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三十八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三十八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三十八章(2)

第三十八章(2)

原文: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釋義:

「為」,即人為去做,「以為」,即刻意為之,「無以為」,即無意而為。「攘臂」,是伸胳膊、捋袖子。「扔」,有引、牽拉的意思。

翻譯:

上德之人無為而且無意於有為,上仁之人有為而且無意於有為,上義之人有為而且有意於有為,上禮之人有為但是沒人響應,於是捋起袖子強拉別人而為。所以道有所失就繼之以德,德有所失就繼之以仁,仁有所失就繼之以義,義有所失就繼之以禮。

舊註:

韓非子: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於為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則盛德,德盛之謂上德。

王弼: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

札記:

1. 上德之德,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用來被別人評價或稱讚的,它只是默默按「道」的原則做事,憑自己的初心做事,並不是為做給別人看。某人很有修養和某人表現得很有修養不一樣,前者是「無以為」,後者是「有以為」,兩者區別的核心是有沒有企圖心,有沒有奢求得到回饋。

2. 通行本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之後,緊跟一句「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後被證明這是衍文,或者說是注釋被誤植正文。因為「上仁」、「上義」、「上禮」可以總稱為「下德」。最好的仁(「上仁」)和最好的義(「上義」)是老子提倡的。但在老子看來,層次不行,只能屬於「下德」。「禮」有了強制性,更為老子所反對,所以老子說「莫之應也」。

3. 老子這裡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和第十八章「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一樣,邏輯關係是前者不存在了,導致後者的出現,前者有缺失,後者才得以繼之。越到後期,淪喪得越多,把持的東西越是道德的低層次。

4. 本章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可與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參照來讀,前者是管理措施是逐漸加強,後者是領導格次的逐級降低,二者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