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要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關注民生事傳遞正能量
「宜春在線」宜春新媒體一線品牌
請 看 正 文
《立春》(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立春
近日以來,我們都被這寒冷的天氣折磨得夠嗆,但親愛的朋友們,這周日也即2月4日,我們即將迎來立春,有沒有那麼點兒終將脫離苦海的期盼與輕鬆之感呢?
立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識,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這一日,風從東方來。老話說:「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在那生生不息的春風中,一年四季的序幕從此開啟。
而在所有立春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它寓意著萬物生長,一派鮮活景象,也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立春三候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15天左右。5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所以一個節氣又被分為三候。古人將每節氣的三候根據當時氣候特徵和一些特殊現象,分別起了名字,簡潔明了概括每一候的天氣物象。
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習俗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而立春亦有很多風谷,各地有拜太歲、游春、報春送帖子、迎句芒神、趕春牛、咬春等活動。
拜 太 歲
各地有拜太歲是由古代占星術演化而來,傳說太歲掌管人間一年之吉凶禍福,傳統習俗,立春之日要拜太歲。
此外,人們認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在一些地方到了立春這一天就有躲春的習俗,也有說「躲春」就是「躲太歲」,說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
游 春
各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報 春 送 貼 子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迎 句 芒 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
趕 春 牛
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以促進牛的繁殖。
咬 春
立春這天,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而立春日吃春餅或春卷被稱為「咬春」,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吃春餅了。
立春養生
立 春 保 肝 氣
春天木旺,人體上,肝屬木,冬春相接的這段時間,肝氣將發未發,再加上今年初氣的引動,肝就遭了秧。
肝不好之象 肝虛者,筋急也。尤其是年紀大了之後,眼花,看東西昏昏然,迎風流淚,都是肝氣衰的表現。其實年輕人看多了手機,眼乾、眼澀、眼疲勞、也是跟肝氣衰有關。因此,要注意保養。
立 春 五 辛 盤
《黃帝內經》有雲「春三月,此謂發陳」。身體的陽氣在春天要生髮出來、才能榮生萬物。而一年之始要吃五辛,將封藏了一冬的陽氣喚醒,生髮五髒的活力。
李時珍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歲朝食之,助發五臟氣。」
立春已來,寒日已遠,萬物破土而出,都預兆著春的到來與新的開始。
俗話說,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立春的時候,
你家有些什麼有特色的習俗呢?
歡迎通過留言區與大家分享!
-End-


TAG:宜春在線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