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國後,沈從文為什麼沒和胡適一起走?

建國後,沈從文為什麼沒和胡適一起走?

建國後,沈從文為什麼沒和胡適一起走?(《悟空問答》用戶提問)

1949年解放前夕,傅斯年、陳雪屏與蔣經國組成小組,負責動員平津學人去台。北京大學有關人士登門造訪沈從文,勸他去台灣,並送來機票;與此同時,北大的中共地下黨員樂黛雲、左翼進步學生李瑛等也先後來沈家勸其留下。沈虎雛回憶,沒有兩天,事情已決定,「我們不走。爸爸的一些老朋友,楊振聲、朱光潛伯伯們也都不走。」

沈從文不走的原因,據他後來自己說起,最主要的是家庭因素。張兆和在採訪中曾說到解放時大家都很興奮,因為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失望已久;兒子們也曾說過當時很不理解父親的痛苦,覺得新社會充滿希望。可見家庭成員大都偏向留在大陸。此外,沈從文在給大哥的家信中也提到:「一動即先破家,即半路不免或成流民也。」當時出於家庭因素留下的文化人不少,比如其好友朱光潛,為給女兒治病也選擇留在大陸。

(沈從文夫婦,張兆和比沈從文進步得多。蘇州張家也庇護過共產黨地下組織)

其次沈從文認為自己一向不參與政治,他與胡適私交很好,但他並不認同胡適的政治理念,不贊同胡適去做官。在1952年所填寫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交代社會關係表》中,他寫道「1927至1928熟悉胡適,私誼好,過從不多。因所搞政治與哲學,我興趣不高,我寫的小說,他也不大看。」胡適因參與政治過多,是必須走的,而沈從文和很多知識分子都覺得自己與政治無太多關係。比如陳寅恪就認為胡適因政治上的原因是非走不可的,而自己與政治絕緣,故可留下。

(胡適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非走不可)

事實上當時選擇留下的知識分子佔大多數,其共同的原因多包括對此前國民政府政治腐敗的失望;故國家園之思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就說過 的精彩文章:

TAG:早就說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