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藏家系列:九十歲的「小張」,不老的江湖

對話藏家系列:九十歲的「小張」,不老的江湖

張宗憲正在觀展

「江湖」是變動不居的流動場所,有勝者為王的簡單邏輯。理想化的江湖世界奉行著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拍賣場同樣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時刻充滿著機遇與挑戰並帶有強烈刺激性的空間。

90歲的張宗憲經歷過中國歷史極具變革的時代,數十年在古董江湖中的浸淫讓他在收藏圈中成為盡人皆知的「羅伯特·張」(Robert Chang),「我英文叫蘿蔔張,中文叫張宗憲,有人還叫我小張,大概我這個人長不大,所以叫我小張,那麼還有人叫我小兒科,大概我這個人不肯花錢吧。」在嘉德藝術中心舉辦的《張宗憲的收藏江湖》新書發布會上,張宗憲不失幽默地稱自己「小張」。

「1號先生」的拍場風采

「小張」在海內外的各大拍場遊走半個多世紀,永遠舉著「NO.1」的專屬號牌,他是第一批出現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的來自香港的中國人,也為倫敦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公司在香港的順利起步發揮重要作用。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的創建者朱利安·湯普森(Julian Thompson)在《蘇富比二十年》藝術中說:「因為有他(張宗憲)的鼎力協助,香港才能發展成中國文物藝術交易中心」。

嘉德投資董事總裁兼CEO、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說:「嘉德成立25周年以來,經歷過很多值得記憶的人物與事件。這本書從構思到成形堪稱十年之約,張先生從13歲出道,到現在為止經歷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品市場,尤其是華人市場的重大轉變,而他也對中國拍賣起到了專業引領和商業推動作用。」

1994 年嘉德首拍張宗憲與馬未都「同框」

在中國大陸的拍賣市場,有人奉他為中國大陸拍賣業的教父,在每場動輒過千號牌的當今市場,數家拍賣行仍為他保留拍賣的「1號牌」。「小張」總是穿著醒目、張揚、有派頭,高調地「不按常理出牌」,「首先要看得懂,然後還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2006年11月,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制瓷器珍藏」專場上,張宗憲於1985年以110萬港元購得的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35億港元落槌,加傭金拍出了1.5123億港幣的價格,創下當時歷年亞洲藝術品拍賣成交最高價紀錄。2006、2007、2010年在蘇富比的三次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專場,成交額也從數千萬到過億港元不等。

「我敢以他人不願出的高價頂下那些古董與藝術品,也敢以他人意想不到的高價出讓這些古董與藝術品。」低買高賣的古董行業令人好奇,高昂的利潤讓人唏噓。但江湖總有風雨,張宗憲的成功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攝於香港石板街貨艙,1965

張宗憲1927年生於上海老城廂最典型的舊式里弄里,在父親經營的古董店營生下,一家縱然溫飽無憂,但在生活和醫療水平不高的年代,孩子脆弱的生命隨時可能被病魔奪去,張宗憲和妹妹之間的老四、老五就因此夭折。從童年到少年,張宗憲腦海中最深的記憶也大多是在逃離戰亂。「九·一八」事變、「八··一三」淞滬事變,動亂的環境讓他幼年經歷著提心弔膽的生活,也因物資的匱乏激起「賺錢」的意識。

張宗憲在永元行堅道倉庫,1960

張宗憲對上學興趣不大,不到15歲就開始涉足生意場,卻頻頻遭遇挫折。年輕貪玩的他僅用三年就把父親在蘇州投資的百貨商店虧到本錢盡失,之後與人合股開過的兩家戲院和三家歌廳也很快辦不下去。回到上海,他與朋友合作服裝公司,卻因淮海戰役打響而停滯。各種生意的失敗讓張宗憲不得不回到父親的古董店打雜,在1947-1948年間,正是內戰最激烈的時候,他常自己跑到北京、天津去找貨,再回上海出手,初闖江湖的他「那時候連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常常只能買幾根香蕉填肚子。」

1960 年,張宗憲與倫敦著名古董商塞繆爾·馬錢特(Samuel Sydney Marchant)在永元行

戰亂讓很多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收拾細軟逃往香港,那裡的古董市場因此繁榮,張宗憲在二十歲時帶著24美元隻身闖香港。「不懂粵語,不會英文,沒有朋友,沒有親戚,沒有老婆,最要命的是沒有錢。」張宗憲每每回憶來香港時的「六大皆空」,大家都是匆忙跑路出來,都窮得很,限定自己一天只花一塊錢,只吃兩頓飯,幾近流落街頭想要放棄時,父親一句」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讓他重新振作,堅持留在香港從做小生意謀生開始。

張宗憲,背景林風眠《敦煌仕女圖》,是其最欣賞的畫作之一

隨著富人逐漸湧入,香港逐漸取代上海成為中國文物出口的中轉地,古董市場的變化讓張宗憲看在眼裡,當機立斷放下剛有起色的服裝生意,從在古董行跑腿送貨開始干起,用蹩腳的英文連比劃帶說,賺5%的提成。憑著努力和機靈,張宗憲積攢了一千多塊本錢,打算讓父親從上海出幾箱貨過來,但需要花三千塊辦理香港銀行外匯信用證的戶頭。剛好那時他結交了北方來的做仿古玉梁雪庄(三爺),終於鼓起勇氣開口借錢,對方只認金子,借金條換金條,不管日後金價如何,都按金價還清。動蕩社會下,金價當然只漲不跌,一條金10兩,價值1600元,張宗憲拿到手時就漲了一倍,約合2,700元港幣。張宗憲立刻聯繫父親,從上海文物商店進了8箱貨,在父親信中的經驗和吳昆生等重要客戶的幫助下,迅速賣出80%,收款一萬港元,也還清了借款,那一年他二十五歲。

嘉德藝術中心出品《張宗憲的收藏江湖》書影

直到1959年,三十歲的張宗憲在香港開了屬於自己的古董商號:「永元行」,做古董批發兼門市,他是天生的生意人,對數字敏感,報過的價錢從不出錯。也信奉貨真價實、誠實守信的原則,是家風的教誨,也是自己多年闖蕩江湖的感悟。1970年前後生意最旺時他開有五家古董店,四家門市一家批發,各有主打的類型。而最重要的是他善於廣交朋友,消息靈通。張宗憲父親的朋友仇焱之、「暫得樓」主人胡惠春等都是常客。

張宗憲在香港家中

張宗憲開古董店期間也遭遇過被夥計偷,被強盜搶劫。在海運大廈的首飾店曾被洗劫一空,保險公司卻只賠了100萬,與損失相比微不足道。這讓張宗憲想不通,當店面租約到期,他下決心徹底結束持續二十多年的古董店生涯。或許是從不開店面卻通曉海外行情的仇焱之啟發了他。1968年,年屆40歲初入拍賣場的張宗憲敏銳地感受到了新的機遇,「我當時開始只是看客,連舉牌的資格都沒有」。從此他開始坐著飛機,穿梭於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之間,奔波於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行市靈通」仍然是他的殺手鐧,「這個杯子上一次賣多少錢,這一次賣多少錢,現在值多少錢,我都一清二楚,根本不用查資料。」香港佳士得前亞洲區負責人林華田曾說:「20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整個官窯市場都掌握在張宗憲的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父母子女一場,到底是什麼樣的緣分?
李商隱丁憂彩霞村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