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長平之戰(三):如果用孫武替換趙括?

解讀長平之戰(三):如果用孫武替換趙括?

前兩周,通過《解讀長平之戰(一):巨頭企業的燒錢競賽》和《解讀長平之戰(二):企業實力的對決》了解了長平之戰的過程,戰爭以秦國集團獲得最終勝利而結束,趙國集團五十餘萬軍隊灰飛煙滅,而秦國集團死傷過半,但對於兩大巨頭的老闆以及項目總監而言,事情卻並沒有結束。

以下內容只針對前一篇文章中的四個疑問進行解答。

白起為要坑殺降卒?

答案很簡單,沒有其他選擇。

以前的戰爭,失敗一方大多會潰散,基本抓不到什麼俘虜,即使抓到了,也會從寬處理,畢竟捕獲量很低。於是,白起面對的問題就很頭疼,這二十餘萬投降的趙國軍隊,以前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俘虜,可以簡單梳理出下面幾個選項:

放掉。按照傳統的方式就是放掉,不過長平之戰歷時三年,交戰雙方都耗盡了彼此的國力,且損失了幾十萬人,如果直接放掉,用不了幾個月,趙國就能恢復以往的活力,那麼這仗就白打了,這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抓去當苦役。就像建造阿房宮、建造秦始皇陵一樣,幾十萬青壯年那就是一筆巨大的勞動力。不過可惜的是,秦國的管理層比較憨厚樸實,對於宮殿啊、財富啊,興趣不是很大,況且當時秦國也沒有什麼大的工程項目要做。

關進監獄。商鞅變法以後,百姓基本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監獄沒有那麼多。

隨軍隊關押。長平之戰對於秦國的經濟打擊同樣不小,沒有那麼多精力去養活二十多萬降卒,而且幾十萬降卒不是個小數目,萬一哪天這些人拿了武器,就又是一場大戰,這樣的損失是很多將領無法承受的。

所以只能把他們全殺死了,既是對國家負責,也是對所屬的軍隊負責,規模巨大的俘虜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因素。因此,歷史中我們又看到了項羽坑殺秦軍降卒、拓跋珪坑殺燕軍、薛仁貴坑殺鐵勒人。

為何不趁勢滅掉趙國?

條件不允許。

先說秦國這邊,長平之戰後,嬴稷命令白起順勢滅掉趙國,白起不同意,認為時機不成熟。嬴稷很生氣,把白起的地位一擼到底,讓他成為了普通小兵,並要求在指定時間到指定營地報道,白起帶病復命,結果客死他鄉。

秦國的優秀將領還是很多的,於是嬴稷派出了王陵滅趙國,但是對面的廉頗負隅頑抗,沒打贏,於是換上了王齕,但王齕也不是廉頗的對手。

此時趙安平再次登場。趙安平本身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多年以前,嬴稷讓他去魏國找人才,結果不負眾望的挖來了范雎,所以范雎一直想找機會報答他。長平之戰時,看到趙國更換了趙括,秦國這邊也更換了將領,雖然實際上更換了白起,但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卻是由王齕更換為趙安平,趙安平自身並非軍旅出身,由他率領軍隊攻打趙國,結果可想而知。

再來說趙國這邊,眼看著長平的軍隊全軍覆沒,而且秦軍已經殺來,廉頗率領大家拚死抵抗,可謂是眾志成城。與此同時還向比較強大的魏國和楚國派出了使節求助,然後就發生了眾所周知的故事,毛遂自薦說動了楚國出兵,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

最終,趙魏楚三國合擊了趙安平的軍隊,關鍵時刻趙安平選擇率領軍隊投降,邯鄲之戰結束。縱觀整個秦國的歷史,大概有兩大恥辱事件,一次是趙安平降趙,一次是李信戰敗,至少趙安平青史留名了。

至此長平之戰劃傷了完滿的句號,紛亂的戰國迎來了長時間的平靜:趙國徹底沒有軍事力量了,沒法發動戰爭。魏國此時沒有了能臣幹將,魏無忌也不好意思回國。楚國只是打醬油的,四大家族的內訌就夠楚王忙一陣子的。

而秦國,長平之戰時錢糧和軍隊損失了不少,邯鄲之戰軍隊投降,這對於國家的打擊太大了。於是,嬴稷開啟了漫長的養老模式,順便從孫子輩兒中篩選繼承人,因為他的兒子們都不太爭氣了。再後來,除了呂不韋帶兵欺負韓國練練級以外,秦國幾十年都處於很慫的狀態。

趙括的實力究竟如何?

