子操持家務,這是天經地義的。有一次晚上十點多,我喝完酒醉醺醺回到家,媳婦說她中午切菜時不小心手指頭被菜刀切掉一塊肉,晚上還沒做飯,想讓我做飯給她吃。我好像沒聽見一樣,倒在床上就睡了。媳婦每次提到這件事,都很傷心。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覺得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太不懂得心疼媳婦了。這既傷害了妻子,也傷害了孩子。令我慶幸和欣慰的是,媳婦特別堅強,也特別能忍耐,她所遭受的困難和委屈都忍住了,都挺過來了。

最近兩年,我學習了家庭教育,成為卓越父母親子導師,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的問題,我正走在成長和改變的路上。

正因為我做了家庭教育,我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兩起悲劇的沉重。我在想,中國有句話古話叫「虎毒不食子」,然而,為什麼身為孩子的親媽,卻做了如此殘忍的事情呢?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嗎?當我們譴責孩子的母親的時候,有沒有想一想孩子的父親幹什麼去了?這樣的悲劇裡面有沒有父親的責任呢?這個社會是不是該喚醒那些裝聾做啞的父親呢?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個調查,94%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就有「影子爸爸」。那麼,爸爸去哪了呢?出差、加班、應酬、打麻將、消遣,玩手機?是否真的沒時間履行父親這個角色,還是沒心思呢?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父親成了這個世界上的稀缺品。很多家庭,自從有了孩子後,男的該在外面應酬應酬,該瀟洒瀟洒,生活節奏跟沒孩子時候一樣;可是女的要一邊上班,還要一邊帶娃,操持家務,還忍不住操心這個嘮叨那個,硬是一天天把自己過成了當初「深惡痛絕」的怨婦。

我感覺,男人有時候是站在家的外面,沒有真的把自己融入這個家庭,而是站在家的不遠處觀望,從而讓自己的女人在家裡很孤單、落寞和心酸。因而,當兒子不聽話和自己爭吵時,福州那位母親的情緒才會突然失控,做出出乎意料的舉動,竟然會用充電器線勒兒子的脖子,導致失手要了兒子的命。同樣的道理,江蘇那位媽媽心中積壓的憤怒情緒太多了,才會因為孩子丟了手機件事而暴打了6個小時。這兩位母親心裡應該都是有苦難言的。

如今,悲劇已經發生,這兩位孩子的父親肯定是痛不欲生的。我們也沒有理由去譴責他們。我們只是想用這兩起悲劇叫醒仍在沉睡的一些父親。

我猜測,天下還有很多父親,他們也許還不知道這兩起悲劇的發生,即使知道了,也覺得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依然在我行我素。

我猜想,天下仍然有一些站在家的不遠處觀望的父親,他們還無法體會到妻子和孩子的痛苦和委屈所在,依然在袖手旁觀。

我猜想,裝聾作啞的父親仍然在裝聾作啞,所以,同樣的悲劇也許還會再次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情懷 的精彩文章:

您是否經常給孩子念咒語

TAG:教育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