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空探索受資本青睞 中國太空經濟未來如何布局

太空探索受資本青睞 中國太空經濟未來如何布局

中國太空經濟未來如何布局

特級技師王陽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111廠的數控加工車間加工零部件。新華社發

近日,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大事頻現,先有「海南一號」衛星立項,後有我國第一家商業模式運營的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獲得社會資本的「青睞」,募集12億元社會投資。當前,航天科技日趨成熟,將其轉移轉化為全社會皆可利用的商業技術,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讓老百姓的生活更為便利,已成為全球趨勢。面對這一潮流,我國如何發揮自身的航天科技優勢,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和百姓服務,並在未來的太空經濟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呢?

太空探索受資本「青睞」

2017年12月,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12億元的社會投資,這被認為體現了「硬科技」創新高准入門檻對資本的吸引力。實際上,受投資「追捧」已經成為近幾年全球航天領域的新潮流。根據高盛集團統計,自2000年來,太空領域的投入活動有3/4來自於最近5年。僅2015年一年,就有超過50家風險投資機構選擇投資太空領域,促使2015年的空間風投金額甚至遠超之前15年之和。這其中,很多投資來自於眾人皆知的著名公司,如谷歌公司和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投資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軟銀集團投資了從事全球衛星電信網路業務的美國初創公司一網衛星公司(OneWeb),還有更多的資金來自於較小的公司或私人投資者。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太空創業公司的成立,為行業帶來了更多的風投資金。」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譚凱家分析說,「由於包括火箭發射、衛星製造、遙感、通信、導航等技術已趨於成熟,並開始向大眾應用擴張,使得太空經濟融資變得越來越可行,從而吸引各種不同的投資者類型涉足該領域。」

在全球太空經濟的整體發展格局中,目前美國憑藉技術優勢正引領商業航天的發展。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副院長、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鏑介紹,在火箭發射領域,美國除了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開發了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獵鷹1號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以外,還有火箭實驗室公司(Rocket Lab)發射了首枚電動渦輪驅動的電子號小火箭,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研製首枚空射型運載火箭等等。

隨著商業發射的興起,市場更大的衛星服務領域也受到「青睞」。例如,美國一網公司計劃發射650顆低軌衛星組成空間衛星星座,為全球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美國波音公司則宣布了啟動2956顆衛星的星座計劃,為用戶提供網路和通信服務。

譚凱家認為,隨著行業新參與者和新技術的到來,火箭、衛星的服務和市場日漸開放,這些服務的價格也會迅速下降,這會改變航天科技高技術、高投入的格局,使得涉足該領域的門檻不斷降低。「原本由政府主導的航天產業正逐漸走向大眾消費時代,並最終走向尋常百姓家。這給更多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人提供創新的商業機遇。」

中國商業航天勢頭迅猛

2017年12月14日,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海南省科學技術廳與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在三亞共同啟動海南衛星星座項目。據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所長楊天梁介紹,海南省將在今後4年至5年內完成10顆衛星的發射,包括2019年發射的「海南一號」衛星在內,這一系列衛星均以高覆蓋、中解析度、低成本、商業化、重應用為原則進行設計,其遙感技術面向農業、林業的監測。「特別是藉助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對海洋中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濃度進行監測,藉此判斷魚群的活動狀況,為漁業生產提供魚情、魚汛的遙感數據支持,大幅提高漁業生產的效率。」楊天梁說。

實際上,隨著我國航天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細分領域對航天商業化應用提出了更為廣泛的需求。譚凱家表示,在衛星導航應用方面,交通運輸、防災減災、農林水利、氣象等行業領域都有更為可靠、更高精度、跨界融合的創新服務需求。在衛星遙感應用方面,測繪、海洋、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也需要更為精細、多樣、高時效的觀測。此外,在人們日常接觸到的廣播電視、通信、醫療、應急救災等行業領域也需要更大容量、更廣覆蓋、更高安全的衛星通信應用等需求。

未來的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其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萬億美元」,這是高盛集團對未來20年間全球太空經濟的預測。對應到中國市場,有專家預測,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頻互聯網等,在「十三五」期間就將有80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總量。

龐大的市場促使中國的商業航天得到迅猛的發展。不久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發布了在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藍圖,打造「五雲一車」的商業航天新格局。中國最大的火箭生產研製基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了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並發布商業航天新規劃,不僅推出太空星座、太空專車、太空班車等發射服務,還將涉足太空旅遊。

在商業衛星在軌服務方面,「北京二號」民用商業遙感小衛星星座(DMC3)和「吉林一號」商業高分辨遙感衛星均發射升空。

這片被看好的「藍海市場」還催生了很多中小型商業航天創業企業。例如,在太空教育、航天研學基地、太空文化創意領域開展業務的九天微星公司,其低軌物聯網部署和運營也發展迅猛。

擁抱太空經濟須提升「軟實力」

在面向未來的太空經濟時代,如何布局才能引領世界?快舟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梁紀秋認為,當務之急是打造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品牌。「快舟在國內算是一個品牌。這還不夠,要打造一個國際品牌。」梁紀秋說。

他認為,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並最終搶佔太空經濟的先機,最根本的是軟實力的提升。「航天大國偏重於硬體、硬實力,航天強國偏重於軟體、軟實力。航天強國要求創新能力很強,對於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很快就能拿出解決的方案。」

張鏑認為營造鼓勵商業航天發展的生態環境是發展太空經濟的必要保障。他介紹,目前在我國的《航天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已經提出「積極發展商業航天」「鼓勵有資質的企事業單位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和社會資源,研製發射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或星座,提供商業化運營服務」「探索航天發射服務商業化運營,探索建設政府所有、企業運營的商業航天發射場和運控中心,形成常態化、靈活優質的航天發射服務能力」等。「如果能夠儘快出台《航天法》,並在其中明確商業航天的相關法律條文,使得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有法可依,必將更加有利於商業航天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楊天梁看來,如果要在太空經濟時代下好「先手棋」,可以借鑒美國的沿海商業航天高地——「休斯敦與佛羅里達綜合體」的模式,在擁有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海南省建設商業航天軍民融合示範省。「這樣的低緯度發射場,在全球都不多見。」楊天梁說,低緯度發射可減少火箭推進劑的消耗,提升運載能力,是天然的地理區位優勢。他建議可以在海南發展完備的商業航天科技產業生態,並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航天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轉化和商業應用中心,從而「在世界航天領域形成重要的中國『海南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網 的精彩文章:

國王杯-梅西助攻蘇神絕殺 巴薩1-0蝙蝠軍團
楊毅侃球:一個非得分手的三萬分之旅 偉大且不同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