不容小覷。

秦軍投入戰場的總數近六十萬,雙方對峙期間的保守估計,傷亡也在5萬以上,趙括接替廉頗時趙軍也就四十多萬,但是秦軍在結束長平之戰後,卻形成了「士民倦、糧食匱」,「秦死者過半,國內空」的局面,而且這種局面肯定不是相持階段造成的,不然秦軍早就撤了,足見趙括被包圍之後不斷突圍時的戰爭有多麼慘烈,數次突圍造成了多少秦軍的傷亡。

另一個角度,爵位在春秋戰國時也算是比較稀有的。秦王嬴稷在得知趙括被包圍之後,它的反應是「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河內距離長平並不是很遠,秦王督戰也就罷了,全民賜爵位,而且將民役年齡降至15歲,足以體現前線戰事是多麼的慘烈,以及這次戰爭對秦國造成的兵員損耗,不然也不會擴大徭役的範圍。

再來說趙括這邊,一個人指揮幾十萬軍隊,而且絕食46天,甚至出現了餓到人吃人的地步。但是趙國軍隊依舊沒有崩潰,依舊在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的突圍,這就說明了將軍本人在軍隊中的威信是可靠的,不然下屬早就嘩變了。而且趙括一死,趙軍就鬥志全無選擇投降了,說明在被包圍的期間,趙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幾十萬人獲得勝利的希望。

此外,趙括被包圍之後還有一個選擇:讓軍隊放棄輜重,化整為零,各自從各個方向爬山潰逃。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會遭到秦軍追殺而損失慘重,但結果一定不會是全軍覆沒,能夠逃走不少人。

但趙括選擇堅守,而其他將領也認同這種觀點,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整個軍隊領導層的認可,如果他是紙上談兵的富家公子,那麼軍隊的將領們早就嘩變了。此外,為什麼關於趙括的歷史資料這麼少,這一點很令人懷疑。

總體而言,趙括的軍事指揮實力也許達不到白起的級別,但至少在王齕之上,如果秦國不換將,那長平之戰的結果有未可知。至於「紙上談兵」,那個時候真的木有紙啊!

如果用名將替換趙括?

腦洞時刻,不必當真。

如果用孫武來替換掉趙括,那恐怕要讓不少人失望了。孫子開啟了「不道德戰爭」的序幕,以前打架都是約好地方,擺好姿勢,然後開干,打完了不能追。孫子不這麼打,在郢都之戰中又是長途迂迴,又是窮追不捨,玩詐術的高手,不過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秦國將領對此也並不陌生。所以孫子會在長平戰場上,要麼迂迴包抄,要麼撤軍不打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什麼?老闆讓他主動進攻?別了,四打一他都不願意。

如果用孫臏來代替趙括,那長平的戰事很快就會結束。孫臏的優勢在於全局戰,長平僅僅是一個點,所有的地區都有可能是戰場,何必糾結於小小的上黨高地呢?出離石要塞偷襲上郡、沿汾河谷地抄後路以逸待勞,或是鼓動周朝洛陽興兵,都有可能發生的,一旦其他地區出現戰事,長平的僵局自然也就解了。

如果用項羽來代替趙括,那估計有看頭了,他肯定不會像趙括這樣出去剛正面。歷史中的項羽擅長騎兵,擅長偷襲糧草,當年巨鹿之戰就是這麼打的。騎兵長途奔襲,拖垮秦軍的後勤補給,也許還有一戰的機會。正面對壘?項羽除了欺負弱小之外,貌似很少打贏過正面的野戰。

如果用曹操來代替趙括,那就不好說了,對耗時曹操更有耐心,也擅長鼓舞士氣,但面對白起這樣的對手,等待時機恐怕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如此的話,趙老闆那邊就不好交差了。

如果用諸葛亮……算了,這哥們兒沒打過勝仗,不提了。

如果用李世民代替趙括,那戰爭的走向會變得撲朔迷離,洛陽虎牢之戰中,李世民的勇氣和韜略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圍點打援,千里奔襲,總能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果斷決策,不過遇到這種「不聽話」的負責人,老闆肯定會很頭疼。

如果用朱元璋替換趙括,且不論雙方戰鬥的結果怎樣,至少老闆會很滿意。戰場上的朱元璋主動出擊的可能性很大,他不會躲避戰爭,硬碰硬剛正面也許是長平戰爭最好的解決方式,如果他能帶上侄子朱文正一起上戰場的話,打贏軍神白起,也並非沒有可能。

(鄱陽湖之戰)

可惜歷史容不得這些充滿腦洞的假設,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只靠一兩個人根本無法扭轉勝負的乾坤,天時地利人和都是需要細細考量的。下周《充滿奇蹟的戰鬥(一):相遇三方原》,將跳出國內歷史的範疇,從日本戰國期間的一次平凡戰爭,會發現在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乏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宣太后羋八子那麼多的是非私事,嬴稷為什麼能夠放任不管

TAG:長平之戰 |