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郭英德教授學術研究管窺 | 【學術動態】
原標題:李小龍:郭英德教授學術研究管窺 | 【學術動態】
郭英德教授學術研究管窺
李小龍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與價值追求。近年來,隨著全國上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多年來,很多優秀學者已經在這條道路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用他們的堅持與付出,繼往聖之絕學,開文化之新局。郭英德教授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郭英德教授
三「文」概括,即文獻、文學、文化,文獻是基礎,文學是核心,文化是指歸,三位一體,共同標識出其在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領域刻下的學術軌轍。
文獻研究紮實而精深
中華傳統文化並非抽象的存在,古典文獻是其重要的載體。郭英德教授非常重視古代文學的文獻研究,他曾多次指出,文學研究的根基在文獻研究,紮實而精深的文獻研究可以支持甚至引領更深入的文學、文化探索。
郭英德教授的博士學位論文名為《明清文人傳奇綜錄及研究》,即包括文獻與理論研究兩個部分,其理論研究部分為20餘萬字的《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而文獻部分則為100萬字的《明清傳奇綜錄》,後者對明清傳奇的現存劇目作了系統而全面的清理,搜羅宏備,考辨精詳,是文獻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此書出版至今雖然已過去二十年,但對戲曲研究者而言,仍是案頭必備之書。
近年來,考慮到散文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核心地位與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零散薄弱現狀之間的矛盾,郭英德教授毅然放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幾項學術研究,承擔起組織實施「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集成」重大項目的艱巨任務,經過數年攻堅,此項目現已出版《歷代賦學文獻輯刊》200冊;項目的核心成果,1200餘萬字的《中國古代文評專書全編》也正在編輯出版中。相信隨著這一項目各項成果的陸續出版,會為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奠定紮實的文獻基礎,提供豐富的闡釋空間。
《歷代賦學文獻輯刊》
在長期的文獻整理實踐中,郭英德教授對文獻學理論也有著系統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該書凝聚著編著者十多年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心得。該書以古典文獻形態學、古籍版本學、古籍校勘學、古籍目錄學、古籍注釋學、古籍考證學、古籍編纂學和古籍檢索學等構成完整的內容結構,充分體現出編著者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想,使全書具有嚴整的邏輯體系和獨特的理論色彩。
文學研究多維而獨特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領域,郭英德教授有著多維的成果和獨特的貢獻,全面論述幾無可能,姑以例舉的方式做掛一漏萬的評述。
首先,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他提出了「研究史」的概念。這具體體現在郭英德教授與同仁合撰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中,學界認為該書「是古典文學學科第一部綜合性的研究史,也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很有特色的學術史」。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研究史」是郭英德教授獨創性地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以其開放性和寬泛性的結構,更切合中國的「大文學」、「泛文學」觀念,有助於打破以往用西方文學理論來框范中國文學現象的陳規陋習,全面而深入地審視中國古代的文學研究成果,透視文學研究與經學、史學、子學以及文獻學研究結下的密不可分的因緣關係,從而給中國古代的文學研究作出更為準確的定位和生動的描述。
其次,他對中國古代文體學進行了理論性的建構。
文體的生成與演變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演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對中國古代文學現象的研究,歸根結底應當是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文體研究。然而,文體研究卻一直徘徊在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固有文體兩極之間,或架空理論,抱殘守缺,或以西律中,削足適履。原因就在於我們一直沒有進行有效的文體學理論框架的建設。有鑒於此,郭英德教授撰寫了《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一書,在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領域獨闢蹊徑,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其書在翔實細緻的文獻考證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文體形態學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獨出心裁的理論見解;最重要的是,擘畫出文體研究的四個層面,即體制、語體、體式、體性,從而使得古代文學的文體學研究「有法可依」,從而大大推進了古代文體學的研究。
《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
與此同時,郭英德教授還以具體的文體學個案研究為其文體學研究思路作一範例,如以《明清傳奇史》釋傳奇之體式,又輔以《明代傳奇戲曲文體研究》釋其體制、語體及體性。再如郭英德教授主編的400餘萬字的《中國散文通史》一書,也鮮明地貫穿著他的文體學思想。
再次,他對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建設進行了反思。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也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但研究界往往身在廬山之中,雖亦精研一草一木,卻難識廬山真面,更遑論跳出既定研究格局來省視研究的航向。
然而,這卻一直是郭英德教授在思考的問題,他先後撰寫了《古代文學研究的兩難心理與多元選擇》《論文學史敘述的原則、對象和方法——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撰寫為中心》《「知人論世」的古典範式與現代轉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私人化」傾向》《懸置名著——明清小說史思辨錄》等系列論文,僅從這些論文的題目即可窺見作者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格局的建構與反思,後來這一系列論文也輯為《建構與反思——中國古典文學思辨錄》一書出版,從批評、歷史、理論三個層面,對古往今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反思性建構和建構性反思。應該說,這已經遠遠超出對具體研究的意義,而上升到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格局的宏觀架構的層面。
在文化語境中探尋文學趣味
中國古代文學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也只有置於中國古代文化的語境中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與闡釋。郭英德教授多年來一貫倡導應在文學與文化的關係中展開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
其實從文學視角來審視文化的研究思路,在郭英德教授最初寫作碩士論文《元雜劇與元代社會》時就已經開始了。其書以元雜劇為對象,討論了元代社會家庭關係、元代社會等級結構、元代社會民族關係等論題,並進一步由雜劇而觸摸元代的市民意識、時代精神、善惡觀、宗教觀、審美觀等,成為一部通過元雜劇探討元代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著作。
此後郭英德教授又出版了《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一書,其書選取時代精神、文學觀念、時代主題、人格範型、藝術思維等專題,探討了明清文學與文化的深層聯繫。義大利學者Paolo Santangelo在國際書評雜誌EAST and WEST第44卷第2—4期發表的書評中說:該書「論述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以文學為中心的複雜而多層面的知識分子的世界,並勾勒出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成長起了巨大作用的連續不斷的文化趨向和影響」,是「一部闡明了一些人們少有所知的關於中國文學與歷史方面問題的著作」。此外,《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從戲劇起源與形成、戲劇觀念、戲劇文體、戲劇舞台形象、戲劇文類等方面,對中西戲劇進行了比較研究,力圖探討中西戲劇文化的異同、交融與聚合。《中國古代文學與教育之關係研究》力圖以文學與教育的互動關係為視角,以民族精神的養成為核心,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自身的特點及其與歷代文學的生成、發展及傳播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把「教育文學如何進入社會文化的核心環節」納入到研究視野之中,深化了對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認識。
《中國古代文學與教育之關係研究》
201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叢書,以「向世界展示中華學人立足本土、獨立思考的思想結晶與學術智慧」,郭英德教授新著《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入選。他在前言中說:「從歷史文化時空交織的角度,深入探尋中國古代文學的『中國趣味』,便是我三十多年來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文化研究的旨趣所在。」事實上,本文所歸納的文獻、文學、文化之「三位」正可用郭英德教授所概括之「一體」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被保存在中國文獻之中,經由古代文學豐富,並融入中華文化血脈之中的「中國趣味」。隨著郭英德教授對「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他所抉發的「中國趣味」將更加清晰而立體,從而為學科建設、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
本文原刊於2018年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林版,經授權轉載。轉載時標題稍有更動。
- 全文完 -
作者介紹
李小龍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著有《中國古典小說回目研究》、《墨子譯註》、《武林舊事校注》、《論語全解》、《西湖夢尋注評》、《夜航船》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主編
圖文編輯
馮浩然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二)|【說三國】
※郭英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功先生與中國古典文獻學 |【京師學案】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